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春秋诸国到战国七雄

2015-04-30木叶关心

上海戏剧 2014年10期
关键词:剧社剧团戏剧

木叶+关心

做自己想做的戏

上海现代人剧社成立于1993年,是沪上老牌民营剧团。21年来,社长张余亲自策划和制作剧目,他说:“做自己想做的戏,这样我成立这个剧团才有意思。” 明年剧目张余都已经安排好了,通常他是提前一年安排好演出计划,就和原来青年话剧团一样。现在很多剧团都是采取公司制作人模式,而张余仍然依照原来话剧团的模式操作。因为在他看来,作为剧团可以有自己风格,而公司化操作是没有风格的,只不过是什么赚钱做什么。作为剧团,张余表示不能只有一类剧目,除了票房好的悬疑剧,他还会做原创剧、外国经典剧、主旋律戏剧等。目前现代人剧社属于“两条腿走路”,自筹资金加政府支持。

2014年现代人剧社做了31部戏,演了六百多场,一半是新戏,一半是老戏复演。有多年制作经验的张余表示,一个剧团能进入良性循环,必定复演剧目要超过百分之六十,这样才能成本降低存活下去。现在剧社复演剧目多,相对成本低,一年如果30部戏,贴钱的戏10部,20部可以盈利的。经过那么多年努力,观众也已认可了现代人剧社这个品牌。去年《捕鼠器》演了56场,今年扩大到76场,前面30场票已经售罄要卖加座了。

现在,常年在现代人剧社演出的有七十多个演员,实行项目签约制,提前一年告知演员明年的剧目安排,然后进行双向选择。剧社会为演员交四金,还会为演员申报职称,户口也可以向艺联申报解决。今年就有一大批演员获得了中级职称,如果过几年再评上副高职称,那么作为人才引进落户上海就比较容易了。张余表示,这两年国家对民营剧团加大扶持,主要也是为了解决每年艺术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目前,上海有12个大学有表演专业,每年表演系毕业的学生有四百多个,国家院团一年也就招收5个,再加上编、导、舞美等,这么庞大的族群,这么小的戏剧生存空间,对于他们来说生存状况很困难。所以,对致力于戏剧的年轻人来说民营剧团是一个很好的归宿。演员在现代人剧社演出,一般月收入在一万元左右,在上海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生活。

近年来,现代人剧社尤其注重对戏剧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与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学校的教学实践演出基地。如今,很多制作公司都会来剧社挖人,对此张余毫不吝啬,只感到培养成功的欣慰。因为在他看来,戏剧界新人辈出,而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丰富,他愿意将现代人剧社做成一个孕育的摇篮。

对于上海民营剧团的现状,张余表示,看似繁茂,其实是在萎缩。他打了个比方:“3年前民营院团算是春秋诸国,现在变成了战国七雄”。在资本和各方面压迫下小的民营剧团几乎全死掉了,死掉的原因是什么?张余在考察了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韩国大学路之后发现这三个演艺聚集区是金字塔型的,有两百多家小剧场,然后形成中剧场,再形成上面商业型的大剧场。而在上海,小剧场加起来不到7个,剩下的都是大剧场,于是就变成了倒金字塔,这就不可能稳固。

张余透露,上海民营剧团做戏剧的大概有一百二十多家,三分一活得挺好,三分之一在维持,另外三分之一处于休眠状态。小的民营剧团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编、导、演、制作费用和场租等逐年增加,运营成本不断提高,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缺少金字塔底部。如今上海50-300人的小剧场是稀缺的,一个大剧场场租是2万到11万,年轻的戏剧人不可能去创业。所以,张余呼吁要多建小剧场,让更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可以做戏,让小的民营剧团存活下去。对此,他有个美好的设想:“上海如果有一百多个小剧场,三分之一是免费的,三分之一收费加补贴,三分之一是商业的,那民营剧团就会活得比较好。”

