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 分层推进 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
——成都市成华区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特色建设实践
2015-05-05叶树文曹建全李微波
叶树文,曹建全,李微波
(1.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四川 成都 610051;2.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电化教育馆,四川 成都 610051)
以点带面 分层推进 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
——成都市成华区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特色建设实践
叶树文1,曹建全1,李微波2
(1.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四川 成都 610051;2.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电化教育馆,四川 成都 610051)
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区域教育管理的趋势,本文从区域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出发,坚持应用驱动、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着力信息化手段在现代治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初步构建起以“互联互通、全域微格、未来教室、数据挖掘”等为特征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区域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成华区于1990年建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东北部,全区面积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5万,有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140所,在校学生10万余人。近年来,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我区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抢抓“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建设”契机,大力实施教育装备标准化提升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全区基本实现“三通”满覆盖,“两平台”构建初具规模,区域教育信息化硬件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环境不断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我们立足区情,坚持应用驱动、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着力信息化手段在现代治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初步构建起以“互联互通、全域微格、未来教室、数据挖掘”等为特征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一、“互联互通”,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是 “管办评的分离”,“管办评”体系的构建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职责关系的明晰,教育体系的运作优化、精细治理、即时响应,都离不开管理信息化。为此,我区加大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加强相关平台的整合、应用与开发,助推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关键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为学校营造“开明、开放、高效”的教育环境。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能提供了支撑。我们依托区OA系统实现了教育局与学校之间的互联互通,无纸化办公,高效、快捷。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视频会议系统,降低了学校干部参会的时间成本,优化了会议管理,减少了对学校正常办学的干预。学校层面,借助学校OA系统、家校通等网络信息平台,综合利用QQ、邮件、短信、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搭建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间互动交流的立体信息网络,使各主体间的运作更加科学、协同更加精细、响应更加即时、流程更加优化,降低了沟通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
只有实现教育信息最大限度的公开透明,才能促进教育管理体系的公平、公正、公信。我区通过门户网站、局信箱、局微信、局微博等诸多媒介,积极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五公开”,拓展公开渠道,提高公开层次,增加公开内容,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权力的运行,促进科学决策。借助督导评估测评系统,提前向学校公布评估指标,引导学校对标工作、对标自查和整改,把评估过程变为学校提升改进的过程,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开发建立“成华教育督导工作平台”,及时发布目标过程管理和评价、学生教师学校业绩情况、社会满意度测评情况及分析、年度特色监测项目等信息,帮助学校随时了解督导动态,调整工作进度,增添工作措施,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引领、诊断和促进作用。
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是实现教育治理的重要保证。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社会,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政府、学校、社会间的及时互动提供了有效平台。依托“网络问教”系统,我区对教育重大项目、重要改革、重大决策等,积极开展社会听证、数据收集、信息整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依托“家校共享”平台,我们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发展数据与教师指导建议、学生作业设计监控系统、家庭教育反馈辅助系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融合,搭建起支撑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家庭教育改进、社会参与监督的教育“新空间”。
二、“全域微格”,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
新技术环境下,高清视频编码技术、海量数据储存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新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支撑。2010年我区率先引入全自动录播设备,建立了西部地区第一套应用于初级中学的微格教学系统,针对在职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技能提升的反思型微格教研探索。
