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
2015-05-05韩仲亮
韩仲亮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不把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应创设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与学生平等合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用“情感”为教学开道,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兴趣和学习能力
1.增强学生的信心
“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困生”,要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增加了许多活动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1)低起点。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从学生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教学。
(2)多归纳。要让学生多归纳、多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
(3)勤练习。教学中将每节课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4)快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还要根据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变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行动,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灵活变换角色。
四、采用多样性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
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
2.实践操作
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
3.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利。
4.合作交流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进学生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