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成长的温暖样式
2015-05-04
本刊记者
又是一个周五,平江实验学校的录播教室里热闹非凡,老师们时而热烈争论,时而开怀欢笑。这是潘娜校长带领着学校品德科团队又一次进行“对话教育”教研,课题是《我心中的那颗星》。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精彩对话,不时博得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临近尾声时,潘娜抛出话题: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哪些明星?你心中的那颗星是谁?你能给大家讲讲他成功背后的感人故事吗?
学生思维的大门被打开,竭力搜索着能想起来的各个名人,且侃侃而谈。其中的一个男孩更是挥动小手,一脸急切地站起来说:“我心中的明星就是您——潘老师,我知道您是我们学校的校长,也知道您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我长大后,也要做一名像您一样的教师,教好学生,办好学校!”这让潘娜十分感动,她没想到孩子们能以老师为“星”……这样的“对话”场景,在平江实验学校已是教育的常态,也不时地通过当地的电视、报纸等媒介传播开来,成为人所周知的学校特色。
叶圣陶曾说: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潘娜校长深信叶老的箴言,并努力让“每个孩子都做祖国栋梁的‘种子”。身临平江实验学校的对话课堂,仿佛来到一个宽松舒适、平等互助的心灵课堂,倾听一场场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欣赏一幅幅阳光互动的开蒙画卷。
这就是潘娜校长倾力倡导和实践的德育新范式——对话教育。
与自己对话,寻解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袭长裙大衣,配上典雅素淡的围巾,这是潘娜校长常给人的印象。她的时尚的穿着,干练的气质,率真的笑容,流露出女性的温柔与细腻。潘娜校长一直认为:“作为老师,应该懂得时尚。”她所说的时尚不单指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对最新教育理念的追求。“如今的孩子懂得多,见得广,你需要走得更前,更‘时髦,才能做孩子喜爱的老师。”
“记忆中的品德课是什么样子的?”
“回忆起来,似乎总是班主任捧着教材,讲述着故事或教育我们。”
“你曾经因为一堂课而记忆深刻,或改变了对事物的看法吗?”
“你的课堂是师道尊严、坐而论道的吗?”
“你的课堂中有师生心与心的沟通吗?”
“课堂上的学生得到了能力的培养,勾起了探索新领域的欲望了吗?”
……
在平江实验学校的教研活动上,老师们讨论着、倾听着,潘娜校长和他们一起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从教二十多年,她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她曾是一名出色的班主任、孩子们最贴心的朋友,也曾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培养了多名清华、北大的学子,曾经上过劳技课,向人展示最多的却是思品课。
她曾经感慨英国学生儒雅的风度、新加坡孩子多元的性格展示,曾经憧憬过这样的课堂:老师只抛出一个个话题,孩子们思考、讨论,无论对错,老师都不加评判,而是由同学们自己判断;课堂上教师或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或以学生感悟为突破口,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或在提问与回答、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的过程中,以有效的教育达成教学目标。如此活跃的是课堂,受教的是孩子。
而这种课堂不就是“对话式”的吗?潘娜的心因此怦然而动。她想,“对话,这不就是现代教育中最关键的字眼吗?这不就是教育教学的本质内涵吗?”从那一刻起,“对话教育”这四个字就一直萦绕在她脑海。她开始设想:对话教育能不能成为平江实验学校新的教育思想呢?
“我们要培养的是崇德尚美、乐学善思的苏式学子,是具有自主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善于沟通的新时代小公民。”潘娜校长开始亮出自己的办学理念,“什么是对话教育?对话教育就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促进学生人格、情感、智力、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话、宣讲、沟通,老师、家长逐渐理解并认可了这一新的办学理念。对话教育开始在平江实验小学的方方面面渗透开来。
在中国古代的私家教育中,“对话”曾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重要思想的主要实施手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及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都提出过对话教学的观点。1994年,国内就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对话教学改革的倡议。之后不久,有关对话教育的文章和论述陆续出现。
在潘娜校长看来,“对话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对话教育”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对话合作能力、问题思考能力、探索新知的能力。“对话教育”是一种方法、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教育的目标。由于它的创新实践性,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学生自由、自主发展空间得以扩展,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对话交流”的新模式。
由此出发,潘娜校长竭力倡导“对话型课堂”,这种课堂以“快乐情绪”为基调,以“生活经验”为起点,以“社会需求”为规范,以“课程标准”为指导,鼓励学生说出真实看法,在对话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对话课堂不仅是一种教育的境界,也是一种教育的品质。老师对这种境界和品质的追求,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课堂学习质量,获得快乐、幸福的体验。
因为这种转变,“对话教育”的课程准备就变得十分重要。潘校长介绍说,教师从备课理念转变为教学设计理念,课堂结构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是开放的,课堂结构是多元的。学生座位设计、学材供给、辅助手段的环节设计等都是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而制定的,充满着个性、活力和创意。
“对话教育”提出后,短短4年时间就取得丰硕成果,受到杨九俊、成尚荣、鞠文灿等教育名家和苏州市名师共同体的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从2012年开始,潘娜校长连续三年对苏州市全体品德教师进行了有关“对话教育”的专题讲座,受到了一致好评。2013年,她的专著《对话,品德教育的范式》出版,朱永新老师欣然为之作序。
与学生对话,建立课堂的别一范式
在潘娜校长看来,把课堂教学由低效转变为高效的秘诀,就是对话。这是一种学生一对一的对话,个性化的对话,公平的对话。
在平江实验学校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
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纷纷从书包中拿出家中带来的各种塑料制品,诸如牙刷的手柄、眼镜的框架、电话机的外壳、电饭锅的铲子……老师不提“上课”二字,而是先和学生们猜起了谜语。在旁人看来,这是一节劳技课,实际上它是一堂品德与生活课,课堂开头的活动只是老师吸引学生兴趣的“引子”。
当学生兴致正浓地在生活中寻找塑料时,老师又建议分组讨论,请学生探究塑料材质的优点。
“塑料制品很漂亮!”
