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安古意》之我见

2015-04-30卿燕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4期
关键词:古意长安桂花

《长安古意》被定义为宫体诗,而却又是宫体诗的超越,被称为“堕落宫体诗尽头的最后转机”[1]。因为相对于陈、梁着意于追求感官声色的享受和淫靡放荡的生活,以及唐初诗坛以上官仪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粉饰太平的迎合之作,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显然超过了这些诗的价值,这是它历来被赞美和肯定的原因。在今天,很多人对该作品进行鉴赏及分析,其中也产生了分歧,笔者也将就几个焦点问题进行讨论。

一、内容描写:卢照邻笔下的豪华生活

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其中三个部分都是写上层社会豪华奢靡的生活状态:

长安大道连狭抖, 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荤纵横过主第, 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街宝盖承朝日, 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 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 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 双阙连甍垂风冀。

梁家画阁中天起, 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 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 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 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 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 罗帏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 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 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 娼妇蟠龙金屈膝。

壮丽宽阔的皇城大道、华美考究的香车在权贵宅邸中穿梭,络绎不绝。各种琳琅满目的饰物,一派莺歌蝶舞,整个长安的上层生活可谓穷尽奢华。再将目光转向随从贵族出游的歌儿舞女们,生活也随之奢靡。娇鸟啼花,姿态万千,建筑是修得富丽堂皇,高楼亭台交错。

“曾经学舞度芳年”这不禁让我们想起白居易《琵琶行》里面的“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我们也能想象在歌舞教坊里面,“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景象,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留恋情色。或许他们当中,也有人曾经有美好的誓言“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也向往有“吹箫向紫烟”里面秦穆公女儿弄月随丈夫比翼双飞成仙的美好爱情。可是“比目鸳鸯真可羡,双飞双去君不见。”这不过是烟花之地的逢场作戏罢了,最后背弃誓言,富家公子另觅新欢是常有之事。或许这些女子当时会有一时的痴情,有一时的伤心难过。可是长期沉溺于酒色之中,烟花女子也似乎看透了这些,继续“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精心打扮,出没在各种香车豪府之间,继续过着糜烂放纵的生活。

第二部分,诗人着力描写“游侠”这股黑暗势力:

御史府中乌夜啼, 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 遥遥翠宪没金提。

挟弹飞鹰杜陵北, 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 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 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 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 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 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 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 燕歌赵舞为君开。

由长安大道的繁华转向街头巷里的娼家,夜夜歌舞笙箫,纸醉金迷。而侠客猖狂,肆意为非作歹,和金吾沆瀣一气组成了一股黑暗势力。相对比的是“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掌管弹劾的御史和司法官廷尉门可罗雀。可想城中权贵,恶少横行,御史和廷尉完全没有实权,这样的社会风气腐败难行,底层人民的日子可想而知。

第三部分,上层统治阶级以及文武官员之间为自身利益相互倾轧的黑暗内幕:

别有豪华称将相, 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 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 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 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 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 即今惟见青松在。

朝廷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争斗,不择手段。官场如此,下层人民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而腐朽的政治统治能持续多久?正所谓“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日的繁华转瞬沧桑,再多奢华昳丽,骄横得意,夜夜笙歌,都如烟花消散得迅速,不着痕迹。而正是因为上层阶级糜烂的生活,黑暗的内部斗争,腐朽的统治,这根基薄弱,禁不起时间的撼动,走向衰亡是常理。

二、情感表达:卢照邻对所写豪华生活的态度

(一)阁楼上的女子为何人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楼上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拒相识”。楼阁上的女子是什么人?王明好教授理解为贵妇,“高楼凤阁中、锦衣绣户里生活的贵族女子”[2]。而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这里的正确代指,因为这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卢照邻写诗的真正意图和对豪华生活的态度。根据上下文理解,在“高楼”凭栏倚靠的女子一般有两种女人,一种是如《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的贵妇,在高楼弹琴寻觅知音,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而另一种女人便是《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里面“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的妓女,她因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而想要追求一种情爱享受。联系《长安古意》的内容大意,以及后面“曾经学舞度芳年”可以知道,这里应该是指妓女,而不是贵族女子。所以前面第一部分繁华秾丽的景物描写也不是为了突出贵族女子的孤独,而是作者为了最后的批判做足铺垫。

(二)卢照邻是否向往豪侠

自古以来,人们都崇拜豪侠,敬仰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的英雄豪杰。古典小说里经常有这样英雄人物的塑造,很多诗歌里也有歌颂这样的英雄豪杰。那么卢照邻是否也一样崇尚豪侠呢?

