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钓鱼岛争端

2015-04-29

现代阅读 2015年1期

一、中、日钓鱼岛争端恶化对日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对外投资:对华直接投资明显下滑,对东南亚投资力度增强

目前,日本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2012年1至10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为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0.9%,但是“钓鱼岛争端”发生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大幅削减。以并购为例,按金额计算,日本企业对中国企业7~9月的并购额为5亿日元,与4~6月相比减少了约7成。与此相应,日本加大对东盟投资的动向越来越明显。日本央行的统计显示,2012年7、8月,日本对东南亚投资达到1800亿日元,超过了对华投资的1500亿日元。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投资“规避”中国并非从“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才开始,近年来日资向东南亚转移早有迹象,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日本国内关于“中国风险”的认识逐渐强化。所谓“中国风险”有两点: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抬升,且劳资纠纷屡见不鲜;二是中、日两国脆弱的政治关系给日本企业带来持续的政治风险。

另一方面,目前东南亚的投资环境较中国有一定优势。一是劳动力成本较低。其中越南比中国低15%至30%,印度尼西亚比中国低40%,而最低的孟加拉国仅是中国的1/5;二是未来生产经营成本低。到2015年底,中国与东盟将完成“自由贸易协定”。届时,东盟国家出口中国平均关税约为0.1%。对日企来说,在越南河内附近生产的产品运往中国广东,比在中国北方和中部生产后运往南方会更便宜。

(二)对外贸易:外贸逆差创新高,对华出口连续大跌

自日本政府加紧“购岛”步伐以来,日本已连续4个月出现贸易逆差。特别是2012年10月,日本出现5490亿日元(约合670亿美元)的逆差,创下1979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同期新高,其中与中国贸易逆差约占74%。而日本对华出口自6月起已连跌5个月。10月日本对中国汽车、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和电子电器出口分别同比大跌82%、30%、76%和20.4%。由于贸易订单往往是提前3个月就已确定,“钓鱼岛争端”对日本外贸的真正影响,或许要到10个月之后,即2013年第四季度才会有更多的数据反映出来。

(三)工业生产:涉华日企陷入困境,市场份额猛降

因“购岛”事件而引发的中国民间反日情绪持续高涨,给日本涉华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压力。据统计,2012年10月共有118家日本企业调整了2012年财年销售收入预期,其中以电子、汽车为主业的90家企业正是中、日经贸的积极参与者。受到损失最大的当属汽车行业,日系车四大品牌“丰田”、“本田”、“日产”和“马自达”的销售同比分别下降44%、54%、35%和45%。此外,原本就处于困顿中的日系家电三大品牌“夏普”、“索尼”、“松下”,在中国的销量占比从8月的10%、6.8%、0.8%下滑到9月份前两周的7.7%、5%、0.5%。

(四)旅游业:中国赴日游客人数大减,波及航空业

据日本政府观光厅数据显示,2012年8月访日中国人达19.3万,同比增加90%。但随着“钓鱼岛争端”进一步升级,中国赴日游出现大规模退团现象,总退团率逾40%。中方也取消了参加日本旅行业协会主办的国际观光博览会计划。旅游低迷,对航空业的影响首当其冲。日本两大航空公司的“全日空”和“日本航空”在9~11月期间6万多个中国团体乘客预定席位被取消。

二、中国以经济手段制裁日本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日经贸依存度高,但日本更依赖中国

1.近年来中、日经贸稳步发展,人员往来日益频繁。

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对于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中、日双边贸易发展迅猛。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与第一大进口市场。目前,日本市场在中国出口版图中所占份额正在缩水,而中国市场对日本的重要程度却在提高。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统计表明,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449亿美元,较1972年增长了340多倍。中、日贸易额分别占日本和中国贸易总额的20.6%与9.4%;其次,中、日直接投资增势稳健。2011年,中国吸收来自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达63亿美元,而中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为5.6亿美元。2012年1至10月,全球对中国投资同比下降3.5%,日本对中国投资反而逆势上扬,同比增加10.9%;第三,中国是日本最大债权国。截止2011年底,中国持有日本长短期国债18万亿日元,同比增长71%。同时日本也购买了价值103亿美元的中国国债;第四,中、日两国人员往来不断增加。1972年,中、日人员往来仅1万多人次,2011年为528万人次。中国是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重要客源国,仅2012年1~7月,中国访日旅客达95万人次,同比增加72%。

