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的内心才是决定其发展的真正动力

2015-05-04何伟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白杨树诗歌校园

何伟

我们学校虽坐落于市区,但因石油城市地域开阔、空间广大,校园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喧闹,相反倒一片难得的安静。学校建校已近30年,校园内参天耸立的杨树,以不老的英姿透射出历经书声浸润的不凡气质,操场边上的芦苇丛,浩浩荡荡,生生不息,没有一丝芜杂感。

秋天到了,这是学生升入中学后的第一个秋天。我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带着学生到校园里上了一堂特别的语文课——感受校园之秋。

孩子们很高兴,叽叽喳喳,如欢快的鸟雀,蹦蹦跳跳,如自由的小鹿。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能引出他们无限的乐趣,仿佛一切都是第一次见到的稀罕物一样。就这样,芦苇丛中荡漾着孩子的笑声,白杨枝头挂满孩子的笑脸。

【第一次写作训练】

在接下来的语文课里,我布置了《校园秋色》的作文,要求很简单,写出真实所见和真切所感即可,没有字数限制。

作文收上来了,我看到的是如痴人说梦一样的文字。

●高高的香蕉树上结满了香蕉,就像一串串月牙,玉米昂起穗子,高粱底下红通通的脸……

●秋天到了,大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点头微笑……

全班只有一个孩子写到校园的杨树和芦苇,仅仅是一笔带过,全体作文都是闭门独造了一个相同的秋——跟校园里观察的内容没关系。这样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问孩子见没见过香蕉树,认不认识高粱和小麦,他们都很痛快地回答没见过香蕉树,也不认识高粱和小麦。

我问为什么不写眼睛看见的真实景物,却专门写那些遥不可及的陌生东西,他们的回答更响亮——眼睛看见的不会写,没看见过的可以编,可以抄。

面对孩子们不会观察,不会想象,不会学以致用的写作状态,为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事物,做学习的有心人,激发记录自己真实感受的写作激情,我写了一篇题为《校园秋色》的小文章。

时进深秋,秋影弥漫,秋魂早已渗入每一丝空气,秋意满满,无处不在。不必说北国大地的金黄,也不必说南飞大雁的高歌,更不必说菜市场上比个儿争宠的萝卜白菜,单是我们这小小的校园里就有无限的秋之韵味。

校园操场东侧的栅栏常年被一列芦苇守护着,夏天如绿色长城,生机中透着威武,秋天一到,白茫茫的芦苇花随风而舞,远远望去,时而状如海潮,轮轮相送,层层不息;时而如群雄劲舞,姿态万千,变幻无穷。阵风过去,在别样的安静中,它们头顶丰满的花絮,在静默中埋头思考,虽为一草,却外显竹形,虽近死亡,却中空有节,虽有绽放有花,却不事张扬,都见柳絮满天飞,谁见过苇花遮人眼。

一荡芦苇,静守校园,学习之暇,抬眼即见,得其灵性,受其浸染,何其有幸,何其快哉!

学校教学楼后,是白杨树的世界,高高低低,粗粗细细的白杨树已经不计其数。

……

走过一生的绿,秋天到了,白杨树的叶子变成一树的金黄,熠熠生辉,灿灿耀眼,时常引得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走神溜号,疑心那秋风中的金叶里藏若干个硕大的金桔,它们躲在叶子后面,时而露出半边脸颊,金灿灿的一晃,便又匆匆隐藏起来,既像淘气的孩子捉迷藏,又像是怕暴露了真面孔似的。

此时,这些平凡的白杨树,每一株暗灰色的树干,都在一树活泼的闪着金灰色光芒的树叶的装扮下,变得优雅,变得富足,甚至有了一股属于枫树独有的华丽姿色。

这就足够了,在北国,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校园里,春有白杨吐翠,柳芽如笋;夏有绿树繁阴,苇荡似海;秋有芦花苍茫,白杨跃金。冬天一到,雪世界里,校园的热闹,将是另一番景色了。

站在秋天的校园里,自爱这校园里的秋。

学生读罢我的文章,有的点头称是:“嗯!校园的景色真是这样的,老师写得真好!我们怎么写不出来呢!”有的讶然称奇:“校园里的芦苇和杨树多普通啊,老师怎么把它们写得跟课文似的呢!”

