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四伏
2015-04-29杨卫隆
2011年9月,希腊政府表示,政府的资金只能够维持至10月,情况非常危急。在破产边缘的希腊指望德国出手相救的时候,德国国会反而做好了希腊违约的准备。如果希腊真的出现主权违约,欧元区的主要国家都会受到严重打击。德国持有希腊债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法国更是达2%。单看这样的希腊债与本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可能不够吓人,最要命的是其他欧洲债会跟着希腊债出事。欧洲债是欧洲五国的债务简称。“PIIGS”是欧元区5个国家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的名称缩写。欧洲债的规模比希腊债大得多,绝对可以拖垮整个欧元区国家的主要银行。
银行以放款业务为主,即将钱借出去。银行承担的风险是无法收回借出去的资金。假设银行的资本总额不变,银行放贷越多,持有的债务就越多,风险就越大。笔者评估银行的风险是用银行持有的债务总额相对银行资本的比率。可是,这一次,我要用银行持有的债务总额相对宗主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因为这样做就可以明白,一旦银行出事,宗主国有没有能力拯救这些银行。
根据2010年初的数字,美国三大银行,即美银、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持有的总债务约6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2008年9月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事件引来金融风暴,几乎击垮全球经济。当时,雷曼兄弟持有的总债务只是6000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美国政府当然有能力啃下雷曼的坏账,而实际结果也是由美国政府啃掉的。
德国的德意志银行持有债
务高达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4%。
如果你认为德意志银行的放债额太夸张,那么,你就要看看法国。法国三大银行,即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持有的总债务为4.7万亿欧元,等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倍。法国三大银行放债额大到连法国政府都啃不下,不必等到希腊出现主权违约,已经陷入困境。2011年9月14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调低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的长期信贷评级,法国巴黎银行也被列入观察名单。
2011年10月10日,法国比利时德克夏银行的董事会批准比利时、法国和卢森堡政府提出的救助方案——向比利时政府出售该行比利时子公司,实行国有化;将卢森堡子公司出售给包括卢森堡政府在内的投资团体;将法国子公司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合并。德克夏银行被拆散。成为第一家阵亡的欧洲银行。
法国银行业的放债规模太大,美国的银行也有它自己的困难。2011年9月13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要求美国的大规模银行写下“遗嘱”,办理后事。“遗嘱”内容是银行业务、资产和负债,欠下其他金融机构多少钱,有多少资本可以用来应付风险等。如果监管机构不满意“遗嘱”,美国政府有权接收银行和将银行拆散。美国政府摆明是作最坏的打算。那么,美国政府为何担心美国的银行出事?
美国银行业还要面对天文数字的索赔官司,例如,美国银行于2011年7月为一宗房屋抵押贷款官司支付了85亿美元和解费用。接着,美国国际集团就价值280亿美元按揭抵押债务证券的投资控告美银,要求赔偿100亿美元。针对各大银行的房屋抵押贷款官司一宗接一宗,可以说是没完没了。索赔金额简直是天文数字。美国的银行业可以说是永无宁日。
美国联邦政府对美国金融机构绝不客气,美国50个州的州检察长要求各大银行赔偿最少200亿美元。美国联邦住屋融资局又控告美国17家银行出售房屋抵押贷款证券给“两房”的时候有虚假陈述,索赔数百亿美元。
美国银行业的最大忧患是美国楼市恶化。虽然次贷危机已成过去,但是,美国的银行仍然是次贷毒债未清,美国各大银行的账簿上仍然有大量次贷毒债。只要楼市恶化,房屋抵押贷款变成坏账,美国的银行就会有撇不完的坏账。
美国楼市恶化是不争的事实,2011年9月初的消息显示,2011年8月,美国金融机构发出的首次断供通知书,比7月上升33%,是4年以来最大升幅。就是说,2011年8月的断供情况比金融风暴最猛烈的时候还要严重。