一定要偏商业

上海锦辉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于2001年9月创办,是以大众娱乐商业戏剧:剧目策划、投资制作、整合营销、演出执行为核心业务的演艺产业机构。在公司的定位中,董事长孙徐春特意强调了娱乐、商业和产业机构,他认为:“商业戏剧要产业化发展,关键还是要创作好产品。”

成立之初锦辉主要承办政府和企业机构委托性演出的策划执行工作,虽然公司温饱不愁但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2010年当家人孙徐春毅然决定从“委托性演出”模式转向“适者生存”的市场化运作。自此,锦辉如同一匹黑马横空出世,开始驰骋在上海戏剧舞台。

目前,锦辉旗下有5个制作体,分别是:创·戏剧工作室、空空戏剧、另一个·Another、王道、一念花开剧厂。每一个制作体都由制作人、导演、执行制作构成,一般都会选择对商业戏剧有认识、有经验的。对这些演职人员,锦辉实行签约制,但日前签约演员大概只有三四个。签约,保障了创作人员的稳定收入,公司还会为其制定3至5年的培训计划。相对其他演艺事业,舞台相对贫困,所以锦辉在给予他们稳定收入的同时,设立奖励机制,年度分红。对此,孙徐春的口号是:“让锦辉戏剧人有尊严地生活”。

作为一个产业机构,锦辉一年的演出约500-600场,一年至少生产15个剧目,票房在6000-8000万,仅《盗墓笔记》一部戏的营利就达3000多万。在接受采访之时,锦辉旗下就有《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榴莲女王》等同时演出。孙徐春表示,相对于很多还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剧团,锦辉做的是有规模的产业。如果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靠艺术获得观众和票房,那我们就是靠商业上的敏锐。11月即将上演的《枕头人》,第一轮11场演出,票已经全部售罄,第一轮就收回了成本。但是《枕头人》的演员沈磊、周野芒都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孙徐春也感叹,目前这是民营剧团最大的障碍。实际上,用上话的演员需要付出额外成本,但他依然表示要感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对上海戏剧市场的培养、对戏剧演员专业的培养。

也曾有人质疑锦辉的作品太偏商业,对此,孙徐春斩钉截铁地回答:“一定要偏商业!”民营剧团是市场经济商品化的产物,以营利为目的。艺术不是象牙塔,我们是以剧目来营利,但最终还是要看作品。

据孙徐春透露,4年前锦辉做10部戏,6部盈利,3部亏损,1部保本。如今,做10部戏,8部盈利,1部亏损,1部保本。可以说锦辉对市场的预估更准确了,对资源掌控、风险评估做得更好了,对戏的题材、类型和目标定位都看得更清楚了。endprint

2014年锦辉将可当代艺术中心小剧场变成了锦辉·可当代,加上浦东的锦辉演艺空间,目前锦辉已拥有两个剧场。有了自己的剧场,不仅便于排练,也更利于制作。在制作上,锦辉把做戏变成一个规范的产业流程,再加上严谨的商业策划。每个星期三公司都会开项目制作会议,对一个项目从商业、艺术、社会影响、制作计划这四方面进行打分,然后制作人、导演、宣传、票务一起开会,进行不记名投票,最后决定是否立项。

靠艺术质量,靠市场来养

上海文慧沪剧团是上海民营戏曲团体中运营状况比较好的一家,从艺术质量到管理方式,都颇具“现代性”和“专业范儿”。

艺术总监杨音介绍,剧团各部门构架非常完整(甚至还有工会)。目前,剧团有32多位全职带薪的演职员,领衔的两个青年主演都是下海的优秀票友,此前就曾在多次比赛中取得佳绩,人气颇高;聘请专业院团中虽已退休却还有实力和精力的演员;吸纳原区县剧团(比如徐汇、川沙沪剧团)的演员,其中就有杨音曾经的同事。这些演员受过专业训练,有一定的舞台经验,因为剧团解散等原因离开舞台,却还对舞台有眷恋。文慧的乐队、舞美、灯光、服装各行当颇具专业水准,近10人的民乐小乐队足够应对日常的演出,只有排演大型剧目需要交响乐时,再根据需要外借。固定的班底保证了演出质量的稳定。

