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古丝路上的万佛之洲
2015-05-03文·图/晋华
文·图/晋 华
炳灵寺石窟古丝路上的万佛之洲
文·图/晋 华
依山开凿的巨大坐佛
西北高原上的“湖光山色”
在温暖的晨光中,班车载着我赶往了刘家峡水库。出了兰州城,车窗外的山色渐渐翠绿了起来,赤色水流绕着青山,颇有点“陇上江南”的味道。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后,班车终于停在了刘家峡水库下。这里离炳灵寺还有五十几里的水路,因而还需上到坝顶换乘快艇。刘家峡水库是黄河上游的第七个梯级电站,位于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距兰州城75公里。滔滔的黄河水奔腾至此转了一个九十度的急弯,然后穿过峡谷继续向东流去。上到坝顶,没有期待中的“高峡平湖”,一座伸出于水面的小山像进门的玄关一样挡住了我远眺的视线。接下来,我们该乘坐快艇绕过“玄关”了。
上了船,阴沉了一上午的天空终于飘起了小雨,快艇疾驰在刘家峡水库上。在穿过一条狭长的水道又绕过第二道“玄关”后,眼前豁然开朗了起来,水面由原来的一百多米宽一下子扩展到了几公里。在这片干旱少雨的西北高原上,突然出现这样一个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的水库,确实令人惊奇不已。到了开阔的湖面,快艇加快了速度,几乎是贴着水面在飞行。清风夹着溅起的湖水迎面而来,沙洲、绿柳一一从眼前掠过。湖光与山色相间,一幅山水长卷正在依次展开。
乘坐着快艇在湖面上飞驰了一个半小时后,远处的水平面上出现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一边是蓝绿色的清水,另一边则是浑浊的黄水,黄水翻滚而来却一步也不逾越界线。快艇驶过分界线,继续前行,几分钟后右转进入一条峡谷,这里就是水库上游的黄河了。进入峡谷,水面骤窄,画风也开始变得魔幻起来了。清澈的湖水变成浑浊的黄河水,两岸原本和缓的山势也变得陡峭起来,一座座赤色的奇峰拔地而起,有如宝剑直插云霄。这些岩体多为红砂岩,在风蚀水侵下岩体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孔洞,低矮的植被像苔藓一样披于陡峭的崖壁上。两千多年前,这片赤色的水岸边曾是古羌人的聚居地,而炳灵寺最早的名字“唐述窟”也来源于羌语“鬼窟”一词。当他们从深邃的谷底走过,仰望这些山崖,听到呼啸的风声时,心中肯定充满了敬畏。
寺门外的石刻
误入“诸佛的国度”
快艇在峡谷里行驶不久便迎来一个倒“U”字型的急弯,此行的目的地炳灵寺就在这倒“U”字的左上角。经过五十多里的水路,我终于来到了水库西岸的炳灵寺了。关于炳灵寺石窟,早在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就有生动具体的记载:“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鬼神,彼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为之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炳灵寺原名“唐述窟”,唐代时改称“灵岩寺”,宋代以后则改称“炳灵寺”,并一直沿用至今。“炳灵”一词系藏语“仙巴本朗”的简音“本朗”的音译,意思是 “十万弥勒佛洲”“弥勒佛居住的地方”,翻译成汉语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千佛山”“万佛洞”了。从“唐述窟”到“灵岩寺”,再到“炳灵寺”,名称演变的过程其实也透露了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同地方势力在此的统辖。以今天的眼光看,炳灵寺所处的地方看似有些逼仄,但在千百年前,这里也曾驼铃声声、人来人往。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这里是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交通要道,更是商旅们取道青海到达流沙,中亚、西域通往西亚的必经之地,因而素有丝绸之路右南线“临津古渡”之称。西秦曾在此建都,并花费三年的时间在附近的黄河上架桥,号称“桥高五十丈”,今天炳灵寺石窟入口处“天下第一桥”的石碑指的就是这座黄河桥。晋代名僧法显从这里横渡黄河远赴印度取经,并留下题记……直到公元11世纪,西夏与宋交战,西夏下令毁桥,丝绸之路改道,显赫一时的炳灵寺从此冷落了下来。了解了这些历史后,我对于即将撩开面纱的炳灵寺石窟似乎又多了一分期待。
①游艇飞快地在开阔的水面行驶
下了船,环顾四周,发现炳灵寺被一片高峻的山峦环绕其中,环抱炳灵寺的这片奇峰名曰“小积石山”,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壁上。小积石山的山势比起峡口的更加峻峭,一座座矗立于黄河边的绝壁奇峰如雨后春笋般参差交错在一起,仿佛神兵天将守护着炳灵寺。大寺的沟口两座相拥而立的奇峰最引人注目,山高数百丈,没有丝毫的过渡,以接近90度的直角从地面直接隆起。山峰顶部由于风化,远看像是两位穿着及地长裙的少女。这就是著名的 “姐妹峰”了,其名字的背后应该有个美丽的传说吧。
