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2015-05-05傅春长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个体问卷检验

傅春长,汪 飞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傅春长,汪 飞

为探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网络成瘾倾向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25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倾向;三者在总分及各分维度上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通过中介作用分析,发现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且在孤独感的四个分量表中,只有自我孤独和人际孤独的中介作用成立。

网络成瘾;社会支持;孤独感;中介作用

一、引言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或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由于互联网的不当使用导致的一种对网络的依赖现象。自1994年Gofdberg提出这一概念后,网络成瘾现象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常见。网络成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之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危害。根据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瘾群体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1],因此网络成瘾的防治已经迫在眉睫。

在对网络成瘾成因进行探讨中,Davis提出了认知-行为模型,将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分为近端和远端,其中近端包含社会孤立(或缺少社会支持),他认为近端的因素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充分条件[2]。王玉荣、谢威士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3][4]。另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负向预测网络成瘾[5][6]。然而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客观的因素,如何影响网络成瘾的形成?在对相关研究的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后发现,社会支持对于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是间接的,这就说明在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某一中介变量。那么中介变量会是什么呢?

为寻找中介变量,通过查阅相关研究,研究者开始关注孤独感。目前,有诸多研究着眼于探讨孤独感与网络成瘾或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在国外的研究中,Morahan-Martin 指出,互联网的滥用会增加孤独感,孤独感形成后会进一步导致网络成瘾[7]。J.Moody则认为高度的网络使用与较低的社会孤独和较高的情感孤独相关[8]。国内研究者王滨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倾向者比非网络成瘾倾向者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而且孤独感可以对网络成瘾倾向进行有效的预测[9],刘连龙、孔鑫等人的研究结果得出了同样的结论[10][11]。按照心理学中行为形成的一般模式:外部刺激→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即孤独感完全有可能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在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形成中介。

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宋广文等曾提出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的作用是以孤独感作为完全中介实现的[12]。然而未有充分证据表明,孤独感是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间的唯一中介变量,因此本研究且做出如下假设: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

采用班级集体抽样形式选取临沂大学大二和大三学生共300名,回收281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到问卷257份,答卷者男生112名,女生145名,平均年龄21.5岁。

(二)研究工具和材料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是肖水源编制(1990年修订),共有十个条目,包含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个分维度。其中客观支持是指个体接受的物质上的援助或者现有社会关系的支持,主观支持是指个体领悟到的情感上的支持,而支持利用度旨在说明个体是否主动利用支持[13]。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参照以往研究,将量表中的“同事”改成“同学”,将第五题的“夫妻”改为“恋人”,删去“儿女”一项,第六和第七题中的“配偶”改成“恋人”,增加“父母”一项。修改后的量表在本次使用中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628。

2.孤独感结构问卷。该问卷是由李艺敏编制,问卷共有21个项目,分为社会孤独、发展孤独、人际孤独、自我孤独四个维度。其中社会孤独是指个体由于缺乏对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积极信念而导致的孤独感,人际孤独涉及个体对其人际交往状况的评价,自我孤独与个体的自我评价有关,发展孤独涉及个体特定阶段的发展任务以及个体对发展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采用五级计分,从 “从不如此”到“总是如此”[14]。经测查,该问卷在此次调查中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714。

3.网络成瘾倾向的测查。本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崔丽娟制定的安戈夫方法设定的网络成瘾标准Ⅰ为评定工具,量表共有12个题项,按照“是”“否”计分,大于或等于7分则判定为网络成瘾[15]。由于目前并未有统一的网络成瘾标准,且参照先前研究的做法,对量表得分做网络成瘾倾向的评定,得分高则网络成瘾倾向强,得分低则网络成瘾倾向弱。该问卷在本次测查中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75。

(三)施测程序

本研究主试由研究者本人担任,遵循随机原则,在自愿参加的前提下采用集体施测的形式进行。施测前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在确认被试知晓测验目的和作答要求后进行,被试完成整套测验大约用15-20分钟,在全体被试作答完成后当场回收测验结果。

(四)数据分析

对网络成瘾倾向进行性别差异检验;对网络成瘾倾向、孤独感、社会支持三者做相关分析;同时进行中介作用分析,检验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的中介作用检验方法为温忠麟、侯杰泰等提出的检验程序,该程序可以有效减少第一类和第二类错误,同时能对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作用做出检验[16]。

图1 中介效应检验原理图

中介效应检验原理见图1。中介作用成立的条件是(i) c系数显著(即Ho:c=0的假设被拒绝);(ii)系数a显著(即Ho: a=0被拒绝),且系数b显著(即Ho: h=0被拒绝)。完全中介过程还要加上( iii )系数c’不显著。

