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画教学中儿童审美与创新问题的思考

2015-05-04金建丰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3期

金建丰

[摘 要]儿童画是孩子们对外界事物的审美与创新的自然流露和展现,是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应触摸和探索,比起稚嫩的语言表达,更能反映出孩子的所见所想。“稚到拙时亦为美”,不懂绘画技法而随意涂鸦的儿童画,反映的却是最真的感情,最自然的审美,这也是最富有价值的创新。孩子们那种纯真、自然的审美观,这其间的创新的韵味足以与绘画史上的大师们相媲美。

[关键词]儿童画的纯真 审美与创新 纯真美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59

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涂涂抹抹是每个儿童都经历过的。这是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也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真实体现。毫无疑问,儿童很需要美术,美术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儿童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

身为美术老师,我一直在思索着怎样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怎样教自己的学生创作出更美的作品。殊不知,我们所学习的艺术家们,他们推崇借鉴的却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的孩童般的美。世界知名的大画家毕加索、马蒂斯、卢梭、齐白石等,他们都在追求“儿童画般的纯真”,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儿童画对他们的影响。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孩子那样画画,我毕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也许,正是那一份真挚、朴实、夸张的美,那一份常人难以理解的独特审美,那一份童言无忌的大胆创新,那一份返璞归真的格调,造就了艺术作品永恒的魅力!

艺术大师学习儿童画,那儿童岂不成了“大师的大师”了?这样说或许真的不为过吧。不知道同行们有没有同感,有时候,当我们动笔为学生的画面添上几笔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出手竟破坏了画面原有的那份稚拙纯真的美。难道说孩子们的表现能力真的超越了我们?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有了这样的失衡呢?真正的艺术美体现在哪里呢?且让我们沿着教学中的点滴发现去寻找儿童独特的审美与创新!

一次美术课堂,教学《神气的大公鸡》,一(1)班的孩子们都趴在桌子上认真地画公鸡。我在学生中巡回指导:“你这只公鸡的披风加得不错啊!”“公鸡的羽毛是不是可以更鲜艳一点呢?”“这双爪子画得真好,很威猛啊!”……当我走到一个叫王依依的孩子身边时,发现她的画法有点奇怪:只见她画了一只大公鸡,红红的鸡冠,鲜艳的羽毛,翘起的长尾巴。这时候,她拿起绿色的水彩笔画了一只左爪,然后又换了红色的水彩笔画了一只右爪。

我看着觉得挺有意思的,想想却又觉得可以给她一点指导。因为我觉得对于很明显的对称的东西,最好还是提醒学生注意颜色的对称性。于是我笑着对她说:“惠玲,你的大公鸡怎么左脚和右脚颜色不一样啊?”她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用手把画面遮了起来。也许是我说这话的声音比较大声,其他学生听见我说的话都笑了起来,同桌的小男生还顽皮地转过来说:“哪里?哪里?给我看一下!”这一来依依小朋友的脸更红了,干脆把自己的本子藏了起来。我看看她不好意思的样子,便叫小男生认真画自己的画儿,然后走开了。

尽管我没有提出要把公鸡的左右爪子涂上相同的色彩,但很奇怪的是,在接下来的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其他学生似乎都懂得了“对称涂色法”,左脚是什么颜色的,右脚也是什么颜色。这些孩子的悟性还真好啊,我笑了笑。

作业收上来后,我仔细地批改。很多学生画得不错,线条大胆、色彩和谐,我给这些作业批上了小星星。等我翻开王依依的画时,看到画中央是那只神气的大公鸡,地上有两只小鸡和青青的小草。奇怪的是,对比其他作业,我感觉这只左右爪不对称的大公鸡也别有一番趣味,比起其他对称涂色的画,显得更天真稚气一些。我纳闷儿了,到底是欣赏角度的不同导致了观点的改变?还是我原来没有发现这双奇特的公鸡爪子所蕴藏着的独特的美?