学生们仅仅是发表一下彼时彼刻的感慨而已,我的苦心下水文对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兴趣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更不要说我想要的引领效果了。

【第二次写作训练】

秋去冬来,作文教学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生的写作状态依旧水波不兴地静谧着。

学习苏教版教材何其芳的现代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一课时,我跟学生一起朗诵“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望着窗外飘落着的雪花,心下一动:作文的机会来了!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我跟大家说:“从大家热烈的诵读气氛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对这首诗歌的喜欢,作者用凝炼的语言,集合众多意象,创造出令我们神往的意境,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与美妙之处。”

孩子们点头称是,对“意象”“意境”这两个学习诗歌的关键词,在前面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感性的理解。

我接着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是多么美好,春有燕归来,夏有百花开,秋有天高远,冬天呢,冬天有什么?”

“冬有雪花飘!”他们同声喊出,几乎是不假思索。

我继续发问:“冬天是美好的,如果把冬天作为一首诗歌的意境,那么,这里面都包含哪些意象呢?简单地说,就是在冬天里,我们能做哪些活动。”

学生有些茫然。

“比如,冬天的雪后,我们能做什么活动呢?”我进一步开导。

“打雪仗!”

“堆雪人!”

学生异口同声,且兴高采烈地回答。

“还有什么呢?”我追问。

教室里静默片刻,有人小声说:“扫雪。”

的确!打雪仗、堆雪人、扫雪,这是生活中的孩子们在冬天活动里的“老三样”,前两项是游戏,后一项是劳动,因为习以为常,游戏的快乐也仅仅是刺激之乐,释放之乐,至于扫雪,仅仅是任务性质的劳动而已。

面对只有“写实”思维,没有联想的延伸,更没有想象铺张的孩子们,我继续启发:“作者何其芳在诗歌里写道歌咏队,写到演戏、建设铁路、写诗、做飞行师、高山上滑雪、北极探险,等等,写了那么多的活动,但是大家想一想,这些活动都是诗人亲自参加过的吗?当然不是!作者是把生活里存在的一切活动都囊括到他的诗歌中,用来体现生活是多么广阔,这些活动,可以是你的,是我的,是他的,总之是大家的,是一切热爱生活的人的。到这里,我们想一想,在冬天里,除了打雪仗、堆雪人、扫雪,还会有什么活动呢,我们的,别人的,你看见的,你听说的,你想象的。”endprint

至此,我终于看见一张张凝神思考的脸,看到一颗颗躁动的心终于有了片刻的安静。

陆续有人发言。

滑雪、冰车、雪爬犁、冬泳、冬钓、室外温泉、抽冰尜、吃冰糖葫芦,等等,直到大家没词儿可说的时候,我问他们想没想到跟冬天有关系的童话故事,大家又说出了白雪公主、冰姑娘、雪孩子等故事。

“寒冷的冬天竟然有这么多、这么热闹的事情,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写一首冬天的诗歌呢,就模仿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的体例,写一首《冬天是多么 》,横线上的空格自由填写,我们也尝试一下当一个诗人快乐。”我的要求一提出来,孩子们又是一阵激动和兴奋,写诗歌了,这在他们来说是想都没想过的啊。

说写就写,很快进入写作状态,教室出现前所未有的一种气氛,紧张的,却又是静悄悄的,每一张脸的一颦一蹙,每一个嘴角的一抿一动,每一双眸子的凝思与闪光,无不散发着创作的愉悦与思想的光芒。

