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马店市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5-05-05李培红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12期
关键词:菌核病株病菌

李培红

(河南省驻马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驻马店 463000)

驻马店市花生种植面积20万hm2以上,是驻马店市的第三大农作物。但近年,随着气候的显著变化、耕作制度的变革及良种交往范围的扩大,花生白绢病向该市花生产区迅速蔓延,已成为制约当地花生发展的新障碍。笔者通过田间调查和观察分析,对该病的发病规律,诱发因素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发病症状及特点

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花生白绢病多在花生成株期发生,主要危害茎基部、果柄、果荚及根,茎基病斑初期田间症状为病株呈凋萎状,患部表面及地际土壤表面被白色绢丝状菌丝层和油菜籽粒状乳白色至茶褐色小菌核覆盖,直至植株中下部茎秆均被覆盖,茎叶变黄逐渐枯死。果柄和荚果感病后荚果由浅褐色变暗褐色,果仁皱缩,长出白色菌丝,呈湿腐状腐烂。

2 发病规律

2.1 侵入与传播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越夏或越冬。该病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开始萌动,侵染花生,首先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菌丝从花生根部或茎基部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引起根茎发病、腐烂。病株上成熟的菌核又能通过水、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引起再侵染。最后病组织形成的菌核落入土中或残留在病株中越冬。新种植区的菌源主要是老病区的病菌传播而来。花生白绢病菌危险性大,一旦侵人,经连年积累。以后很难防治和根除,尤其在高温多雨季节。

2.2 流行规律

田间普查和定点系统观察表明, 6月下旬田间始见病株,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植株根茎基部;7月中旬后,利于病原菌核或菌丝快速生长繁殖,再次侵染花生植株,而发病部位由茎基部扩大到分枝间茎秆中下部,白色菌丝层覆盖发病部位或地表层;至8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直观田间可见成片植株叶片脱落或整株枯死。

3 影响花生白绢病发生的条件

经调查研究表明,气候是花生白绢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品种、连作和施肥等栽培管理与病害流行也有着密切关系。

3.1 气候条件是该病流行的关键因素

高温多湿的天气有利发病。发病的早晚取决于温度,发病的轻重取决于湿度。白绢病病菌萌发生长要求的最适温度为25~35℃、空气湿度为90%~100%、土壤含水量为40%~50%[2]。驻马店市6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雨量大、雨日多,且温度高,常年气温和相对湿度均能满足病菌生长的要求。

3.2 不同品种之间发病程度差异不显著

从大田品种白绢病发生调查情况来看,品种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抗、耐病性差异。但全市推广的主要品种均表现不抗病。调查表明,以商花5号、中花16病株率、病情指数最低,以远杂9102、宛花2号病株率、病情指数较高。

3.3 连作重茬加重花生白绢病情

从调查结果可见,新种植地发病率低,对产量影响较小。连作加重白绢病的发生,影响较大,产量损失明显。与禾本科轮作发病轻,与甘薯、棉花轮作发病重,春播较夏播发生重。

3.4 土壤肥料对白绢病病情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单施氮肥或磷肥的病均显著高于复合肥;自然病地条件下,化肥加有机肥与未施有机肥比较,病指下降51.2%。土壤偏酸性发生重,土壤中性偏碱发生较轻。该市土壤pH值5.5~6.8,对病害发生较为有利。

3.5 栽培管理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地势低凹、排水不畅或长势旺盛、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杂草多、植株倒伏等均利于病害的发生。落叶多,植株长势过旺,倒伏,病害特别严重。

4 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4.1 农业措施

4.1.1 选用抗性品种,实行轮作

选用高产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产量高、品质优品种,在白绢病发生较重地块,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菌源积累。

4.1.2 清洁田园,加深耕层。

花生生长季节,及时拔出病株,带出田外销毁,控制再侵染。花生收获后,及时清理白绢病以及纹枯病、根腐病的病残体彻底清除。前茬作物收获后冬前进行深耕翻晒.深度要求达到25~30cm,加深活土层,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

4.1.3 合理密植,除草控旺。

花生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保证全苗,要合理密植,种植密度在2万穴左右。利于通风透光,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生长中期除草防荒,在开花下针结荚期,对长出的夹窝草,用精禾草克防除;当花生主茎高度接近40cm时要合理化控。凡秧苗过旺的高产地块,在盛花期末即开花后30天左右可用15%多效唑30~40g对水40~50 kg喷洒叶片。抑制徒长,防止倒秧,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创造有利于花生健壮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

4.1.4 合理施肥,防涝排渍。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锌肥、钙肥。避免施氮肥和带有病残体的有机肥。促进花生植株及根系更健壮生长,达到增强和提高抗病能力、控制白绢病危害的目的。在花生生长期间,及时排除积水。

4.2 药剂防治

4.2.1 药剂拌种。

播种时用45%五氯硝基苯.或45%三唑酮福美双,或50%多菌灵,或40%卫福,或2.5%适乐时拌种 (用药量为种子重量0.2%~0.4%),可以与吡虫啉混拌,保护种苗健壮生长和防治地下害虫。

4.2.2 土壤消毒。

结合春耕,可用农思得 (二氯异氰尿酸钠)0.8kg或70%甲基托布津3kg或50%多菌灵3kg等加细土拌匀后撒施垡头。以消灭残留病菌。

4.2.3 田间药剂防治。

一般可于6月下旬在发病前或发病初开始用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药剂可混配使用或交替使用,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流行。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950~951

[2]徐玉恒,等.沂蒙山区花生白绢病发生致病因素与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农业科技通讯,2013,11:183~184

猜你喜欢

菌核病株病菌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病菌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