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
2015-04-29
上海官员配偶禁经商办企
为推广全国探路
“市级领导干部的配偶不得经商办企业;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在本市经商办企业”。中共上海市委5月4日在全市党政负责干部大会上正式公布并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的规定(试行)》,明确省级干部配偶不得经商办企业。至此,上海史上最严新规约束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行为正式出台。被新规约束的领导干部主要包括三类:上海的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局级副职以上(含局级副职,下同)的干部;上海人民团体、依法受权行使行政权力的事业单位中相当于局级副职以上的干部;以及上海国有企业中的市管领导人员。《规定》对所称经商办企业亦予以明确,主要包括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注册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投资非上市公司、企业,在国(境)外注册公司后回国从事经营活动等情况。领导干部配偶受聘担任私营企业的高级职务,在外商投资企业担任由外方委派、聘任的高级职务等情况也属这类。《规定》还明确,省部级领导干部配偶不得经商办企业,子女及其配偶不得在上海经商办企业;明确市委、市政府委办局正职、区县党政正职、上海市管企业正职等重点岗位领导干部以及公权力比较集中的上海市公检法领导班子成员,其配偶不得经商办企业,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在其管辖地区或业务范围内经商办企业,不得在上海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规定》同时写明,对填报配偶、子女及其配偶有经商办企业情况的领导干部,进行专项核实;对填报配偶、子女及其配偶无经商办企业情况的领导干部,按每年20%的比例抽查。重点核查是否存在漏报、瞒报。对违反规定的领导干部,或其相关亲属退出经商办企业活动,或领导干部本人辞职;对于不如实报告或未及时纠正的,给予其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涉嫌违法的,移送有关机关调查处理。
领导亲属被跨国企业聘用
还是要加强公众监督
有论者称:官员家属违规经商自肥可不是这几年的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就日益突出,走后门、官倒、侵吞国家资财、行贿受贿、利益输送,愈演愈烈。1985年中共中央就曾颁发《关于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经商的决定》,2001年和2010年又陆续出台类似规定,结果呢,如今的打虎拍苍蝇,一揪一大串,塌方式腐败。上海《规定》对所称经商办企业有明确,领导干部配偶受聘担任私营企业的高级职务,在外商投资企业担任由外方委派、聘任的高级职务等情况也属这类。这倒有些新意。之前许多领导人的亲属倒不是自己开公司,他们也没那本事,吃不了那苦,而是被国际大企业聘用,用公共资产淘换肥私。从《规定》条文来看,可操作性和威慑力似乎是强了很多。但从网民的反馈来看,还是存有疑虑。比如,即便官员家属被迫退出经商,可只要官员的权力在,官员家属可以找利益代言人站台,自己幕后操作。再如,市级领导的子女及配偶不得在上海经商办企业,看似严格的背后可供钻营的空间还是很大,一些官员权力的辐射范围显然不限上海,天高皇帝远,谁管得了?这里还有个公平问题。如果一个人本是个经商的料,只是因为他是总理的儿子,总理管着全国,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其他地方,不论是当教师还是做医生,他就不能经商吗?从《规定》看,这次勒缰绳还是老办法,由体制监督。“存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情况的领导干部,要向组织作专项报告,并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进行明示。”还是把手术刀交给别人,让公众监督。比如那位总理的儿子,让他折腾吧,总经理董事长随便当。并且,告诉全国人民,他是总理的儿子,于是,总理儿子的每一个决策、每一笔投资、每一单报销,都会被大报告小报告淹了,令他千夫所指,战战兢兢。群众监督比巡视组更犀利。
地方政府怠政
加剧中等收入陷阱
北大教授林毅夫称: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市场在发力,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作为相对滞后。面对经济新常态,曾经在以往高速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一些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不知所措甚至懈怠的状态。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且,国际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地方政府必须积极作为。那么,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在哪里?首先要理解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机制。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前提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现有产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通过产业升级,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构建起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机制。在经济发展中,有为的政府不可或缺。首先,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资源随着要素积累、比较优势变化而不断从现有技术和产业配置到新的技术和产业的结构变迁过程。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有其他必要的安排,倘若失败,这个人将承担所有成本;倘若成功,后来者将随之涌进,他不会享有垄断利润。也即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言,失败的成本和成功的收益是不对称的;而从社会的角度看,不管其失败或成功都能给后来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政府需要采用专利制度和其他适当方式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的激励,这样才会有人愿意去冒风险,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活动才能开展。