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承诺
2015-04-30谢满生曾艳
谢满生+曾艳
早在1987年,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干部职工便踏上了江西赣南老区,开始了对这片红土地的定点扶贫工作。“赣南老区不脱贫,我们扶贫绝不脱钩”,当年一诺,27年坚执如初。扶贫大接力,带来了赣南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今,面对新形势,又是一个新起点。“助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确保赣南老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土资源部在继续,并将奏响更强的音符。
用责任和使命助推老区振兴发展
一直以来,国土资源部十分关心、支持赣州发展,在用地计划、土地整治项目、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方面向赣州倾斜。
2013年,国土资源部先后出台了国家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意见,并连续两年出台支持赣州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措施,对文件中的国土资源政策进行深化和细化,将政策转化为项目。
可以说,赣州的每一步发展,都凝结着国土资源部领导的心血和汗水;老区的每一个变化,都镌刻着国土资源部干部职工倾力倾情的深深烙印。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使用国家专项计划保障了赣州33个重点项目用地,将赣州危旧土坯房改造纳入国家安居性保障工程并坚持应保尽保;在赣州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荒滩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三项试点工作,近两年共保障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用地8.1万亩;全市18个县(市、区)启动实施规划评估与修改工作,为龙南等工业园调区扩园升级和重大项目落地打下了扎实基础;把赣州列为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联系点,将赣南钨矿、稀土列入全国首批40个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支持开展地质灾害治理与矿山环境恢复;71个地质找矿、23个地质灾害防治及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使矿山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长长的大“礼单”,保障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用不变的红色情怀点亮希望之光
回望27年走过的路,一种情怀始终依然。
当年,地矿部率先响应,时任副部长的方樟顺亲自率领有关人员到赣南进行实地考察,正式确定赣南为地矿部支援扶贫的定点挂钩地区。
从1987年开始,地矿部每年选派一批部机关干部,由司局长带队,深入赣州开展扶贫活动。
1993年起,国土资源部党组将“扶贫团”改为“扶贫开发中心”,作为事业实体,常年保持7人至10人驻扎赣州,而部机关干部锻炼则实行轮换制。
……
尽管后来国家部委机关几经调整,但从原地矿部,到今天的国土资源部,对赣州的扶贫始终如一,“不脱贫绝不脱钩”的真情和豪情,化成了踏遍赣南山山水水的坚实脚印。
“全国十大扶贫状元”朱耀琪是原地矿部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在开展地勘工作的基础上,朱耀琪组织实施了“赣南果业基地成土母岩——土壤环境优选评价”项目,编制了“赣南果业发展基地规划图”,让今天的赣南人民收获了漫山遍野的 “致富果”——脐橙。
27年来,国土资源部累计派出专门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171人次,部系统参与扶贫的有3000余人次。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8.34亿元,实施扶贫项目近千个,引进资金2.54亿元,培训教师和农民1.76万人,有力地改善了赣南老区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与扶贫团队相辉映的,是国土资源部党组、历届部领导,无不一腔热情倾注红土地,心系革命老区。27年来,国土资源部历届党组、部领导成员心系赣南,情牵群众,先后有20多人次深入赣南调查研究,考察扶贫工作。
用持续的模式创新示范扶贫开发
走进赣县江口镇旱塘新村,8个建设点首尾相连形成一个数公里的大循环,农产品种植基地、香樟园、义竹苑、感恩亭等园林化特色明显,让人恍若置身于旅游景点。
村民们说,如果没有国土资源部的帮扶,农民增收就是一句空话,旱塘村就可能还是“晴三天干旱,雨三天成塘”,而不是今天的江西省“百佳优美村庄”。
同旱塘村一样,国土资源部因势利导,在其他13个重点示范村中,以田、林、路、水、村、房综合整治为重点,把扶贫开发与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在项目、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和优先扶持,帮扶老区共建文明新村。
在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村委会旁,立着一块醒目的功德碑。碑上刻录着2007年至2008年间,国土资源部在该村重点实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农田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等所做的各项实事、好事。
如今,垓上村村容整洁、产业“钱景”良好,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现代文明新村。
多年来,国土资源部结合赣南地处山区、人多地少等实际,提出了营造“大扶贫”氛围、建立“大扶贫”机制、打造定点扶贫大平台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着力寻求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有效结合的新路径。
据统计,国土资源部在赣南定点扶贫开发的14个示范村投入扶贫工作经费889.5万元,受益农户9326户。这14个示范村,有效带动了赣州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针对赣南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国土资源部在赣州实施路桥建设项目165个,解决了95万人的行路难问题;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89个,改善了34个村的农田灌溉63261亩,较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
这14个村,在赣南树起了一个新的扶贫标杆。
用专业的矿业底气抒情山水间
多年来,国土资源部依托地勘行业优势,在赣南大地实施了矿业勘察开发、航空遥感等大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扶贫项目,使“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西华山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钨矿矿山,此前,该矿由于资源枯竭处于停产状况。“国土资源部在西华山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直接给企业带来3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3年。”江西西华山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鉴明感激地说。
从1987年首个扶贫团开始,国土资源部就将矿业开发扶贫作为突破口,开展了贵金属、有色金属和以萤石为主的非金属普查找矿,前后完成227项地矿项目的勘察开发,无偿向地方提交矿产地勘察资料112处,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有4000多亿元。
石头本是无情物。国土资源部扶贫的春风,却拂醒了一座座沉睡的深山。
会昌县岩背锡矿在生产初期,由于电力供应、资金投入不足,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国土资源部把岩背锡矿作为重点扶贫项目,将多年积累的所有地质勘察资料无偿移交给会昌,与当地一起论证采选工艺及矿山规模,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如今,岩背锡矿已成为我国第三大锡矿。
不仅仅是矿产勘察开发,国土资源部凭借专业特长舞东风,帮助赣州实施了航空遥感、矿山治理、土地整理等大批具有地勘行业特色的扶贫项目,给赣州大地带来众多“意外收获”。
赣南是典型的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为此,国土资源部投入资金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性治理,让赣南废弃矿区重现生机。同时,拨出100多万元专款,对赣南大地进行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制作相关资料,让其“世界橙乡”之路迈得更坚实。
用“扶根”的使命担当授之以渔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土资源部科学探索发展农业产业、科技培训、捐资助学等多种扶贫途径和模式,为扶贫县、乡、村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扶持,并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为根本出发点,解决贫困农民的“穷根”问题,推动赣南老区振兴发展。
多年来,国土资源部帮助赣州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搞“一村一品”农业规模生产,让致富的希望在千家万户生根、开花、结果。为增强农民“造血”功能,国土资源部把农业产业扶贫的落脚点放在科技培训和推广上。27年来,国土资源部实施人才培训、教育扶贫项目146个,累计培训5.1万人次;援建、联建了12所国土资源希望小学,改造了25所贫困乡村小学的危房校舍,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派出部机关12名公务员到贫困中小学支教。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国土资源部27年的扶贫大接力,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做出了宝贵的先行探索。
迈步新征程,国土资源部定点扶贫之歌依然嘹亮、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