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最好的作品
2015-04-30林青雨
林青雨
李侠,名字听来就铿锵有力,相见,果然几分女中豪杰的风范,两日拜访相处中,更感其侠骨柔肠的一面,笑容明媚,不倾城,不倾国,只倾其所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2006年,李侠还在地市工作时,到郑州培训学习,第一次到河洛康家游览,虽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却总能时常想起这里,真正接触康家文化是来到心泉书院工作以后,凭借此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研究,深深的被这个传承了四百五十余年的大家族所折服,在李侠看来,“河洛康家是中华文化最好的作品,中华文化在这里就是一个证明。”
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随形就势,居高临下。南大院坐西向东,北大院坐北面南,南北两院相互呼应,自成系统。东面是临街筑起的十几米高的寨墙,城垛连绵环绕。整体建筑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精华。而在治家教子上,康百万家族亦尊崇儒家,李院长告诉我们,“康氏先祖对子孙后代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康百万庄园珍藏的那块中华三大名匾之一的‘留余匾,便是康家注重家教的见证物。”“留余”匾是巩义康家第十五世祖康道平用来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康百万庄园中处处悬挂的匾额、楹联上,“致中和”“居贵敬”“行贵简”“端洁退让”等处处体现康家对儒家文化的推崇,讲忠、孝、节、义,体现其中,不张扬,是一种大风大浪之后的处变不惊,博大宽容。
康家所缔造的家族商业神话,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李侠看来,“当时商业和航运的发展为康家提供了一个很有利的契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西方,随着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以及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人开始真正认识整个世界,物资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也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而在古老的东方,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商人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洛作智水这几个字,体现出康家对洛河的崇拜,因为洛河给了康家走上经商之路的‘第一桶金。”康家从事贩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紧靠故乡巩义康家门前的洛河,洛河古称洛水,是黄河下游南岸的一条大支流,由于水源充沛,洛河流域沃土遍野,人烟繁茂,水路交通历史悠久,而且洛河两岸正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地,通过在洛河上从事水路运输获得盐引,源源不断地将山东的盐运到河南,把河南的粮食、棉花贩到山东,不久康家便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富户。利用门前的洛河和黄河不断发展河运,传到第十一世康惠时,康家已经是名震一方的巨富了。李侠回忆,她们小的时候洛河水还很充沛,如今水量减少,却仍然可以通航。
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乃是人和之道,“康家把善做到了极致,所以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康百万重视慈善事业,以公益为手段,修黄河大堤、建学校、赈灾民,灾荒之年,烧毁契约,仗义疏财,被老百姓称为“大善人”。在经商过程中,该家族坚持“以义制利,以义为上”,“康百万家族很重要的一个管理方法就是把员工当家人,都是终身员工。”营造了和谐的经商氛围,还依靠先进实用的管理方法,把家族企业变为企业家族。在李侠看来,康家对企业最核心的管理乃是“人心”。
时至今日,康家人上善、勤俭、好施的品性仍根植在康家后人的言行中,李侠每每提到康家人对她的影响,都激动不已,“康山长吃的很简单,也很少在外面吃,一次我们陪老师吃饭,快结束时,康山长来了,我要再给他点饺子,他说不用,结果几乎又收了一遍桌上的盘子,我当时特别感动也特别震撼。”如此点滴细节被认真的收藏在李侠的内心,她亦是此般上善、勤俭的女子。采访结束后,我们一同去爬书院背靠的莲花山,阳光和煦,半山腰上她教我和她一同吼几声,她的声音婉转嘹亮,那一刻也被她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所感染——返璞归真,辽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