不出20分钟,一首首诗歌如春天里的小花绽放了,飘香了。

冬天是多么梦幻

冬天是冰雪的王国,

凡是有冬天的地方就有美丽的童话和无限的风光

去赏雪,去写一首冬天的诗

去歌唱,去为冬天谱写一首乐曲

去幻想白雪公主的故事

去扮演白雪公主,去和白马王子演绎一场奇遇

去参加冬泳比赛,在竞技中释放一腔炽热

去跟家人打一场雪仗,在酣战中仰天长啸

去雕一座中国梦的雪雕

去寒冷的北风中,吃一串火红的冰糖葫芦

去雪后初晴的午后,

去躺在雪地里呼吸清凉的空气

去一片寒冷之下,以自己的温暖去温暖别人,

去安静地观看每一片飘落的雪花,用心描绘冬天的图画

去驾着爬犁或雪橇,

去帮清洁工扫雪,用温暖战胜酷寒

去编一个鸟巢,给小鸟一个温暖的家

去建设游乐园,去做工程师

去抽冰尜,去雕一个俏皮的雪人

去做一盏冰灯,去北极探险

去以自己的热情熔化冰川,取用自己的快乐点燃别人的快乐

去以自己的热情熔化冰雪的寒冷

去以心发现心

…………

意料之外的效果,一首现代诗竟然成为写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回头思考原因,诗歌的意象鲜明集中,适当引导,不难激发想象力。我们并不是要培养诗人,而是由此走进去,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和想象的美妙。当孩子们在班级朗诵自己的诗作时,完全不见了前面写秋日校园时候的随意,代之以认真得近乎严肃的庄重……

【思考】

从两次写作效果看,学生对写作文的态度和感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于心:为什么秋游校园的效果几乎为零,学生不是个个都很兴奋,都很开心,都很认真地跟着老师看了芦苇,看了白杨树了吗?为什么竟然一点也写不出来呢?

终于,我偶然阅读了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似乎为学生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蒙台梭利认为“自我控制和有节制的行动才有价值。对儿童来说,不能仅仅漫无目的地行事,而应该去掌握和运用自己的运动器官,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她学校的孩子们行动安静而从容,并且会沉思,对事物也有好奇心,但是却可以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当他们被眼前的事物所吸引,会长时间站在一个地方不动,会认真地注意和思考,会努力地弄清这种东西,然后充分利用它。相反,她还指出在活动中频繁走动,不停地玩着每一样东西的孩子是有缺陷的,他们很容易“在外界的影响下就会像漂泊的船一样无法靠自己停泊下来,进而牺牲自我意识”。

尽管《童年的秘密》是早教专著,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她能够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共性规律。第一次描写秋天习作,可谓是失败的案例,在诸多原因中最根本的因素是自始至终学生都没有走进观察对象中,他们欢快的情绪和看似完美的好奇心,其实完全没有定神入心的思考成分,正如蒙台梭利所言:“一种强烈、外在的刺激会引起儿童的注意,但这仅仅是一种无关紧要的现象。它与儿童内心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儿童的内心才是决定其发展的真正动力。”秋日中的芦苇和白杨树的确吸引了孩子们,并给他们带来快乐,但这是第一次上户外语文课的新鲜和刺激,是转瞬即逝的外在吸引力。

第二次写冬天的诗歌,有安静的思考,有豁然的顿悟,有陡生的灵感,孩子们思维的触角自由地延伸,而这一切都跟心灵有关。当孩子们想象出冬天里那么多活动,并且精心地把它们变成诗歌的时候,恰如蒙台梭利所言:“一个人如果被一件小东西所吸引并全神贯注地关注它,却并不是这个小东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仅仅是因为他对小东西流露出了一种富有感情的理解。”孩子们真正的兴趣并不是滑一次雪、抽一次冰尜,或是吃一串冰糖葫芦,他们要表达的是对整个冬天的喜欢,对生活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这些小诗歌或许就是孩子们爱上作文的萌芽。

从两次习作经历反观我们的教学,从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主讲到而今倡导的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讲,在我们大力推崇的民主加自主的课堂上,是不是少了些安静从容的思考呢?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建立并守住学习的自我意识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白杨树诗歌校园
听故事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会唱歌的树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