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与阅读猜想

2015-05-05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风筝文本文章

章 尧

学生在无法解决难题时,常会说“我就蒙!”说真话,“蒙”何尝不是一种学习方法呢?能猜想,就能满足学习之需。叶圣陶说:“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所谓阅读总得读’。”那么到底让学生怎么去读?这不仅要析读文本,还要领悟作者心声,更需在生活中寻找答案,没有千锤百炼,谈何容易。于是,老师率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能遨游阅读之海的出路。许多老师和学生并肩鏖战,积累阅读基础和经验。许多老师静心研究,为学生有效阅读指点迷津、摇旗呐喊。

然而,真正的阅读,就是学会阅读。探究阅读的根,应学会阅读猜想。

一、研读文本,明确阅读猜想的立足点

据科学研究表明,猜想阅读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或已有经验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合理推测的阅读方式,对初读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从文本角度看,阅读猜想必须牢牢抓住两条线索:一是明线,即文章写了什么;二是副线,即作者情感变化和主题展现。

那么,如何落实好阅读猜想的立足点呢?

1.预测估计:对标题的阅读预测。一般文章标题“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点明行文或感情线索、设置悬念”等等。

基于此,初读时,应引导学生先预测:

A类:教材篇目

“理想”“谈生命”——估计要表达“哲理思想”“人生理念”;“老王”“信客”“孔乙己”——预感会突出“刻画人物”“揭示性格”;“背影”“羚羊木雕”——猜测“线索清晰”“借物喻理”;“春”“夏感”——想到“景物描写”“歌颂自然”。

B类:课外文题

据标题的价值,让学生学会预测课外文章标题是一种较好的阅读手段。如,“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写家人之间亲情交往的事件,围绕“浓香的粥”展开情节;“回家”——一语双关,表面意义上的回家,深入到思想层面的回家……

标题的猜想,为文章导读提供方向,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减缓阅读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深入阅读。

2.反馈体验:对首尾语段的作用评估。俗话说,开头引题,结尾点题。阅读首尾,基本上能猜想全文大意。如《珍珠鸟》开头就引出写作对象“珍珠鸟”,结尾表达了养鸟的人生感悟,学生阅读后马上能猜想到“养鸟和人生信赖”之间的联系,能快速抓住阅读主题。这种反馈体验的猜想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3.语言感悟:对敏感语句的分析理解。“言为心声”,文章的每词每句都是作者心境的体现,阅读猜想可以在语词上做工作。比如,鲁迅先生《故乡》描写中年闰土的“手”——那手由原来的“红活圆润”变成“又粗又笨”、“像松树皮”的前后对比。学生能猜想好这句话的人物语境,便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猜想文章的敏感性词句,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二、明确方向,提高阅读猜想的有效性

猜想绝对不是随便估计,随意想象。所以,教师要明确指导方向,使猜想成为培养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手段。

1.明确对象的有效性

(1) 要符合时代性:如 《老王》阅读课的设计问题:找身边的“老王”,想一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很显然,这样的阅读猜想是盲目的。试想,现实生活几乎没有这样的“老王”了,让学生怎么找?就算有,也不可能代替文中的“老王”。不如换成“现在像老王这样贫苦的人还有吗?”,问题直指当下,对象相对明确,对促进阅读比较有效。

(2) 要符合生活性:在讲授《孔乙己》时,让学生猜想:既然孔乙己穿着长衫,也该享受长衫主顾的待遇,猜想,要是他在内厢房坐着喝酒,情景会怎样?学生有的答“马上被赶出去”,有的答“长衫主顾会拂袖而去,老板没有生意了”等等。之所以学生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可以说,这个猜想符合生活性。

(3) 要符合主观性:文章是作者性情之物,猜想最重要的立足点,当是研究作者的内心。以苏轼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达观;“老夫聊发少年狂”,展现了独特的化解悲愤的幽默情趣……因此,关于苏轼作品的猜想,都要符合他的个性情怀。

2.做到思维的有效性

猜想需要敏捷的思维,需要有理有据,才会有效。

(1) 同类归纳

再以品读杜甫诗歌为例,安史之乱是其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有 《春望》 《羌村》、“三吏”、“三别”等名作传世。可以通过同类归纳猜想这一类作品的有关内容,深刻体会杜甫的伟大人格、济世胸怀以及悲情品格。