我们坚持“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策略,先在部分学校开展试点。在网络视频录播技术的支撑下,积极探索“1+1”微格精细教研模式(即“一个课堂实录集中观摩”+“一个教研主题”;“一个教研主题”+“一个课堂焦点问题”)。随着试验试点的不断深入,我们又积极与系统供应商合作,在视频采集回放储存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开发出精细教研功能、资源采集功能、教学技能测评功能、网络开放办学功能等四大核心功能,进一步丰富了微格教研内涵,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效能。
2011年,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我们逐步扩大试验范围,通过“硬件升级、理念再造、平台研发”,深度探索微格教研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以网络私有云技术为支撑,以“成华区云资源中心”为平台,以“全员参与、全区覆盖、全面应用”为特征的全域微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模式,构建起集“网络在线教研、微格精细教研、集团跨校联研、教学技能评价、名师网络课程、微视频资源应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云资源管理体系。
目前,根据进一步探索的需要,我们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研究》,拟开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诊断平台、教师网络菜单式培训平台,努力实现“全域微格”系统的升级完善。
三、“未来教室”,促进学习方式自主化
为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变革方式,实现学习方式自主化,2013年开始,我区抢抓成都市“未来学校”试点建设契机,在省市级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引入华中师大“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课堂教学系统,打造“未来教室”,积极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型。
“未来教室”是以双板教学、电子书包一对一教学、多维交互大屏教学为物理技术环境,以师生互动参与,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分享为基本课堂形态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型。该模型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和课堂监测系统两个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由低到高分三个层级设计学习模块,即基础达标层、知能提升层和探究拓展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层级,实现了“个性化”、“菜单式”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在每个学习层级遇到的障碍,借助交互工具推送不同类别的指导信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自主化。课堂检测系统通过课堂数字网络环境,将课堂上每位孩子的行为表现及学习成果进行数字化的记录,为教师研究课堂引导策略及学生学习力分析提供了数字化研究数据。通过在课堂上伴随式学生学习数据收集,平台为学生多维度的学习能力进行监测评估。教师、家长、学校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做出调整,帮助学生全方位成长。
“未来教室”为学生学习创设出“开放、交互、共享”的物理空间,营造出“认同、尊重、适切”的心理空间,建构起学生“人格成长、身心成长、个性成长和思维成长”的“学习新空间”,有效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去年十一月,该项探索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四、“数据挖掘”,促进教育测评科学化
大数据的产生为教育评价的改革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通过对教育过程进行即时、动态、真实的监测与评价,探索数据背后隐藏的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轨迹、人才培养模式等,将为改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育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近年来,我区借鉴“数据挖掘”理念,在学生学业水平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努力实现教育测评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2009年开始,我区引入“网络阅卷系统”,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学业水平监测探索。一方面,“网阅”兼顾高级图像处理技术、网上阅卷考务组织以及综合管理、误差控制、安全校验、统计分析等功能,完成纸质试卷信息自动采集、图像切割与分发、在线评分、雷同卷处理、问题卷处理、分数自动合成与转换、快速查分、数据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等工作,能够系统科学有效地控制阅卷的评分误差,使评分更加公平、公正,极大地提高了阅卷效率。另一方面,“网阅”系统的精细数据整理归集为多维度全面性的质量分析提供了可能,通过对不同的对象、科目及题目的考试分析以及对难度、信度、区分度等监测指标的综合判断,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分析结果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学校根据平台采集的学生阶段性学业能力水平监测数据,根据不同科目对每个科目能力要求给出提升建议及能力下降预警。
目前,我区正在积极思考引进云数据处理平台,将区域海量网阅监测数据和相关过程性数据,进行整合归集,探索基于学生个体、班级、年级以及学校多层级、纵跨度、动态化的增值学业评价分析,提升评价的即时性、互动性、诊断性、发展性。云数据处理平台根据不同角色权限,提取或推送不同的数据挖掘处理信息,调整教学策略、管理策略、激励策略,真正构建起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区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监测、反馈、指导机制。
今年,我区在教育信息化科技企业的指导下,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采用“运动手环”监测系统实现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监测。“运动手环”通过伴随式过程采集学生健康指标,将学生健康数据收集到管理平台,为每一名学生建立起以体质健康数据指标为核心的学生成长数字档案。同时,将学生的行为习惯、身心健康、学业水平、个性化特长等多维数据进行整合归档,形成学生成长发展综合数据库。通过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系统,将基于学生个体的体质健康、学业水平等成长数据,按教学班级、年级进行横向纵向分析,平台自动分析年级、班级、个体体质健康及学业水平变化趋势。学校根据学生体质检测结果,适当调整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1]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关于印发《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的通知[EB/ OL].http://www.ict.edu.cn/laws/new/n20141106_19463. shtml,2014-10-16.
[2]杜占元.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5):1-2.
[3]任友群.教育治理视角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8):21-25.
[4]荣荣,杨现民,陈耀华,赵秋锦.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37.
(编辑:王天鹏)
G40-058
B
1673-8454(2015)23-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