本研究所采用的统计工具为SPSS15.0及AMOS7.0。

三、研究结果

(一)网络成瘾总体水平分析及性别差异检验

在本研究所调查的257名被试中,参照崔丽娟制定的网络成瘾标准I[14],共检出有网络成瘾倾向者15名,占所有人数的比率为5.8%。在对网络成瘾倾向的性别差异检验中发现,男女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差异(t=2.53,p<0.05),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性明显高于女生(见表1)。

表1 网络成瘾倾向性别差异检验

(二)网络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孤独感三者相关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网络成瘾和孤独感及社会支持在总分和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相关;发展孤独和社会孤独与社会支持的两个维度(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不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孤独和支持利用度不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孤独和发展孤独、社会孤独和自我孤独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见表2)。

(三)孤独感中介作用分析

对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按照前述原理,采用强制进入法进行三步回归检验。通过第一步的检验发现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方程2中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回归效应显著,在第三步的检验中,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共同预测了网络成瘾倾向,但同时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依然显著,说明孤独感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见表3及图2。

图2 孤独感中介作用检验效果图

表2 网络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表3 孤独感中介作用检验

四、分析讨论与结论

(一)分析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所占比率已经相当高,且在所有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群体中,男生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倾向。结合进一步的检验发现, 男生人际孤独的得分要高于女生,而女生获得的客观支持比男生多。由此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即男生的性别角色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较少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在面对情感问题时很少能得到及时的支持和理解,容易产生孤独感,由此借助于网络来释放,造成对网络的依赖。再者,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她们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和关心,因此会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也就较少地形成网络成瘾。

另外,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可以很好地预测网络成瘾倾向,高水平的孤独感和低水平的社会支持都可以导致网络成瘾倾向的产生,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建立中介模型可以发现,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的预测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这与宋广文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12],可能是因为所选取的被试和采用的统计方法不同造成的,但同时也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是完全中介。研究中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和孤独感的解释率不高可能与问卷本身信度指标有关,同时也说明除了社会支持还有其他因子能够导致网络成瘾的产生。

研究结果同时说明,社会支持只有作用于个体对自身及交往情况的评价时才会影响个体孤独感(即自我孤独和人际孤独)的产生,进而影响到个体对网络的使用,而发展孤独和社会孤独则没有中介作用。张林等人认为,当个体体验到较高的社会支持时,他们的自我形象在现实中得到提升,从而导致对网络的需求降低[17]。但也有人(Janet Morahan-Martin)提出,个体长期沉迷于网络,会导致其现实中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减少,体验到较少的现实社会支持,从而产生孤独感[7]。与此类似,刘加艳的研究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即网络使用会导致孤独感的增加[18]。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三者之间可能存在循环作用过程,即由社会支持的缺乏和孤独感造成的网络成瘾可以反过来加深个体体验到孤独感的增加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减少。

本研究探讨了社会支持、孤独感和网络成瘾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的路径,但对三者作用的具体机制并没有做出完全的解释,存在着不足,以后的研究将着眼于三者具体机制的探讨。

(二)结论

1.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2.社会支持的减少、孤独感的增加都能够导致网络成瘾倾向的产生;

3.社会支持对于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要以孤独感为中介,且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为部分中介。

[1]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

[2] Davis R.A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 17(2): 187-195

[3]王玉荣.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谢威士.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和感觉寻求的关系[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6): 121-124.

[5]傅晋斌.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2 (1):124-127.

[6]柳艳艳.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1): 57-60.

[7]Janet Morahan-Mart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Internet Use and Abus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999, 2(5): 431-439.

[8]Eric J. Moody. 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nelines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1, 4(3):393-401.

[9]王滨. 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 29 (6): 1425 -1427.

[10]刘连龙,徐丹,胡明利.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1):59-60.

[11]孔鑫, 徐勇, 葛玲.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的相关回归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9):1108-1109.

[12]宋广文, 孔芳, 刘美婷, 袁小帆. 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3): 331-333.

[13]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286-305.

[14]李艺敏, 蒋艳菊, 李新旺. 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 2006, 29(2): 465—468.

[15]崔丽娟, 赵鑫. 用安戈夫(Angoff)方法对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J].心理科学, 2004, 27(3):721-723.

[16]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刘红云.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 36 (5) : 614-620

[17]阮鲁君, 张林, 李文涛. 自我和谐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8): 992-994.

[18]刘加艳. 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3):286-292.

责任编辑:魏明程

G44

A

167-6531(2015)18-0036-04

傅春长/临沂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山东临沂276005);汪飞/临沂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山东临沂276005)

猜你喜欢

个体问卷检验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问卷网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