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人物的个性鲜活起来

2015-05-05刘桂伶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乡绅阿明桔子

刘桂伶

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就是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从个性的概念入手,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等方面去刻画写作的对象的个性。

一、用特定言语方式凸个性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是一个人内心的投射,那么一个人的言语形式则是这个人气质、个性的体现。因此,写人要关注描写对象的言语方式。比如最近流行的“甄嬛体”:

“方才察觉今夜饮茶过甚,无心入眠,若长此以往,定将损肤,他日睡前饮牛奶一杯,方能安心入睡,对睡眠质量也是极好的,携友饮茶虽好,但也要适可而止,方不负恩泽。”

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即“我失眠了”。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两种言语形式体现出不同的特质:前者委婉,含蓄,后者直白,明了;一个是心思细密,说话绵里藏针,一个直白,实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个性化言语形式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反映。一个人所处的时代、学识、地位、眼界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个人的言语形式的变化。

九上第五单元的古典小说选段,成了最好的事例。不同朝代的小说,人物的言语形式,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例如《智取生辰纲》中“洒家”“那厮”“端的”等是明清男性言语的特色。再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和张乡绅的一段对话:

张乡绅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时间是棉条染色的必要条件,染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5]。染色顾名思义就是将棉条放入染液中,染料舍染液而转移到棉条,最终染上颜色。永光活性湖兰G上染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上染过程。本实验通过改变染色时间,分别为 30 min, 45 min, 60 min, 75 min, 90 min,研究染色时间对棉条染色深度的影响。染色工艺见表9、实验结果见表10。

范进和张乡绅言语中的谦词“晚生”“侥幸”“谨”“弟”和敬词“世先生”“久仰”“贵房师”“世弟兄”“华居”“请教”。两个毫不往来的人,一见面就称“世弟兄”;明明是破茅草屋却要说“华居”;刚刚还因中举而喜极而疯,现在却镇定的说“侥幸”;沉甸甸的五十两银子,偏说“谨具贺仪”;东门大街上那实实在在的三进三间,却说“不轩敞,也还干净”;明明是根本无法相识,却说“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这些谦词和敬词的言语形式对照中,体现了范进和张乡绅故意咬文嚼字,附庸风雅,虚情假意的儒林世风。个人的言语形式恰如其分的表现了社会文化环境。

关注描写对象的言语方式,还可以关注语体的差别、句式的长短、习惯语、口头语。于是有学生专门从语气词的角度来凸显人物个性:

“从一个眼保健操就可以看出一个班级的素质好不好呐!”突然之间,一阵浑厚的女中音从身后传来。我顿时下意识地做起了眼保健操。

“既然你们那么不自觉,眼保健操还为我做的话,那就直接上课好嘞!”

“下面我们来看几道例题……因为这个角……所以得出……是这样哇?”

……

喊道:“你们在听哇?一个个莫西西个哦,一动不动地就坐在那里,听天书哦可能在神游是哇!”她眉头皱了起来,“上课给我思想集中,不要懵在那里,我问什么就答什么,脑筋动起来,知道哇?现在大清早的,不要给我趴在桌子上,听见没?”

……

“不会吧,一个人也不会做?这样子嘎?好嘞,那全军覆没勒!”

“你们这波人呐,我是教不会嘞,一个个欧包一样的,瘟鸡知道哇?你们现在就像这样喏,问什么闷声不响咯,这样学习有用嘎?”

“呐”“嘞”“哇”“哦”“咯”“嘎”这些语气词生动的表现了老师说话时声调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一个个莫西西”“脑筋动起来”“这波人”“好嘞”“一个个欧包一样的”“瘟鸡”这些言语体现出老师的心急、无奈、担心,又有点幽默,短句的言语方式又体现了这个老师直率、爽朗的个性。

另外,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每个省份有其独特的言语方式和地域文化。我们可以挖掘方言俚语,感受属于自己地域的文化特色。这样在文章中的人物的言语形式就多样了。例如一个同学写爷爷说话:“要的要的,你这是干啥子哦?”用有地域特色的言语形式,凸显了人物个性的同时,也突出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特质。文章显得更加厚重。