第二天,我又在一(2)班教学《神气的大公鸡》。总结前一课的经验,我不敢在这个班提起“对称涂色法”了。有趣的是,我发现一(2)班大概有七八个小朋友也画了爪子不对称的公鸡,效果都很不错。仔细寻思,也许是因为这样涂色显得大胆而热烈?也许是因为它打破了寻常思维,让人倍感新鲜?也许是不懂绘画法则的原生态风格更让人觉得真切可爱?不管怎么说,这肯定是孩子们喜爱的大公鸡,在他们眼中,这只色彩丰富的大公鸡是很美丽的。大人们不敢用的画法,不敢搭配的色彩,却在孩子的手中呈现出了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这就是孩子们的审美观,这就是孩子们的创新!

儿童画是孩子们对外界事物的审美与创新的自然流露和展现,是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应触摸和探索,比起稚嫩的语言表达,更能反映出孩子的所见所想。“稚到拙时亦为美”,不懂绘画技法而随意涂鸦的儿童画,反映的却是最真的感情,最自然的审美,这也是最富有价值的创新。

在西方,绘画被称为“没有错误的学科”,儿童画被认为是“儿童真正的最自主的活动”。在儿童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画面:桌子的四条腿平铺在桌面的两边,侧面的人物却能同时看见两只眼睛,骑马的人双腿是站在马背上的,大辫子的女孩头顶竟然是光秃的……看似滑稽的画面却让我们感悟到了孩子们那种纯真、自然的审美观,这其间的创新的韵味足以与绘画史上的大师们相媲美。画家卢梭、毕加索正是凭着儿童般天真无邪的思维方法和幻想力,以看似笨拙幼稚,实则质朴典雅的独特风格,在现代绘画的领地矗立起一座高峰!齐白石画面中的返璞归真和诗情画意,体现了文人画追寻的至高境界,也正是艺术孩童般审美的率真流露。而在我们的身边,不正存在着许多这样能大胆、炽热地表现世界的艺术家吗?我们是否善于寻找、发现他们的足迹了呢?

想起2010年一次参加省领雁班新课程培训时,有一教授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案例。有一名学生拿着自己的画请老师给予指点,只见画面上画着一条路,这条路一直往上延伸,最后向左拐弯,看起来透视有些问题。没等孩子细说,老师就热情地展开指导了,告诉他这条路的透视有点难画,然后细心地动手示范。然而,当这位老师煞费苦心地辅导完毕时,孩子并没有流露出开心满意的神色,而是说:“老师,我只是想请教你该怎么涂色。”……听到这里,我们不禁哑然失笑,想到这位教师“自作聪明”的举动,大家都发出了不同的感慨、深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是否也经常在做一些只求满足自己审美欲望,却违背儿童意愿的教学行为呢?当我们把孩子们的作品指导得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的时候,是否还在为自己的“创意”沾沾自喜呢?要知道,我们不是儿童,我们的想法在孩子们看来也许是毫无色彩的。孩子们画画只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我们所要做的,绝不是引导他们画出我们喜欢的东西,而是要让他们尽情地表达、快乐而大胆地画出来。

前不久的一节美术课,教孩子们画《鱼的世界》。其中有一个孩子,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很顽皮的,很少带美术工具,画儿也画得不好。我看见他那天的画儿也是老样子,画面上一大片黑不溜秋的墨水,旁边有个象形字一样的小人,看着很让人生气!刚想批评,忽然想起波顿教授的讲座。于是我转变态度,和蔼地问他:“你画的是什么?能跟老师说说吗?”他说:“我画的是一个被污染的鱼塘,这个人在钓鱼,等一下我再画他钓了一条鱼骨头上来。”我听了心里一震,又吃惊又惶恐!这么好的想法,竟险些被埋没在我的呵斥声之下……我欣喜地表扬了他,还让全班同学学习他善于构思的优点。就是这一句简单、恰当的肯定,让这个孩子绽放出了少有的、灿烂的笑容!

毕加索用毕生的时间去探索儿童的内心艺术世界,大师追求的是儿童画中的纯真美。而现在天真却正在儿童画中渐渐失去,儿童那种天真烂漫的审美观逐步被我们教师一次次所谓成人化的引导中所扼杀。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太空人、网络战士、海洋医院、热爱和平的小朋友等。如此雷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显然不是儿童的审美与创造,不是他们的生活,却是指导老师的“创意”。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创造活动,强调的是个性的表现,提倡儿童通过自己的审美和发现,表现心灵的所见所想。这样的画,才是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画,才是孩子们自己的真情流露。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