其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个人勇气、智慧和才能。新产业的发展需要新的能够动员更多资本、有效分散风险的金融制度安排与其匹配,需要交通、电力、港口等硬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等软的制度环境,需要与新技术和新产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的突破,这些都不是企业自己可以解决的。凡此种种困难,均需要有为的政府协调相关企业来克服,或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服务。政府可动员和配置的资源有限,必须对可能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经济和社会回报作出甄别评估,以产业政策等手段集中有限资源,协助企业家实现那些回报最高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上海房贷大松绑
贷款结清就是首套
继央行出台330新政后,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又做出了进一步政策拓宽:名下有房产,贷款已经结清的客户,再次购买住房无论普通非普通,都算首套。除花园洋房和独栋别墅外,总价1000万元以下的房子都算普通住房。一名银行人员评价:工行果然起到带头作用,信号已经清晰得不能再言语了。上述政策现在已经不是工行一家了,农行、交行也有类似的政策。目前各银行首套房利率9折已经很普遍了,有的中小银行都能打到8.8折甚至更低。
银行卡清算市场6月放开
银联将告别垄断时代
厉兵秣马30载,VISA、MASTERCARD等国际卡组织巨头迎来了中国清算市场的开放。4月22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从2015年6月1日,符合要求的机构可申请“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在中国境内从事银行卡清算。这意味着在中国清算市场一家独大12年的局面被打破,中国银联将告别垄断时代。根据规定,申请成为银行卡清算机构需要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至少具有符合规定条件的持股20%以上的单一主要出资人,或者符合规定条件的合计持股25%以上的多个主要出资人;且提出申请前应当连续从事银行、支付或者清算等业务5年以上。“门槛还是比较高的,5年业务经验,就是说2010年5月以后从事支付业务的都没有资格,这就刷走了一大批。还有连续3年盈利的要求,目前看银行、以及支付宝、腾讯这些第一批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该问题不大。”央行要求在中国境内要有能够独立完成银行卡清算业务的基础设施和异地灾备系统,这对于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并不是问题,但对于国际卡组织确是个难题。多年来,中国的银行卡清算市场始终未能开放,国际卡组织只能分享中国人境外消费的部分市场。2010年6月,VISA与银联反目,VISA封堵中国银联部分境外通道,最终WTO定案:银联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垄断行为,但需要尽快开放境内支付清算市场。按照相关规定,国内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机的商户都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发卡银行拿走70%,提供POS机的银行或银联的子公司“银联商务”拿走20%,银联拿走10%。坐收政策之利,银联一直备受垄断指责。清算市场开放后,冲击最大的就是银联。从市场份额来说,短期内肯定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银联从2014年以来开始着手二次创业和转型,从整个国内零售支付、清算市场及银行卡产业来说,份额是越来越大的。在整体蛋糕越做越大的情况下,适度竞争不是一件坏事,对于银联转型也是一件好事。谁是第二家银联?在国内支付机构中,目前主攻线上的支付宝与拥有最大线下收单的工商银行呼声最高。
社保200亿腾挪
已非首次操作
5月6日,沪指冲高回落,午后大跌。一则“社保基金远期赎回300亿基金”的传言成为当天市场关注的焦点。《21世纪经济报道》称,从多家公募机构部负责人和管理社保组合的投资经理处了解到,社保基金并非单纯赎回基金,而是将超过200亿市值的国有成分股转至社保账户,6月中旬再提取200亿现金。某基金公司投资部总监透露,“5月5日上午,社保基金会给委托管理人下发通知,将划拨几十亿市值的国有成分股到社保账户,这批股票是否卖出将由投资经理自主决定。6月中旬前,投资经理需要将同等市值的现金划拨到社保基金会。” “这是一种置换,用股票换现金,而不是直接赎回。”上述投资总监说,社保基金会近期划转20亿市值股票到公募基金管理的社保组合。6月中旬前,投资经理需准备好20亿现金,再划拨至社保基金会。“社保把股票转过来,一个月拿走现金,相当于是社保把股票委托给投资经理卖出。”这位投资经理称,投资经理更看好组合中的成长股,不喜欢中字头的大盘蓝筹股,因此,他们通常会选择卖出中字头股票。在分析人士看来,并不能将近期的市场调整归咎于此。因为这并非社保部门第一次将国有股份划转到公募的社保组合进行代售。“2015年一季度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时间是春节前。社保将需要减持的股票划转到社保组合,但卖出的资金没有提走,而是交给基金经理买股票,相当于追加投资。”某基金公司机构业务部总经理透露,这是社保基金会2015年第一次划转股票后,需要提取现金。在外界看来, 200亿的赎回金额看起来数字不小,但这与社保基金整体的资产规模相比,体量还是非常小。“社保基金总盘子1.53万亿,200亿的体量很小,他们并非是看空市场。”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称,市场处在敏感位置,新股发行、社保减持、券商上调保证金比例等因素放大为市场杀跌的利空。而且A股单日成交额超万亿,社保减持200亿影响很小。2015年以来,社保基金会整体是在追加股票资产的投资,并非外界误解的开始全面看空。“2015年以来,我们社保的规模增加不少。”一位老十家基金公司的机构部副总经理透露,社保基金的特点跟保险比较相似,他们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追加投资和调整资产配置的结构,但2015年整体规模还是在增加。一位熟悉社保基金的国字头保险机构投资部总经理告诉记者,社保基金兑现部分股票资产,跟其绝对收益的特征有关。“2015年前4个月股市快速上涨,社保组合实现了不错的回报,希望落袋为安。”他认为,市场进入阶段性震荡,社保基金放弃这部分波动较大的收益也很正常。在相关机构看来,大盘连续调整的核心因素还是市场自身的调整需求。持续两个月的上涨,已经累积大量获利盘,获利回吐压力是市场大跌的内因,而管理层提示风险以及传言社保减仓只是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