二、用标志性的行为方式凸显个性

这里所说的标志性的行为方式,是指写作对象的下意识动作,比较固定的神情,习惯性的做事风格。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刻画了一个爱多管闲事,喜欢背地里说话的村妇个性。而且那“大”的睡姿,又体现了她的粗鄙。《智取生辰纲》里的杨志总是拿起藤条便打,掉过朴刀便打。这个打的习惯性动作,把杨志的粗暴刻画得栩栩如生。《香菱学诗》中“香菱笑道”出现了十五次。这个标志性的笑,传递出香菱温婉的个性,随着对笑的解读,体会到香菱笑中含泪的艰辛、苍凉、隐忍,更加体会到她对诗的追求其实就是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大观园里小姐们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用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凸显个性

人的个性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同。热情的人,情感的表达方式可能就热烈;寡淡的人,情感表达方式就会淡然;心急的人,情感表达方式会像暴风骤雨;心缓的人,情感表达方式可能会像和风细雨。例如琦君的《髻》中:“她一边梳一边叽哩呱啦地从赵老太爷的大少奶奶,说到李参谋长的三姨太,母亲像个闷葫芦似的一句也不搭腔,我却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刘嫂与陈嫂一起来了,母亲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对着背同时梳头。只听姨娘和刘嫂有说有笑,这边母亲只是闭目养神。”“母亲的不搭腔”“闭目养神”是她不得已的情感表达方式。多少的愁苦,多少的心事,多少的艰辛在这不搭腔中化为了腹中汩汩的苦水啊。一个痛苦而隐忍,一个默不作声而保持尊严的妇人个性从文字中走来。

四、根据人物的个性,选择适宜的方式

在具体的行文上,言语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不是平均用力,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根据写作对象的特色,选择适宜的方式。教师下水文:

阿 明

阿明是我们村里的人,确切的说他是个智力低下的人。他到底几岁,连他亲娘都忘了。他似乎永远是那样,戴着深蓝色的军用软帽,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军绿色的裤子站在村口的小店门口。

阿明的中山装有很多口袋,每个口袋总是鼓鼓囊囊的。那是他的宝贝——废弃的旧报纸。阿明的右耳根总是别着一支笔,有时是铅笔,有时是一根没有油的圆珠笔。他的左耳总是挂着一根烟。阿明总是拿着报纸,神情严肃的念念有词,听别人说那是他的功课——宣读上级的文件。此时你切不可去打扰他,不然会遭到他的瞪眼和怒骂,因为他在传达上级的文件,这是件多么严肃的大事啊。

一次,我从自家的田地里摘了一小袋桔子,用编织袋装着背回家。背着沉甸甸的桔子,心里早已是吃桔子的畅快了。正当自得其乐时,看到了站在小店门口认真读报纸的阿明。我赶紧放慢脚步,猫着腰,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生怕掀起空气似的。突然,背后传来了“叽里咕噜”的声音,是阿明的声音。我顿时吓了一跳,扔下桔子,头也不回飞也似的狂奔。

正当我渐渐平息内心的狂跳,要向母亲说明事情的原委时。透过玻璃窗,我看到了深蓝色的军用软帽,“啊——阿明”,我失声惊叫,除了他没有人会戴这种帽子。我顿时慌了手脚,跌跌撞撞地逃到楼上去了。直到楼下的声音没有了,母亲叫我下楼,我才磨磨蹭蹭地下楼。还不时透过玻璃张望,生怕阿明再来。

后来母亲告诉我阿明是来送桔子的,送我扔在路上的桔子。

后来,长大读书了,才知道弱智并非疯子。对阿明的恐惧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薄了。一日回家,在村口又看到了别着笔,拿着报纸的阿明。金黄的秋阳透射他那无忧的眼睛,仿佛给他涂上了一层神秘。

听母亲说,阿明的本名叫“佟文明”,只是农村的人喜欢在名字中取一个字再在前面加一个阿字。日升日落,春去秋来,我已经长大成人,只有阿明永远戴着深蓝色的军用软帽,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军绿色的裤子,右耳别着笔,左耳挂着烟,手中拿着报纸站在村口的小店,沉醉在他的世界里。

对于阿明而言,他几乎没有什么言语方式,因为他说话都不是很清楚。他更多的是行为方式,所以行文时特别关注了他的行为方式,那习惯性的装束,那习惯性的动作,习惯性的神情。

让人物的个性鲜活起来,可以通过特定的言语方式,标志性的行为方式,个性化的情感方式。通过这些方式的综合运用,让九年级学生的文章更有人物的个性,同时有些许散文的特色。

猜你喜欢

乡绅阿明桔子
文化分裂与秩序失落:《好兵》对英国乡绅文化的反思
快乐吃桔子
桔子味
桔子熟了
好教练
画痴
画痴
妹妹的本事
剥桔子
高强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