(2) 逆向思维

从反面或者侧面对阅读对象进行猜想,能获得更大空间的考量,丰富阅读内涵。比如对标题“多想对你说”进行猜想时,就可采用逆向思维。“多想说”其实是“还没有说”、“不敢说”;“为什么不说”是因为“说不出来”或原来“没有说的契机”,由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维的走向。

(3) 举一反三

猜想是个积累过程,为阅读思考建立起更多的纵向、横向联系,猜想要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比如环境描写,《海燕》 《孤独之旅》都运用自然风雨作烘托,作用基本一样,那么就可以对所有类似如此的文学作品中对应性的环境描写进行“推而广之”般的猜想,从而得到规律性的阅读知识和学会触类旁通的阅读技巧。

三、利用学情,应用阅读猜想的训练法

猜想阅读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阅读渴望,为构建幸福阅读的课堂夯实基础。学为中心,因材施教,阅读猜想需有好的训练方法。

1.借助原始生成,合理追问

2012年绍兴市中考语文卷中有道看图填词题,是关于一位文雅之士喝酒动作用词的。在讲评过程中,有学生问,为什么要用“品”字?其实这是在猜想过程中学生普遍的疑惑。笔者追问他:你渴的时候喝水与不渴的时候喝水,感觉相同吗?学生根据图中人物身份、场景等得到原始生成,理解题目用意:“品”在其中,要的就是一种惬意感。许多时候学生有较好的阅读基础,利用他们的原始生成进行合理追问,当然会有力地促进阅读猜想的深度发展。

2.激发阅读期待,针对猜想

对文章的主题、内容、写作方式等进行猜想,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使新信息更易理解和吸收,同时还会使他们对所读文章产生某种期待。当带着这种期待去阅读文章时,就会努力为他们的猜想寻找证据,更具针对性。

文章中往往留下许多空白,这些空白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它能够触发想象,激活思维,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针对性的猜想,不失为开启阅读之门的良好途径。

这里,笔者借用别人的一个成功案例,来论证针对性猜想的价值。

【案例】鲁迅《风筝》一课,文中的“我”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将要完工的风筝毁坏后,“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段文字将“我”的粗暴、自私、漠视孩子天性写得非常细腻,但有关弟弟的心理只字未提。在教学时,抓住了这一空白,进行针对性猜想引导。

师:小弟弟当时会怎样想?请大家尽情猜想,走进弟弟的心灵深处。

生①:做风筝的事被兄长知道了,我该怎么办呢?我好害怕啊。

生②:我知道瞒着你做风筝不对,但我太喜欢了。

生③:哥哥,我错了,我不应该躲在小屋里做风筝惹你生气。

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老师想,弟弟的心理为什么只有害怕、后悔,却没有怨恨、生气呢?你们是根据什么来揣测的?

生②:“我”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请求弟弟宽恕时,而弟弟却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生③:后文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弟弟把兄长的行为视为合情合理,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对的,一旦被发现,自认该罚,哪来怨恨?

笔者认为,案例中,老师的猜想设问利用学生经验水平,重视激发阅读期待,在情境中展开对话,针对性非常强;学生能在自己的经验中得出情景需要的猜想,同样对文中弟弟的心理揣摩也精准到位。针对性是阅读猜想的基础,有了阅读期待,就能更好地突破文章阅读的难点。

3.形成猜想意识,分层实践

猜想对于阅读非常重要。教师引领学生阅读要培养猜想意识和猜想习惯,开展有效的阅读猜想活动,发挥阅读猜想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还要丰富阅读形式,当然没有必要的或牵强附会的猜想,应坚决舍弃。指导好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猜想,形成并强化阅读的猜想意识。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布置阅读猜想的分层实践,呵护好学生阅读猜想的积极性。如学过《背影》 《台阶》,研究“父亲”人物形象,安排要求不同的阅读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猜想:①你的父亲身上有着这两位父亲的影子吗?请举例说明;②《背影》和《台阶》写作时作者心情有哪些共同点?两个问题难度不一,层次鲜明,学生猜想更自由。

总之,文本似海,学习如航,在文字暗流激进中,在内容跌宕旋转处,在情感波澜汹涌时,让学生学会驾驭猜想的帆,遨游在阅读的海洋里。

猜你喜欢

风筝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