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为学生写作助力
2015-05-04赵成成
赵成成
【摘 要】阅读是一种最重要的间接观察的形式,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基础。要重视阅读,同时注意在阅读中积累。课内阅读,双管齐下,促进语言表达。课外阅读,有效积累,助力习作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能力 积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是一种最重要的间接观察的形式,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基础。阅读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阅读,同时注意在阅读中积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阅读为学生的习作保驾护航呢?笔者现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几点做法。
一、课内阅读——双管齐下,促进语言表达
(一)课前早预习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而“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针对预习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完成“预习六步骤”,在边朗读课文的同时,边完成一篇预习笔记。其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通读课文后认真拼读生字新词,并抄写生字及拼音一遍,然后给每个生字组词三个;第二步,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以及好词佳句,并摘抄到预习笔记中;第三步,标出自然段序号,边读边想每一自然段写什么,然后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第四步,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并概括出主要内容写在预习笔记中;第五步,边读边思考文中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第六步,再次通读全文,并写出感受。
(三)课堂多样读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讲究“读”的方式。而“读”的方式很多,如朗读、默读、诵读、齐读、接读、轻声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指名读、慢读、速读等等,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在教学过程中,要从阅读理解的需要出发,因文而异,因人而异,通盘考虑,合理布局,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单纯讲究方式。什么样的教学目的,什么样的阅读要求,什么样的课文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读最为合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安排得恰到好处。如放声自由朗读一般适用于课前预习、初读感知和导读理解之后的欣赏性阅读;轻声读适用于思考难度一般的问题;默读不受干扰,适用于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指名读的优势是一人读、大家听,可以边听边思考相关问题。例如,上课伊始,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在重点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课文描写生动的语句,通过范读、指名读、接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想象课文中的生动场面。
二、课外阅读——有效积累,助力习作教学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立足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课堂以外的名篇佳作,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其具体做法是:
(一)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每天早读课前由班上学生轮流在小黑板上出示他收集到的好词佳句,可以是几个成语或歇后语,也可以是一首诗、一句谚语或名言警句,还可以是一段美文等,并在课前两分钟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而对于班上其他学生来说,他们不用花时间去查找便可以享受到别人的阅读资源。久而久之,就能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优秀的作品给人的启示太多,光靠阅读不行,还要教育学生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当然,读书笔记中除了要求摘抄好词、好句外,还有要求“品句”及写“读后感”。这样一来,还让学生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为此,笔者特地设计了一份“读书笔记”分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每周做一张读书笔记,教室的墙壁上开设了一面宣传栏,每周选出一定数量的“阅读之星”,并将优秀的读书笔记张贴上去供学生们借鉴欣赏。
(三)家校配合,真正落实
根据小学生发展特点,在班级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认真引导并加强检查,才会真正落实。因此,每个学期初,笔者会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学需要,推荐学生阅读指定的名篇佳作,力求将要读的名篇佳作与教材相对应。在认真引导的同时,笔者设计了一份“班级课外阅读反馈表”,通过家长的配合监督,及时反馈加强检查,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总之,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注意在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阅读为学生的习作保驾护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