“塑料不怕摔。”
“塑料很轻,方便携带。”
……
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老师边听边板书学生的观点。学生发言越来越热烈,讨论进入了高潮。这时,老师又抛出了新问题:塑料为什么是白色污染?叽叽喳喳的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老师抓住机会,通过电脑上的图片向孩子们展示塑料的缺点。焚烧塑料垃圾,产生难闻的气味;塑料垃圾埋进土里,那块地就会寸草不生;动物误食塑料垃圾,导致死亡……听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表情变得凝重。接着,孩子开动脑筋,寻找起减少白色污染的金点子。课堂气氛又活跃了起来。
这样的“对话教学”课堂,节奏起承转合,学生思维活跃,知识直观生动。老师的教学理念也很朴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这让学生在人格平等、心理安全的教育环境下,通过互动交流进行知识、信息、情感、技能和经验的交换,促进了自我发展。“对话教育”本质就是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探索新领域的能力。
而对话教育的另一个好处是维护了孩子们的个性。“老师不能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的孩子,个性的对话是必须的。”潘娜如是说。
平江实验学校自2011年起,着力构建“对话”教育模式,研究团队从学术水平、技能水平、年龄差异三个维度进行探索,聘请专家担任导师,倡导交流合作,追求平等对话。这种充满情感、展示个性、平等对话的课程设置和课堂理念,使师生文化交融共生,整体融通,培养了德智兼备的人才。
为了寻求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对话教育范式的结构和流程,探索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培养的新路径,潘娜校长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打造团队,抱团发展。2011年,她提出“对话教育”思想时,正值她加入苏州市名师共同体之际,于是她与几位名师一起探讨“对话教育”的理念。2012年,她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学校十几位青年骨干教师一起进行“对话教育”的模式研究。
2012年12月,潘娜校长和学校三名青年教师一起,在苏州大市范围内进行“对话教育,有效课堂”的教学展示活动,课后还以沙龙形式对“对话教育”进行研究汇报,获得了江苏省教研室鞠文灿主任的高度评价。此次活动,在苏州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苏州各大电台、报社进行了专题报道。而相关专题文章、教学实录在苏州教育媒体的刊发,更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辐射。
2013年,“潘娜名师工作室”成立,姑苏区十几位骨干教师汇入“对话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队伍。这一年,潘娜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市、省、全国思品竞赛课中囊括一等奖,整个团队一起编写的心理健康教材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她还带领团队参与了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三单元教材的编写工作。
与此同时,潘娜校长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执教了思品课《有多少人为了我》《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等,并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并在全国和省市级教研会上作展示。她执教的《我从哪里来》《夏天的小虫》等4节优秀课被江苏省教育厅拍成录像课送课下乡。2014年3月21日,她执教的《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 名师课堂”直播,课后还进行了专题讲座。五年内,她共开设教学研讨、示范课27节次。
为了获得更高的视角、更宽的视野,潘娜校长还经常应邀参加国际及国家级教师培训、苏派高层校长论坛、各地考察团开展的学术专题演讲或专题讲座,获得了高度的评价。
潘娜相信,个人的智慧有限,而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一堂成功的示范课,自然能给教师们以教与学的启迪;而一堂不成熟的教研课,更能激起思想的火花。她很庆幸,自己的团队成员们敢想、敢说、敢做,为“对话教育”教研活动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在一次次的专题研究、一堂堂的公开教学中,在激烈的争论中,在潜心的研读中,共同体成员对教什么、怎么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听课、研讨,再听课、再研讨……这层层递进的“对话式”学习过程使他们普遍受益。
在潘娜校长的带领下,品德这门容易被忽略的课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获得了不一样的关注。
与文化对话,构造通达的教育至境
对话,不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还可以穿越时空,找到历史与教育的接点。平江实验学校发端于县学,浸润于吴地,百年文脉,精致朴实。学校沐浴江南烟雨,经历无数洗礼,处处透射出睿智坚韧;跨越漫漫修远之路,注重教育改良,和而不同,兼容开放。
由此,在古朴的平江实验小学进行对话教育,在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进行对话教育,其实也是在与传统文化中的苏式教育进行一种对话。