绕过姐妹峰,进入大寺沟,炳灵寺石窟的长廊就此正式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认为,炳灵寺应该是国内景致最为奇秀的石窟寺了。穿行在谷底,抬头仰望,只见峡谷深邃狭长,峡谷两侧奇峰对峙,崖如刀劈。在这些犹如斧劈刀削般的绝壁悬崖上,一座座佛教石窟密布其间,大小不一,层层叠叠,宛如一个巨大的蜂窝。石窟所处的崖面长约200米,高60米,崖体属白垩纪红砂岩,岩质颗粒较小,胶结性能好,适合雕刻。因此,炳灵寺石窟大部分窟龛内的造像为石刻,只有少部分是泥塑或者石胎泥塑。
炳灵寺石窟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考证,开凿始于十六国时期西秦王朝建弘元年(公元420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朝代的修扩建,现存窟龛216个,造像8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时间跨度如此之长,因此也影响了炳灵寺石窟佛像艺术的风格,从西秦的剽悍雄健到北魏的秀骨清像,从北周的珠圆玉润再到隋唐的丰满夸张,不同年代的造像风格在炳灵寺都可以领略到。值得一提的是,炳灵寺还是仅次于莫高窟的汉藏两种风格并存的石窟寺。
②精美的石窟
崖壁上的千年笑容
或许不是节假日,正午时分的大寺沟只有十几名游客。幽静的峡谷内,只听得到风声与鸟叫。沿着观光步道前行,一窟一龛端详过去,我发现相较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气磅礴,炳灵寺的窟龛形制较小,但造像刻画细腻传神,富有民族特色。在这些窟龛中,比较重要的窟龛有第3窟、第4窟、第6窟、第8窟、第31龛、第64龛、第70窟、第169窟、第171龛等,这些佛龛石窟是炳灵寺石窟艺术的经典之作,堪称无价之宝。
第3窟佛龛始建于唐代,明代重绘。该窟为一座方形平顶窟,高3.5米,深3.1米。窟内正中凿一座四坡顶方塔,塔为单层,方形盝顶。塔座四沿遗留有孔眼,座上曾有勾栏。塔身为仿木构建筑,四面各分三间,正面中间开一门,塔室中空,原来可能曾有造像。盝顶中心为叠涩须弥座的刹座和山花蕉叶及覆钵,塔顶正中有印度佛塔中常见的覆钵形。这座佛塔除了具有初唐、盛唐的风格外,还把印度塔的某些特点巧妙地融合进来,这在国内其他石窟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第64龛佛窟开凿于唐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龛内有石雕: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佛像肉髻半圆,菩萨高髻如堆云,面相丰满,两眼细长,双眉弯如新月,高鼻方唇,气派雍容华贵。整组造像雕凿简洁生动,形神兼备,是炳灵寺最具代表性的唐代佛龛。龛上方还刻有唐仪凤三年刑部侍郎张楚金的阴刻碑文,记述了当年唐蕃之间的战事及炳灵寺的佛教盛况,是反映当时唐蕃关系的重要史料。第171龛佛窟是唐代弥勒佛大像龛,是炳灵寺石窟的代表之作。该佛像依山开凿雕刻,主供坐佛高达27米,上半身为依山石雕,下半身为泥塑,佛顶原有七层阁楼建筑,后毁于战火。大佛头饰螺髻,面轮方圆,鼻直眉弯,嘴角微微上翘,法相庄严。上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造像身躯挺拔,体魄伟岸,彰显了唐代雄放的气韵。在第171龛的左上方还有一个天然的洞穴,这就是著名的第169窟。这个佛窟正是《水经注》中所记载的“唐述窟”。该佛窟距地面40余米,高约15米,宽27米,深19米,远远望去,宛如一个深邃的巨口,向着远方发出无声的呐喊。可惜路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已来不及登临参观。据说第169窟内有许多珍贵的西秦造像和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佛、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此外,第169窟的6号龛为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建弘元年也就是公元420年,这是中国佛教石窟中现存最早的纪年题记。
此时,天空中的小雨已经在空气中蒸腾翻滚,大寺沟内弥漫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雨雾,将整座石窟都笼罩在一片神秘的氛围之中。那些伫立于此的诸佛菩萨,当千年前工匠的雕刀从他们身上移开之后,他们的一颦一笑就被时间封存珍藏在了这里。于是,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光里,诸佛菩萨在此俯瞰众生,却笑而不语,似乎那嘴角的微笑中透出了无限的禅机。每个从大寺沟走过的人,不管心中默念的是“唵嘛呢叭咪吽”还是“汉唐宋元明清”,当他们穿过这条长廊都将得到他们所期盼的馈赠。从这个意义上看,炳灵寺石窟的佛像长廊既是宗教的长廊,又是艺术的长廊,更是一座凝固了千年历史的时光长廊。(责任编辑/杜妮 设计/王静)
①炳灵寺寺门
②精美的壁画
③细腻传神的佛像
④精美的佛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