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要素构成初探
2015-05-03徐艳伟
徐艳伟
(周口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教育与科研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越来越趋向于一致”,“教师即研究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此趋势下,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问题的探讨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它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教师群体和个体的教学研究能力决定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让教师进行较高质量的教学研究,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呢?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小学教师为例,以教学研究能力为主要内容分析其主要构成要素,以期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职后培训的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的三区五个县867名的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教师341、526人,分别占总体的33.33%、60.67%, 年龄分布22-35、35-45、45岁以上分别为218、369、280人,分别占总体的25.14%、42.56%、32.30%。具体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问卷编制
本文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二者有机结合。在征得样本教师的同意后,随机选择6位中小学教师,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访谈以个案的叙说为主。调查问卷主要在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67份,回收849份,回收率为97.92%,有效问卷837份,有效率98.59%。在正式的大样本问卷调查前,首先对22名教师进行小样本试测。结合调查统计的结果,使用SPSS18.0统计分析对问卷项目予以适当修改。并修改后的问卷在大样本施测后,经认真检查将837份有效问卷输入计算机,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进行信、效度检验、相关分析等操作,构成《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要素构成调查问卷》,其Cronbacha Alpha信度系数为0.819,内在信度较高,即问卷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调查内容
根据访谈和预调查的结果,把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归为八类,分别为: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问题的敏感能力、问题解决的想象能力、协作研究能力、问题研究的设计能力、感悟能力、反思研究能力、写作能力。为了便于在实践中指导教学研究,并体现针对性、选择性原则,本研究中关键能力的确定,根据调查结果和访谈,使用SPSS18.0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权重高前5位,即问题的敏感能力、问题解决的想象能力、问题研究的设计能力、协作研究能力与反思问题能力。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关键能力解析
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基于现实的教育问题,寻求一定的理论指导,结合教育研究方法与手段,以解决一定的教育问题为宗旨的过程,通常需借助于集体的力量以顺利展开与完成[2]。因此,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也是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构建起来的。即问题的敏感能力、问题解决的想象能力、问题研究的设计能力、协作研究能力与反思问题能力,这种五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现将各项能力内涵表述如下:
(一)问题的敏感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问题的敏感能力,即问题意识。至少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很快就能注意到某一教学情景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能够在貌似平淡无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觉察到一些奇特、不同寻常的问题或从不同的角度看平常的课堂教学。对于中小学教师作为一个教学研究者而言,如果没有问题的敏感能力,就不能敏感地发现问题,恰当有效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教学研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现在教师的情况却是习惯了按照教学用书或上级领导布置如何讲就怎么讲,而不想想为什么这样讲?甚至也不会研究还有什么好的方法、技术能使课堂教学更好?久而久之,对课堂教学问题失去敏感性,对研究也失去兴趣性。因此,中小学教师具备问题的敏感能力,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二)问题解决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解决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研究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活动离不开创造性想象力。“人们有时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者是固守于某种理论,或者是固守于某种议题,或者是固守于某种方法”[3]。现在不少中小学教师长期从事某科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就相对容易陷入某种路径依赖的状况,亦即思维定势。长此以往,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时就容易陷入某种片面或某种死结的境地,也称“高原现象”,这样,教师就会明显降低发现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定势必然会严重妨碍教师的思想活力,也妨碍课程改革的进步。总之,问题解决的想象力有助于教师跳出思维定势,有助于拓展自己的教学思想空间,进而形成带有创造性的、新的教学理论假设和研究路径。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想象活动并非凭空进行,而是必须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基于现实的世界,它是教学研究的核心能力。
(三)问题研究的设计能力
问题研究的设计又称研究设计或实验设计,也即教学研究课题关于研究方法和步骤的实施方案。它是教学研究活动是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也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高效性科研成果的有力手段,是教学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能力主要体现在课题整体论证、过程规划等整体设计方面,因此,课题设计能力则是进行研究的关键能力。一个好的课题,若没有好的研究设计或实验设计,就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合理的研究设计或实验设计是顺利完成课题的基本要素,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合理,技术路线确切,可使研究工作少走弯路,从而较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因此,问题研究的设计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关键的能力。
(四)协作研究能力
要具有协作研究能力,首先就要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徐继存教授在《个人主义教学及其批判》一文中强调了教师走出个人主义教学困境的途径,“只有通过教师的合作,学校才能培养出能读会算,能运用科学原理,理解历史,品评外来文化和会讲外语的学生,而且会成为真正具有责任心的公民。通过合作,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同事不仅会满足我们的需要,而且能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资源,我们也会因此消除教学上的孤独感,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分享着共同发展的快乐”[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群体合作的色彩和特点。在教研过程中,从课题的选择到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现,合作往往贯穿始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而言,培养合作精神不可或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作,并非流于形式的合作,也并非简单利益交换和商业操作层面的庸俗的合作,而是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真诚的合作。“合作者彼此之间能以开放的心态倾听、理解、接纳他人的观点,继而反省并完善自己的观点。这种合作强调公开、公正和自由的交流,强调对教研共同体‘信念和约定’的认同和维护,而并不强调交流的结果必须要达成共识”[5]。协作目的是互补和有益的交流,协作研究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必备能力。
(五)反思问题能力
反思问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我及教学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6]。 它是每一位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必需。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每一位教师肯定都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对于一些中小学教师究者来说,常常会存在这样一种局限,即:过度自我欣赏的心结。有些教师由于长期关注某个特定的学科专业领域,投入了巨大精力,因而对于这个领域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情感和偏爱。这样很容易产生自我欣赏心理,进而容易志得意满。这些不仅是催生自我欣赏现象的主要原因,而且是“文人相轻”现象的重要根源[7]。这种中小学教师过度自我欣赏的心结,会严重削弱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因而需要通过不断反思予以克服。因此,反思问题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能力。
[1]曾拓,张彩云,申继亮.中小学教师教学问题诊断能力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2]《教育研究》编辑部.2013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R].教育研究,2014(2).
[3][7]吴忠民.学者需要具备的能力[N].2014年03月10日第A15版.
[4][5]王晓君.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质[J].教育科学论坛,2009(5).
[6]王转香.论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R].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