圃入平江实验学校校门,就见静谧神圣的五百年古殿,两旁十八棵百年银杏参天挺立,三块古碑印刻着历史的足迹,古朴、庄重、大气。学宫遍植银杏,大成古殿、古碑与十八棵古银杏相伴至今,成就了人与自然和谐交流的“对话场”。
学校把大成殿的精神意义与建筑语言有机统一、联系、整合。在古朴的大成殿前,曾出过陆元文、韩菼、彭定求、陆肯堂、钱棨等状元。调任这所百年名校后,潘娜校长继续挖掘并尤为珍视学校的历史资源优势。她常说,老学校,老在氛围,老在风格,老在底蕴。
古殿的横匾上,有“德润文光”四个大字,这是学校办学渊源的见证,也是一种对话的开始。“德润文光”,意为用道德润泽人性,用道德润泽文化进步,要求每位师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来修炼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行为端庄、风度儒雅的,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德润文光”的牌匾挂在大成殿上,明示“大成”就要“德才兼备、德才并美”。在“德润文光”的历史视野和现实意义中,在与学校办学渊源的对话中,师生们找到了自身的精神坐标,实现了“化知识于点滴之间,润育人于无形之中”的教育方式,追求到达“润化合一”“润物无声”的理想教育境界。这是平江人多年追求的办学愿景。
潘娜深知,要办好平江实验学校这样一所名校,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又要让眼光朝下与学校的“本土文化”融合。“要达到‘德润文光这个美好的教育境界,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有对话的智慧。”她充分利用“德润文光”这一本土文化与“对话教育”的对接点,向老师们阐述“对话教育”的思想。
对话传统,先从环境的对话开始。目前,学校正在建立视觉形象系统,将“德润文光”的校训物化于环境建设,重塑长洲县学遗址、杏坛壁画、德润讲堂,让环境洋溢“大成·和谐·平实·卓越”的人文精神,使师生们在校园里获得愉悦感、充实感、成就感。
学校已经启动四大主题园的建设,即“声韵园”“情境园”“并蒂园”“茂盛园”,四园首字集成“声情并茂”一词,旨在利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扇墙面,着力于学校文化的外显,自然渗透学校育人特色。他们精选校史记载中的杰出名人,在校园内塑造胡绳塑像,让师生在无声的对话中,有形的精神中,自觉教育,自觉践行。
此外,学校还挖掘校景内涵,提炼“青竹气节”“荷花品性”“银杏精神”“香樟品质”,架构师生精神坐标。在大成殿南重塑泮池、泮桥,复原历史记忆。学校创设平江书院、碑刻廊、棋园,改建科技楼,让古典与现代交融,用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搭设了师生精神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在与环境的对话中,吸取中国经典文化的精华,受到绵绵滋养。用“对话教育”传承“德润文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既是师生与优秀文化传统的对话,也是激励师生内化传承、创新文化。
仪式对话,是平江实验学校“对话教育”的创新之举。一年级新生在“大成·启蒙”入学仪式中,通过“正冠”“跃泮”“行礼”“受书”“写‘人”“宣誓”等环节,开启学习的新篇章。三年级的“大成·启智”十岁成长仪式中,学生通过“祝福、成长、筑梦、感恩”四个篇章,唱响成长的誓言:“我要快乐、勇敢、自信、乐观,我要创造、奉献,超越自己!怀揣梦想,让我们永远把微笑挂在脸上!”而“大成·启航”是六年级同学的毕业仪式,通过仪式,孩子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人生中的新航道扬帆启航。
对话这些仪式,让内隐的寓意得到外显,产生持久的对话与感染,成为学生生命中最值得关注的重要时刻,在师生心中烙下难忘的印记。“教育是一种对话”,师生在经典的仪式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沟通了心灵,成就了梦想。
这种与苏式教育底蕴相通的对话,还在现代化的学校管理上完成了升级。在平江实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与老师的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都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如学校管理有新的措施要出台,总是会先下发方案,集思广益,写下反馈意见,再交由行政人员答辩。对其中可通过的,教师举手表决;不予通过的,继续完善和讨论调整。学校要评选“五好银杏娃”,也是由学生自荐再由班级投票表决通过。
在平江实验学校,这种“对话”随时随地发生,在操场,在教师的办公室,在每一个不经意遇见的教育场所和活动现场,都可以进行师师对话、师生对话。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学校有意识地搭建了学校的oa平台、班级博客、教师博客等各种网络对话平台,增进了学校各个层面及相互之间更加自由、随意、真诚的交流和对话。
“对话教育”是教师、学生、教材在对话过程中,互相启迪、互相生发,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精神品格以及审美情趣。因为这种以尊重生命为前提的温暖的“对话”,学生知识在增值,思维更活跃,情感被升华,在富有生命力的校园里,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含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南怀谨先生说:“教育可以这样教的。”这也是潘娜校长所执着追求的,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过一个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生活。
对话教育在平江实验学校仅仅是开始,其内涵无比深厚。正如朱永新写给潘娜校长的话中所言:“真挚地期待她的心灵的呼唤和理性的思考,能唤起更多的人的教育探索的自觉,沿着对话教育的道路前行,走向理想教育的深处,谱写出时代最动人、最绚丽的教育华章。”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