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FORM E,信息共享促自贸区通关便利化
2015-05-02黎敏
●黎敏
关注FORM E,信息共享促自贸区通关便利化
●黎敏
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以来,自贸区对中国—东盟双向贸易投资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据统计,2010~201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合计12.57万亿元人民币,2015年前8个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3028.4亿美元,中国继续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已建立五年的自贸区也迫切需要华丽升级,以紧跟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的需求。通关的便利程度关系到货物流通的效率和企业的运营成本,是升级版自贸区重点提升的领域之一。
而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内通关便利化水平涉及多个国家,涵盖海关、检验检疫在内的多个部门,覆盖的业务包括申领、审批中国—东盟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即FORM E证书)等等,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中国—东盟双方形成“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的合作共识,并有所侧重地为加速自贸区通关便利化工作寻找突破口。
“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双方企业通过申领FORM E证书实现了关税减免,泰国成为关税减免受惠最多的国家。”中国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副司长徐惠筠在2015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海关合作研讨会上介绍道,FORM E证书的有效利用是自贸区促进贸易发展的具体体现,其审核通关情况也关系到自贸区内的货物能否流通顺畅。
FORM E证书是根据《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的要求签发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证明文件,在中国,检验检疫机构是唯一签发FORM E证书的签证机构。申领FORM E的企业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货物出口到东盟任一成员国;二是在目的国可以享受关税减免的货物;三是货物符合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规则,货物应符合“完全原产”,或“非原产部分成本不超过货物离岸价(FOB价)的60%”,及符合直运规则。以上条件缺一不可。
进口商凭出口方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FORM E证正本和第二联副本后便可到进口国海关办理关税优惠手续,在海关通关时享受关税减免待遇。
随着欧盟发达国家逐渐取消对中国给予普遍优惠待遇,中国FORM E证书的签证份数与金额已经远远超过了普惠制原产地证明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
不过在自贸区内货物流通量增大的同时,各国海关针对自贸区内FORM E证书的核查力度也在加大,这不仅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了货物的正常通关,阻碍了自贸区内通关便利化的发展。因此,关注FORM E证书的利用率,提高FORM E证书的申领、审核效率,共享FORM E证书核查信息,对于自贸区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据徐惠筠介绍,自贸区建成以来,FORM E证书的利用率虽有所提高,但瞒骗案件及退证查询问题仍然影响了FORM E证书在各国海关的核查效率。究其原因,有些是因为个别企业不诚信申报或业务不熟导致的假证、错证;有些则是因为中国与东盟个别国家双方企业对签订的原产地规则理解上存在差异。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双方数据缺失,信息沟通不畅有关。
徐惠筠表示,要提高FORM E的利用率,中国—东盟海关应该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双方“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特别是共享FORM E相关数据,使双方FORM E证书从申领到核查过程更透明、程序更简化。
中国海关总署科技司副司长兼电子口岸办主任罗威也在研讨会上表示,互联互通是未来世界海关发展的趋势,下一步中国—东盟将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一带一路”海关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共享数据,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带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
据了解,2015年中国海关发布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推动与已签署自贸协定的沿线国家建立原产地证书数据交换。简化优惠贸易协定项下进口货物的海关通关程序。进一步简化原产地规则,支持和促进沿线最不发达国家输华货物享受中国税收优惠政策”等内容亦被纳入其中。加强海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将成为中国—东盟海关未来合作的一大重点。
在信息时代下,各类合作都已经离不开信息的共享,加强中国—东盟海关信息的互联互通,不仅有助于提高FORM E证书的利用率,让更多企业享受到自贸区的关税优惠;也将有助于自贸区通关程序的简化及透明化,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减少贸易摩擦,从而为自贸区的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摘自《中国东盟-博览》杂志)(编辑/王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