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纵横”之间,解读、把握教材
2015-05-04项娟
项娟
[摘 要]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正确解读教材,理解教材,疏理知识点,把从教材中获得的资源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出新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读教材 把握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40
现在一些教师要上公开课了,就上网搜索几份教案,选取好的地方,拼拼凑凑。殊不知,“好”+“好”≠“好”,就如“龙头”加上“凤尾”变成“四不像”一样。浮于表面的东拼西凑,因缺少深层次地钻研,终究还是禁不起课堂教学的检验。那到底该如何备课呢?前些天,市小数脱产培训班的学员们要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我有幸全程参加了备课环节,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一、“钻”进去
一节课能否成功,备课至关重要。如何备出高质量的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两种智慧:一是解读学生的智慧,二是解读教材的智慧。只有“吃透”学生,“吃透”教材,教学时才有可能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怎样才算“吃透”教材?记得特级教师吴正宪说过,要读懂教材首先要学会“纵向”读懂教材。她提出:“一个一线教师,哪怕是刚工作的新教师,也应该在写教案前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知识点要知道它从哪里来,又要向哪里去?只有弄清了来龙去脉,知道了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所处的位置,才能整体把握教材。”教师“钻”进教材并纵向梳理,通晓前后,对知识脉络分布及学段要求都了然于胸,教师才知道要教什么,以及要教到什么程度。
二、“跳”出来
备课光有“钻”进去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跳”出来,即跳出教材看教材。现在全国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同一知识点编写又有哪些不同?
1.在比较中发现“异同”
比较人教版、北师大版、青岛版教材,我们就会发现,虽然都是教学同一内容,但是还是“同中有异”。各版本教材教学目标不同,呈现方式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教学课时不同,例题以及课后练习等都不相同。各个版本的教材虽然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也有相同之处: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由几分之一发展到几分之几的;题材都是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注重激发学习兴趣;都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等。
2.在比较中引发“疑惑”
疑问(1):有一位细心的教师发现,人教版教材上面写:“男生有9名,女生有9名,男生和女生表演节目的可能性都是9/18。” 于是她提问:“为什么教材上写9/18,而不写1/2呢?是失误,还是另有原因?”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有的教师猜想,写9/18是想让学生清楚看出一共有18人,每个人表演节目的机会是一样的,都是1/18,男生女生都是9人,所以可能性都是9/18。对班上的后进生来说,如果直接写1/2,就不容易看出是怎么得到的,教材展示了思考的过程。也有的教师猜测是编者搞错了,因为平时我们都要求学生分数能化简的要化简。最终,大家搞清楚了。苏教版是先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人教版是先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再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还没有学约分。虽这只是研讨中的一个小插曲,但让我们对教材有了更深的认识。
疑问(2):有教师问:“为什么北师版‘摸球游戏用的盒子都是不透明,看不见球的,而苏教版的袋子都是透明的,可以看见球的呢?”
北师版: 苏教版:
“透明”与“不透明”到底是哪种好呢?现实生活中,摸球肯定是在不透明的盒子里进行的。如果盒子是透明的,能看到球,那就无所谓“摸”了,因此不透明的盒子可以带给学生情境的真实感。但是,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让学生真正去摸球,只需要学生根据所给的信息去思考可能性,所以像苏教版那样,把袋子弄成透明的也是可以的。球什么颜色?有几个?一目了然。对学生而言,抽象的文字与直观的球相比,学生会更加喜欢后者,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思维。
3.在比较中不断“完善”
通过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比较,不但让我们发现了“异”和“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实践的可能。教师可以汲取每套教材的优势,借鉴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如苏教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导入,通过提问“你们打球时是用什么方法来决定谁先发球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猜左右”的方法是否公平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可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样的安排很好,可以采用。但是接下来教学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教材分别用了摸球、玩扑克牌这两种游戏。因为扑克牌在学生中玩得比较少,也不建议去玩,斟酌再三后舍弃了这个思路。
总之,解读教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立足之本,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