王明好教授认为“卢照邻本有豪侠情结,朝廷权臣,豪纵侠客,哪一个角色不是诗人所向往,所心仪?”[3]而问题是卢照邻是否真的向往豪侠?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这里的豪侠所指的是怎样的人。他们“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这些豪侠和“金吾”禁卫军勾结在一起,谋杀官吏,害人性命,无视法律,寻欢作乐,夜宿娼家。他们是一股黑暗势力,或许也是上层阶级相互斗争、相互倾轧的工具。连御史和廷尉都没有实际作用,权贵就成了真正权力的象征,整个社会的风气可想而知。人人争相巴结权贵,而权贵一手遮天,更加加重对底层人民的压榨和压迫。豪侠就成了这些权贵的打手,那么卢照邻会向往这样的豪侠吗?

(三)卢照邻的真实意图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卢照邻其实是通过长篇幅的豪华场面的描写以及上层阶级的纵欲享受,以四句“节侯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 即今惟见青松在。”冷静客观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腐朽奢靡之风,和对这种生活方式以及态度的批判。同时也揭示统治阶级最终不可避免没落和衰败的结局。

所以,就不是王明好教授所认为的,卢照邻是想“要投入繁华的洪流中去,去成就一番伟业”[4]。诗歌前面的描写,也不是诗人因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而有的“澎湃的激情,沸腾的热血”[5],或者诗人有一颗和“时代脉搏共同跳动的心”。或许曾想过要在国家蒸蒸日上的大环境下,凭着一身才气去建功立业,最后能功成名就。或许他也曾经体验过或者目睹过上层社会的生活,否则可能写不出如此形象细致的场面。诚然,他在入邓王府作典签的时候,确实也受邓王器重过,而且被谓之“相如”。可是最后晚景凄凉,因不堪病痛,跳颖水自杀了。而正是因为他早前体验过上层阶级的生活,他才看清了统治阶级的面目,最终下了决心要像扬雄一样,不羡慕富贵,专心治学。所以也写下了最后一部分:

寂寂寥寥扬子居, 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 飞来飞去袭人裾。

最后一部分虽然短,但是却达到了极高的思想高度。卢照邻以杨雄自喻,用冷峻的眼光审视着污浊的周遭,表达对上层社会的蔑视和奢靡之风的不满,更是对黑暗统治的讽刺。正因为短短四句,使得这讽刺更加冰凉刺骨,直抵人心。

三、诗歌结构:最后一部分是否为“一点点艺术的失败”[6]

就整首诗的结构而言,结构似乎已经完整了,因为“节侯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 即今惟见青松在。”这四句似乎已经达到了升华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态度和观点,已经算是“画龙点睛”了。那最后一部分是不是“画蛇添足”了呢?

笔者认为最后一部分的四句恰恰是最巧妙的地方。

首先,最后四句带出了抒情主人公。回顾整首诗歌,前面所叙述的视角没有抒情主人公,那么就像散落的花瓣,无法形成一朵绚烂的花。随着最后抒情主人公的代入,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使整首诗歌更加完整和饱满。

其次,最后四句给读者营造了淡雅而悠长的意境。我们要弄清楚诗人把桂花写进诗中是何目的,就首先要清楚桂花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涵义。桂花最开始是出自吴刚砍桂树这个故事。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而后,许多文人墨客也歌颂桂花,桂花就代表着芳洁这一高尚的品质。而且作者一生官卑位低,也可能继承香草美人传统,借用桂花,抒发芳香无人赏,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情感。

全诗以桂花这个美好的意象结尾,留给读者一种清新又沁人心脾的桂花香的意境。简简单单的四句凄清寂静与之前长篇幅的眼花缭乱的豪华场景对比,让人回味无穷又发人深省。

四、小结

《长安古意》为浮艳的宫体诗敲下了一记重音。诗人卢照邻在宫体诗中讽刺现实社会,在宫体诗中注入自己强烈的感情,是对宫体诗的超越。同时,也是“初唐四杰”对诗歌改革的具体实践。卢照邻推动了宫体诗发展的浪潮,并使之最后到达了《春江花月夜》的顶峰,《长安古意》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而就诗歌本身而言,结构的完整,情感的强烈,思想的深刻,可以说该诗是不应该遭到诟病的。而随着时间和历史的见证,《长安古意》必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注释:

[1][6]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唐诗杂论诗与批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2][3][4][5]王明好:《一场视觉的盛宴——<长安古意的鉴赏>》,电影评介,2010年,第9期,第99-100页。

参考文献:

[1]林家英.颠狂中有战慄——浅谈《长安古意》的批判精神[J].名家欣赏,1982,(4).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卿燕 四川师范大学 610068)

猜你喜欢

古意长安桂花
桂花
水VS火
长安欧尚X7PLUS
寻找古意的配色
西游新记 2
水与火
古意蔓延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