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辛格笔下的第一次台海危机

2015-04-29亨利·基辛格

现代阅读 2015年6期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曾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国务卿。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54年8月,朝鲜战争的炮火停息刚刚一年多,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了。危机的起因是国民党撤离大陆后保留下来的一块地方:国民党军队还占着紧挨着中国大陆海岸的几个岛屿,并且在上面筑有坚固的工事。有金门、马祖,还有几个更小的岛屿,离大陆比离台湾近得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些沿岸岛屿既可说是中华民国的第一道防线,也可像国民党宣传言论所称,是反攻大陆的前沿阵地。

金门距中国重要港口城市——厦门最近处大约2英里,马祖离福州的距离也差不多。这些岛屿从大陆目力可及,完全在大炮射程以内。台湾则远在100多英里以外。解放军在1949年曾对金门发动过进攻,但国民党部队顽强抵抗,击退了进攻。朝鲜战争开始后杜鲁门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迫使毛泽东无限期推迟解放台湾的计划,中国为完全解放台湾向苏联求援,得到的却是敷衍推诿——由此开始,两国最终走向反目。

艾森豪威尔接替杜鲁门成为总统后,形势复杂起来。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尔在他第一份国情咨文中宣布停止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巡逻。艾森豪威尔的理由是,因为第七舰队阻止了台海双方彼此攻击,“实际上等于美国海军成了共产主义中国的防卫力量”,而当时中国军队正在朝鲜与美国军队交战。现在他命令第七舰队离开台湾海峡,因为美国人“当然没有义务保护一个在朝鲜和我们交战的国家”。

在中国看来,第七舰队部署在台湾海峡是美国的重大进攻行为。矛盾的是,现在第七舰队的撤出引发了新的危机。台湾开始向金门、马祖增派数千部队并运送大量的军事装备。双方都面临着难题。中国绝不会放弃解放台湾的决心,但在第七舰队这样不可逾越的障碍面前,它只能推迟计划。第七舰队撤走后,它收复沿岸岛屿的障碍即不复存在。对美国来说,它尽管承诺“保卫”台湾,但为了被国务卿杜勒斯称做“一堆岩石”的小岛打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和台湾谈判正式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后,中美对抗进一步加剧。

在挑战面前,毛泽东通常会采取最出人意料、最曲折迂回的办法。在国务卿杜勒斯飞往马尼拉组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途中,毛泽东下令对金门、马祖发动大规模炮战——锋镝直指台湾自治的船首,也考验美国对亚洲多变防御的承诺。

对金门的第一波炮击造成两名美国军官的死亡,这促使美国立即把3艘航母组成的作战群重新部署到台湾海峡附近。美国曾经矢言不再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防卫力量”,所以同意国民党军队对大陆进行炮火反击和空中袭击。于此同时,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成员们开始研究使用战术核武器的计划,如果危机进一步升级的话。艾森豪威尔当时已有所顾虑,只批准了寻求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停火决议的计划。几个没人想要的小岛引起的危机就这样具有了全球意味。

然而,这场危机没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中国并未直接威胁台湾,美国也不想改变台湾海峡的现状,危机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眼看就要引发对抗,而是转为微妙的危机管理。双方在政治层面上宣称军事对抗,但都在斡旋设定错综复杂的规则以防止军事对抗。在台湾海峡的往来策略中,中国军事家孙子的影子无处不在。

结果并没有爆发战争,而是形成了“斗中求存”的局面。为防止中方像在朝鲜战争中那样因低估美国的决心而发动进攻,杜勒斯和台湾“驻美大使”于1954年11月23日在华盛顿草签了计划已久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但关于刚刚遭到炮击的岛屿,美国的承诺却模糊不清:条约注明只适用于台湾和澎湖列岛,没有提及金门、马祖和其他紧靠中国大陆的岛屿,把它们留待以后“协议决定”。

至于毛泽东,他禁止部队指挥官攻击美军,同时又表明不惧美国最具威胁力的武器。他利用在北京会见芬兰新任大使这个毫不相关的场合,宣称中国不怕核战争的威胁。

台湾海峡两边都在按围棋的规则博弈,大陆开始向《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中留出的空地落子。1月18日,解放军部队登上了条约没有具体涵盖的两个较小的岛群:大陈岛和一江山岛,双方仍在小心地界定自己的红线。美国不打算保卫那些小岛;事实上,第七舰队为国民党军队从岛上撤退提供了帮助。解放军部队则接到禁令,不准向美军开火。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言辞对他的苏联盟友产生的影响比对美国的影响更大。赫鲁晓夫左右为难:他有义务支持他的盟友,却要为对苏联毫无战略利益的小岛担着卷入核战争的风险,对此,他不断声称这是不可接受的。苏联那些人口不多的欧洲盟国听毛泽东说中国在战争中哪怕失去一半人口,最后还会胜利,更是既惊且惧。

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与毛泽东见招拆招。他们不想求证毛泽东是否真经得起核战争,但也不想放弃捍卫国家利益。1月的最后一周,他们安排在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授权艾森豪威尔动用美国军队“保卫”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和台湾海峡“相关的阵地和领土”。危机管理的艺术在于把筹码加到对手不会跟进的高度,但又避免和对手正面交锋。根据这个原则,杜勒斯在1955年3月15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美国准备使用中国没有的战术核武器应对共产党发动的任何新的大规模进攻。第二天,艾森豪威尔发出同样的警告,说只要不伤及平民,他认为美国没有理由不使用战术核武器,“就像使用子弹或任何别的武器一样”。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危机期间明确发出核威胁。

毛泽东宣称中国不怕核战争,他指示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不结盟国家亚非会议的周恩来放出口风,后退一步。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伸出了橄榄枝:“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一周后,中国停止了台湾海峡的炮战。

像朝鲜战争一样,这次也是平局。双方都达到了短期目标。美国遏止了一场军事威胁。毛泽东后来解释说他的战略其实更为复杂,因为他清楚大陆的军队在美台协力抵抗面前无力攻占金门和马祖。他对赫鲁晓夫说,他根本无意占领那些岛屿,他是要通过威胁那些岛屿来防止台湾切断与大陆的联系。

按这个说法,北京炮击金门是为了重申“一个中国”的主张,它对自身的军事行动有所克制,是为了防止出现“两个中国”。

莫斯科的战略观更为直截了当,也真正知道核武器的厉害。它无法理解为了作象征性的表示居然不惜冒核战争的风险这一做法。赫鲁晓夫对毛泽东抱怨说:“你既然开炮,就应该占领那些岛屿,你如果认为不必占领,那么开炮就没有用处。我不理解你的政策。”一本毛泽东的传记甚至说,毛泽东挑起危机的真正意图是造成核战争一触即发的局面,使苏联被迫帮助中国发展刚起步的核武器计划,以减轻万一战争爆发苏联必须驰援的压力。这一说法虽然片面,但足以引人思考。

(摘自中信出版社《论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