2011年8月23日,美国股市在一连串恶劣的楼市数据公布之后急升,道指上升3%。似乎美国市场对美国楼市持续低迷感到麻木。楼市患感冒,银行股会害上肺炎。这次升市之中,美国银行股价逆市大跌超过1.8%。美国银行股价由2011年3月开始到8月23日,跌幅超过一半。这样的银行股走势似曾相识,2008年时曾有一面之缘。楼市刚刚出现危机,银行的危机就跟着来了。
2011年8月25日,正当美银水深火热的时候,美国股神巴菲特与美银达成协议。巴菲特以每股7.142857美元的价格购入7亿股美银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这些认股权证可在这项交易完成之日起10年时间里的任何时候整体或部分行使。美国银行从这些优先股和认股权证中获得了总购买价为50亿美元现金。巴菲特这项投资是否能够获利,尚待时间证明。我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为何美银要向巴菲特借钱,而且要支付年利率6%?美银为何不向最高贴现率只有1.25%的美联储贴现窗借钱?再说,美银是全美国最大规模的银行,总资产值超过2.7万亿美元,50亿美元只是区区一小笔金额。同时,美银更出售一直持有的建行股份套现。美银的资金需求为何如此告急?我的个人感觉是美银除了要支付天文数字的房屋抵押贷款官司和解费用之外,还有其他资金需求。汇丰银行的情况和美银差不多,资金需求极大,有可能是这两家银行持有的次贷证券质素劣化,急需资金填补缺口。
所有做美国次贷生意的银行都要自己替自己做手术,例如,收购美国最大的按揭借贷商Countrywide的美银在2011年宣布裁员4万人,关闭数千家分行。买入家居国际而成为美国次贷银主的汇丰银行裁员3万人,即时关闭数百家纽约市分行。接着,汇丰要出售业务,收缩规模,退出东欧等新兴市场。汇丰卖完美国信用卡业务之后,出售亚太区一般保险业务。即使仍然赚大钱的香港汇丰银行也要裁员3000人。
这些银行做的自残手术无法令评级机构满意,2011年9月21日,评级机构穆迪调低美银、花旗和富国银行的评级。消息传出之后,美银股价大跌4%。
2011年是银行股的狗脸岁月,银行股应该和大市同步才对。可是,银行股不争气,跑输大市一大截。跌得最惨的是曾经做美国次贷生意的美银和汇丰。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德意志银行相对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下跌约三成。同一时期,法国巴黎银行相对法国“CAC”指数亦跌掉三成。汇丰控股相对香港的恒生指数跌掉四成。香港股民对汇丰控股情有独钟,多次为汇丰控股筑起血肉长城,为汇丰控股“护价”。香港股民的一大死穴是忽视外围因素,而且对经济信息毫不关心。有人力推汇丰控股,香港股民盲目入市。结果,汇丰控股由高位约150港元暴跌至33港元。到执笔时,2011年9月,汇丰控股股价约61港元,全力支持汇丰控股的香港股民可以说是欲哭无泪。
如果各位留意一下海外新闻,就会发现英国政府想将英国汇丰银行拆散,美国的汇丰银行早就被拆至散无可散,只剩下零售银行业务。美国汇丰已经完全退出贷款业务。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在汇丰控股股价不停下跌的时候买入汇控股份,应该说是不够明智。
美银跌得更惨,相对道指跌掉一半。华尔街大户和香港股民不同,华尔街大户不会对银行股有感情。银行是靠信用做生意,如果银行股相对高峰期下跌超过九成或者不停地下跌,跌到投资者心慌意乱,这个银行股就有可能被股票交易所主板摘牌,永不超生。
除了逆市大跌的美银之外,跑赢大市一大截的花旗银行股价亦是和美银不相伯仲。8月23日,花旗银行股价上升超过4.8%,明显跑赢大市,但是,花旗银行的半年股价由45美元下跌至只有26美元,和美银基本相差无几。
已经在金融风暴中收归国有的房利美,情况也是水深火热。2011年8月5日,房利美宣布第二季度亏蚀“仅仅”29亿美元。房利美跑到美国财政部要求51亿美元援助。这次是房利美连续第11次跑到财政部要钱,累计索取1038亿美元。
相信金融风暴第二波和2008年的金融风暴一样,是由金融业的倒闭潮引起。欧、美、日的金融业没有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恢复过来,而且欧美债务危机拖累的主要是银行和保险业,欧、美、日金融业有可能全盘崩溃。各国政府在2008年金融风暴已经接管了不少银行,还有不少半接管银行。相信金融风暴第二波也是一样,政府不接收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只有倒闭这一条出路。各国政府为了保持金融业稳定,被迫接管资不抵债的银行,用纳税人的血汗钱弥补金融业巨子闯下的弥天大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人咽不下这口气,搞出了占据华尔街的抗争,口号是“华尔街得到救助,我们却被出卖”。
(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美元不安分,我们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