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之异及其原因

2015-04-30王冰琼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4期

摘 要: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特别夺目的一章,七子以其流光溢彩的文学作品矗立于世。他们自然有时代的共同特征,但是其相异之处也是很明显的。用比较特别的方式比较一下他们的不同特点,对理解和认识其风格也别有趣味。

关键词:建安七子 作品风格 相异 原因

建安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鼠疫流行的年代里,一方面是社会物质资料极度缺少,而另一方面是人们的精神空前高涨。文人借助文学作品将自己的经历与内心感受表达出来的强烈渴望共同铸造了建安文学这一辉煌的文学历史。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自有其时代的共同特点,但毋庸讳言他们各自也呈现出个性特征。

一、“建安七子”作品风格的不同点

(一)以“文体”分孔融与陈琳

孔融善于骈文,陈琳长于章表。

孔融的文章,自古对其夸赞众多。在艺术手法上,一方面是常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文采;另一方面是旁征博引,运用更多的理论以及文献来表现出文思泉涌,无限的想象力。在行文上孔融用了很多的对偶、排比句式,有一鼓作气完成全篇的极妙气势。孔融写出来的排偶句式虽然灵活多样,但还是可以明显看出来四字句和六字句的对偶形式占着相当重要的分量。刘师培《论文杂记》认为魏代之文“或上句用四字、下句用六句,或上句用六字、下句用四字,或上句、下句皆用四字,而上联或与下联成对偶,……已开四六之体”。孔融已开骈文之路。

陈琳的一生与他的写作文才和他的仕途紧密相关。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中,陈琳四易其主。陈琳有着强烈的功名意识,平时又以才士的名号而被众人所熟知,因此可以凭借章表文章为军务以及国家大事而服务。陈琳在袁绍麾下还是从事着文笔工作,因此陈琳的写作内容大多为表,大多是为主人公政治利益服务的,文章带有浓厚的幕僚侍从的色彩。如《为袁绍檄豫州》《为袁绍上汉帝书》《与公孙珊书》等都从不同角度称赞袁绍的武功和仁德。

(二)以“文采”分刘祯和王粲

从语言方面来说,刘祯文笔脱俗,意境高深;王粲辞藻华美,情感把握恰到好处。

刘祯诗今存十几首,以《赠从弟》三首比较著名。这三首诗都是采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来写,第一首本体是苹藻,用苹藻比喻正洁的品性;第二首本体是松柏,比喻清高的操守;第三首用凤凰来比喻志向的高远,以此鼓励他的堂弟要做一个正直高洁的人。苹藻、松柏、凤凰都不是平常之物,刘祯抛弃那些常见的事物,而用珍贵的事物另作比喻,突出了其文笔脱俗的特点,而且细读诗文,也能感觉到其中更深层次的意蕴。

王粲《登楼赋》,文章语言用词精准,富有文采。而且第一段话极力描绘异乡风光无限美好,第二段笔锋一转却道出了想要回乡却不得回的哀愁之情。一乐一哀,以乐景称托哀情,更加突出了作者思乡之情的浓烈。而且对于乐景与哀情的描述都是点到为止,并不过分渲染,反而达到了一种对于情感的抒发把握恰到好处的感觉。

(三)以“文风”分阮瑀和徐干

从文章整体风格来说,阮瑀文风朴实无华,徐干的文风则是文质彬彬。

阮瑀归曹之后,政治抱负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再是雄心壮志想要建功立业,而是产生了对羁旅生活的厌倦,还有对时光易逝、人之将老的感慨。

《隐士》诗曰:“四皓潜南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这首诗整体上都没有很大的情感浮动,用平淡的语调写出了阮瑀希望过上宁静祥和生活的愿望。可以看出阮瑀的作品以感情的自然抒发为主,文章整体风格也属于朴实无华。

徐干的人品修养在当时已经受到许多人的称赞,曹操称他“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从侧面写出了徐干的文章风格文质彬彬。如徐干的《圆扇赋》“惟合欢之奇扇,肇伊洛之纤素。仰明月以取象,规圆体之仪度”,从这四句可以看出来,他将全文的重点放在了事物的静态描写上,而且用调平缓。这种独特冷静的静态描写,再添加上平缓的音韵,读起来给人以平静缓和的感觉。

二、以“才、气、学、习”影响作家创作风格

按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当中的说法,影响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因素有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按照这个理论结合孔融、刘祯、陈琳、王粲、应玚的个人生活经历等总结出影响他们五个创作风格的主要因素。

(一)孔融、刘祯之文得于“气”

孔融和刘祯的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受到“气”的影响,然而这两个人的“气”却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孔融偏向于“高气”,而陈琳偏向于“气质”。孔融的“气”主要是因为他高贵的家庭条件和自身的才华,因此造就了孔融高傲、无所顾忌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反映在作品上,就形成了语言气势强硬、词锋犀利的文学风格。而刘祯的家庭门第并不如孔融,反而有点贫微,因此在门第观念占很大地位的那个时期,刘祯还是不敢那么傲气,但是也形成了性格上颇有孤傲出众的气势,反应在文学作品上,则是意象独特,文骨峻奇。

(二)陈琳之文得于“习”(生活阅历)

在建安七子中,陈琳年纪属于比较大的,仅仅比孔融年龄小,排行老二。陈琳的生活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他的文章风格受到一些汉代文人写作风格的影响。反应在他的文学作品上,也有以下几方面的显现。第一,文赋中对描写对象大肆用笔描绘,形成一种略为夸张的手法。而且,陈琳的赋和文可以做到打破时空的限制,贯穿古今,使整篇文章有恢弘大气之势。

(三)王粲之文得于“才”

王粲的诗文历来以才情出众。而这里的“才”指才华,即写文章时善于使用很多艺术手法、辞藻丰富的能力。这种特点反应在他的作品上应当推举王粲的《七哀诗(其一)》整篇诗文,用为数不多的文字既描绘出悲凉广阔的整体场面,又包含了详细的细节描写,文笔把握有度,浑然一体。同时概括社会阶层也丰富,从统治者到被统治者,无一遗漏。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强烈表现了作者的写作才华。

(四)应玚之文得于“学”

应玚创作的来源主要是他的学问高深,可以大量引经据典,从而支撑起整篇文章。例如《弈势》,这篇文章主要是讨论双方下棋时的应对方法,最后总结胜利或者是失败的因素。然而,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引用了“官渡之战、楚项之争”等等很多战役,通过讲述这些战役的前因后果来讲说下棋的应对策略并总结出经验教训。文章旁征博引,对下棋的观点和看法的准确性都可以体现应玚的学识非常出彩。

建安七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创作风格难免会有其相通的地方,然而不同的成长阅历、性格品质也会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建安七子文学风格同中有异,但是总的来说,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以及建安文学的繁荣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论文指导老师:周海平)

参考文献:

[1]刘师培.论文杂记[M].北平:朴社出版社,1928.

[2]俞绍初.建安七子集[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

[3]王巍.建安文学概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4]王鹏延.建安七子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张连科.试论陈琳的为人及为文[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2).

[6]穆克宏.志深而笔长 梗概而多气——刘勰论“建安七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2).

(王冰琼 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 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