目前,文慧的聘用方式大致有两类:有近十位员工签订正式用工合同(包括程文俊、黄晓莉等主要演员和各个幕后行当的员工),有基本工资,剧团为其承担社会保障;一些专业院团已退休的演职员,则是签订聘用协议,这种合作方式相对更灵活,方便人才的流动,可以双向选择。文慧成立三年来,没有一个专业人才离开。2 0 1 2年开始,剧团实行竞争上岗机制,每年底评定,末位淘汰,以此激励大家认真尽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尽管对剧团的未来发展,杨音很有信心,但他也不无忧虑地说,人才和演出市场,是制约民营沪剧团的瓶颈:“我们有两个出色的青年演员,是其他民营剧团所没有的。但是还是觉得太少,没有挑选的余地。”文慧也想过培养自己的后备力量,在专业院团的戏校招生尚且艰难的情况下,民营剧团收入固然不比在专业院团低,但无法解决编制,很难给青年人才以依靠和安全感,能有多少吸引力?目前文慧所能想到的办法是,通过区文化馆或下属单位吸纳人才、剧团再借用的方法,解决演员的组织关系,而为此又必须解决演员职称等一系列问题。

维持一个剧团运营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特别是前期投入非常大。文慧采取“基本工资+演出费”的管理模式,根据每场演出收入和演职员的角色、岗位分配演出费。仅支付工资一项,每年就需要近百万的资金。

创办之初,文慧着力打造品牌,将赢利放在其次。在基层演出市场的竞争中,文慧的演出费比其他民营剧团高,因为投入成本较高,其实每场赚的反而更少。而因为演出质量好,文慧的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人们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来购买。杨音说:“人家愿意出更高的价钱,因为我们的戏水准高,投入也大。”依靠企业家的无形资源——小南国分店分布在全市的70多个街道,使文慧更容易达成演出意向。“今天的戏卖掉七成,剩下的就让它空着。不送票,来看戏就要买票,因为我们在付出。希望我们的演出是‘自己出一点,政府投一点,票房买一点。市场要占到一半以上,才是一个健康良性的经营模式。相信再有两年时间,文慧可以走上正轨,依靠市场进入良性循环,实现收支平衡,不需要再额外注资。”

目前文慧的工资三分之二靠演出市场,三分之一的工资和排演大戏的成本需要投入。自2 0 1 1年文慧成立以来,第一年演出了9 0多场,第二年1 0 0多场,第三年达到1 2 0场,2 0 1 4年,保守估计将超过150场,运营状况逐步向好。特别是2 0 1 4年,文化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优秀民营剧团的扶持,加上下乡演出的补贴,以及剧团作品获奖的奖金,令剧团运作难度负担减轻不少。杨音有一个民营企业办民营剧团的设想:如果能对支持文化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由民营企业提供编制,演员退出舞台后可以进入企业继续从事一些合适的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模式。“这样我们就活了。这才叫真正的民营剧团。如果能解决编制等后顾之忧,我们可以自己养自己,靠艺术质量,靠市场来养。”

结 语

以上只是三家上海民营剧团的个别案例,但从中可以看到民营剧团的整体趋势和遇到的问题等。然而,关于民营剧团这个称谓,孙徐春表示不准确,“锦辉是股份制演艺产业机构,我们有剧团、有剧场还有演出经营机构”。张余也认为民营剧团只是暂时的现象,未来股份制、混合经济的公司是必然趋势,有自己的公司、剧场和产业链,而不是单纯的剧团。基于这样的考虑,张余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了一个现代人剧院管理公司,这个公司专门用于参股、融资做文化产业,至于现代人剧社仍然安安心心的做戏。而文慧沪剧团也首次尝试项目合作,与奉贤区合作创排“中国梦”题材的新编沪剧《风雨同舟》,此举将拓展文慧的发展空间。然而,无论剧团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如何不同,最终都将以作品来说话,就让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诞生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剧社剧团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戏剧演出
冲锋剧社在唐县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教室里的趣事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