2.从五大维度比较中、日经贸依存度。

首先,从外贸占比来看,中国和日本与对方的贸易额分别约为各自贸易总额9%和20%,进出口大致平衡。中国对美、欧、日、东盟的出口总额大致相似;日本对华出口则相当于其对美国和韩国的总和。

其次,从外贸结构来看,日本对华主要出口机电、运输工具和金属制品,中国对日主要出口机电、纺织品、化工和农产品。日本对华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很强,但日本要寻求中国对日出口产品的替代品则难度较大。

第三,从直接投资来看,目前中国每月吸收的包括日资在内的全部FDI(外商直接投资)仅约1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还是来自香港。因此,从外资角度考虑,日本对华FDI对中国的影响甚小。

第四,从服务贸易来看,目前内地赴日旅游年消费约180亿美元,占赴日旅游外国人市场的1/4;日本赴华旅游年消费约25亿美元,中、日差距很大。

第五,从技术贸易来看,中、日双边技术贸易自高铁后始终低迷。日本对华技术转让一直相对保守。

(二)中国制裁日本的经济方式

从中、日经济在各领域的对比来看,中国对于日本经济占据明显的上风,因此,一旦双方不得不展开经贸战,虽然中国经济肯定会受到损失,但日本的损失无疑将更加惨重。所以中国官方和民间齐心协力用经济手段制裁是可行的也是最有效的。中国用经济手段制裁日本主要有3种方式:

1.贸易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形势更趋恶化。当前日本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对于越来越靠出口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日本而言,如果因“钓鱼岛争端”升级,中国用贸易手段制裁日本将令其雪上加霜。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是其增长速度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优于全球大多数经济体,世界工厂兼世界市场的地位不会轻易改变,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原本可以从中分享到诸多经济利益。日本政府如一意孤行,逼迫中国政府关上对日贸易的大门,那必将导致日本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中国市场,并且未来重返中国也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中国向日本发动贸易战应遵循“两个禁止”与“一个自主”的原则。两个禁止是指:一是禁止进口可以找到替代品的日本产品,如汽车、数码电子产品等;二是禁止向日本出口其必需的战略物资。如煤炭、核反应堆等。一个自主原则是对于在中国制造的日本品牌的商品应尽量让民众自己选择。

2.金融战:日本债务危机或将进一步升级。由于长期经济低迷和潜伏着的慢性金融危机,日本政府财政支撑能力大受制约,抑制债务危机爆发的能力也频临极限。目前,从债务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债依存度等指标看,日本都是发达国家中形式最严峻的国家。日本财务省和日本银行的统计表明,截止2011年底,包括国债、借款和政府短期证券在内的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共计919万亿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GDP的2倍。如果加上地方政府负债,日本的国家债务总水平可能会达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27.5%。日本长期靠“新债补旧债”,不仅让债务越滚越大,也让国债总额和国债依存度屡创新高。

而日本蓄意挑起的“钓鱼岛争端”将可能进一步恶化日本债务形势。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看,“购岛”事件损害了涉华企业的经营业绩,这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日本的财政收入。从政府债务的角度看,如果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挑衅中国国家主权利益,作为日本国债最大债权人的中国可以考虑大幅抛售日本国债,这势必引起日本国债市场的恐慌,日本债务形势将更加凶险。

3.资源战:遏制日本制造业的重型武器。中国资源丰富,日本则比较匮乏。其中大多数自然资源,日本可以找到中国之外的替代者,但对于制造制导武器、雷达和节能发电机等精密仪器的稀土资源,日本却很难找到完全合适的替代品。中国是世界上稀土储量和产量最大的国家,日本是中国最稳定、最大的稀土出口市场。2012年上半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稀土资源总量为3007吨,所占进口稀土资源总量的49.3%。因此动用稀土资源作为制裁武器将会给日本经济造成相当大的威胁。

当然,自2010年起,日本政府为了摆脱稀土资源严重依赖中国的局面,开始下大力气多方寻找稀土矿藏。到目前为止,日本在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确保了总计1.65万吨的稀土矿资源。不过,这些稀土资源大多数为铈、钕等“轻稀土”,虽然能确保日本国内需求的60~80%,但对应用于电动汽车、节能家电中的“中、重稀土”,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度仍为90%以上。因此,禁止向日本出口关键的稀土资源,将对日本的制造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摘自中国发展出版社《中国智库2013》 "主编:包月阳 " 本文作者:樊志刚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