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253课堂小组合作机制探究
2015-04-30李成
李成
摘 要:中职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自律意识相对较弱,教师通过构建中职253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中职253课堂的关键在于学习小组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明确小组合作机制,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职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职253课堂;学习小组;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21-2
一、中职253课堂简介
所谓“中职253课堂”,是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所组织的课堂教学形式。其中的“253”主要是指对一节课按教学时间进行划分,即教师用20%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给学生50%的时间自学、研讨、展示、质疑、答疑、总结,最后留30%的时间进行检测、校对、批改、消化、整理。这种课堂教学的时间划分主要基于三个因素:
第一,相对于普高学生而言,中职生学业基础、自学能力、自制能力、纪律意识都偏弱,学习更具有惰性,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坚持性不强,不能持之以恒。通过实施“253课堂”,尽量减少教师讲课时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一个正常中职班的学生组成一般为:20%是优等生,通过自学能学会;50%是中等生,通过小组研讨能学会;30%是后进生,通过重点辅导能学会。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好20%优等生资源,给他们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得更好,并通过小组讨论,促进中等生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为优等生,以此扩大优等生的比重,把30%的后进生向50%的中等生推进。
第三,中职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按难度可分为:较难知识约占20%,通过教师分析、讲解、强调、反复训练,学生能会;中等难度知识约占50%,通过小组研讨学生能学会;简单知识约占30%,不用讲所有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学会。
要搞好中职253课堂教学,关键是建立健全小组合作机制。使一群基础薄弱、不想学习的学生,通过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变得想学、会学,学生学习由原来的“单兵作战”变为以“团队协作”。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小组合作、互相督促,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进而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课前预习合作机制
1.个人独学,标出疑难。学生个人通过看教材和资料,自己独立完成教材和导学案上的练习,其中A类学生要完成80%以上,B类学生要完成60%以上,C类学生要完成40%以上。独学时,学生翻动书本、学案要轻,凳子尽量不要响动,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或疑问;独学过程不要提问或交头接耳,遇到与己无关情况不能分神,更不能四处张望;导学案的书写要工整、条理、规范,切忌潦草应付,不得做“当堂检测”部分的题目,更不能抄袭他人学案。个人独学是预习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用时30分钟左右,独学使用黑色或蓝色墨水笔。
2.小组合作,确定疑难:下课前15分钟,由组长检查了解组员自学及完成练习情况,然后由学科长校对练习答案。对答案不一致的题目,组员应先独立思考、独立改错,对于找不到错误原因或不会的问题,再与自己同层次的交流对象一起研究,同层次研究仍若没有结果,再进行组内研讨。在整个预习课中,对学和群学各占约7分钟时间,均使用黑色或蓝色墨水笔。讨论中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即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值得讨论,解决问题的效率要高,坚决避免无效、低效的问题浪费时间和精力。小组交流时,不仅要讨论答案对错,而且要搞清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出现错误的症结是什么,该题包含了哪些知识点,用到了哪些方法,体现了哪些思想等。
在学生自学研讨期间,教师要不断巡视,对预习中的违纪学生进行处理,了解学生自学进度,以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二次备课。同时,要主动询问每组组长或学科长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适当给予提示、引导、点拨,并且至少关心、鼓励、帮助每组一名后进生弄清一个问题。
三、课堂学习合作机制
1.引入新课,分配任务。
上课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展示任务分到各个学习小组,给各个小组5分钟时间进行准备。此时教师可通过巡视,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质疑。检查学生课本及导学案练习完成情况,对各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表扬、批评、督促或鼓励。
2.展示说明,简明扼要。
展示的内容应是重点、难点、疑点,展示应侧重知识的迁移运用,如果各组都会就一言带过,不需讲解。展示者准备要充分,设计好开头语、过渡语、结束语。对展示内容要熟悉,鼓励拓展性展示,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念答案。展示者应提前进入预定位置,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上组展示、质疑、评价完后,自己要迅速到位,眼睛环视全体同学。展示前要对上一组展示有总评,简明扼要、评价中肯,切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展示者要仪态大方、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流畅、语速适中,准确把握展讲时间,忌拖泥带水。展示的重点应是思维过程或方法,展示时小组成员要配合,不冷场,及时补充。其他小组正确指出展示的错误时,展示的同学要虚心接受并及时更正。听展者应认真倾听,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填补的准备。
3.质疑答疑,高质高效。
质疑是听展者发出纠错、补充、疑问、不同意见或见解、不同解题方式或方法,是思维的碰撞,是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质疑要主动,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简明扼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要做到有抢有让,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质疑要抓住问题要害,要有一定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纠错、补充等低层次上,要能发表不同的意见、见解或更好的方法。质疑的对象可以是他组或本组,老师根据需要也可像学生一样参加质疑,教师要善于运用“追问”的技巧。质疑后,展示的同学必须释疑解答,确实解答不了的问题要先请本组同学帮助解答,本组解答不了的,再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或求助于老师,教师可以用精炼的语言释疑解答。
4.自由抢答,主动礼让。
在引入新课之前,教师一般要复习回顾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此时可让各组学生自由抢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要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可让学生自由抢答;在展示质疑阶段,如果展示小组不能释疑,也可让其他小组自由抢答;在解决疑难问题时,为了找到解题的规律、方法和技巧,有时需要把问题拓展、变型,达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效果,此时也可让学生进行抢答。在进行抢答时,对特别强势的学生要进行发言限制,每节课不超过2次。鼓励每组的中等生和后进生多发言,若有多人同时抢答,应把机会让给组内编号靠后的学生。
5.当堂检测,校对批改。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来说,还应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当堂检测”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最有效方法。故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教师都应该在下课前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检测,检测的方式可以是总结提问、到黑板做练习、发测试卷等,但比较而言,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试更能全面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在下课前15分钟开始进行测试,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当堂检测”内容,用时10分钟。检测时要严肃认真,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独立完成检测题,真实反馈学情。下课前5分钟,教师要求组内或组间交换试卷,教师出示答案,学生互相批改,学科长统计本组成员各人得分并算出平均分。教师巡视了解检测情况,对小组及个人的检测的成绩给予适当评价,对检测中存在的个别问题,要求在小组内研讨、组间交流解决,共性问题,教师可提出来共同研究。
6.反思总结,巩固提升。
下课前3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认真更改错题,填补遗漏知识点及新生知识点,及时整理、完善导学案。对本课的内容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小组合作或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不留“后遗症”。纠错本是学生的宝贵“财富”,是以后复习的最佳资料,学生要将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点,特别是通过同学的帮助,老师的点拨才理解的东西,重要的解题方法,规律性的东西,自己的体会、感悟,都要记录在纠错本上,将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在纠错本上,并提醒自己不要重复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