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笔墨的当代观

2015-04-29高昕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继承笔墨中国画

高昕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笔墨工夫的分析以及对中国画革新方向的阐述,揭示了中国绘画技法与中国绘画理论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并指出只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才是中国画发展的最佳出发点,在真正传承中国画独有的笔墨工夫以及依次所形成的审美价值、表达形式的基础上才能确保中国画在新条件、新环境下不断创新、不断改良。

【关键词】中国画 笔墨 继承 创新 传统 当代观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96-02

笔墨二字已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数千年的发展史上,笔墨負载着历史沉淀下的深厚文化内涵,已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形态,成为中国画艺术特征、表现特征和形式特证的代名词。对笔墨的认识,是认识认识中国画的最关键的问题,因为笔墨负载着中国传统画的精神,是中国画最根本的属性。对笔墨的认识关系到中国画的长远发展。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有必要再认识,尤其是对笔墨当代走向更值得做出属性的分析。

一、对笔墨的基本理解

笔墨二字,笔在先,用笔是关键。用笔有法则,方圆、曲直、轻重、刚柔、干湿、浓淡、虚实等形式,追求和组织若干形的变化,以表现客观世界,并借此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这首先要求用笔要准确而熟练,意到笔随。就视觉形式而言,笔墨指技法、结构、法度、规范、表现力等。首先画家要掌握用笔的法则,严格地说,这只是中国画用笔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解脱法则制约,有法则但不受法则之囿,信手一挥而合乎规律,这是第二步,是解脱阶段。用笔是有规范的,“骨法用笔”“以书入画”,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惟“骨法用笔”才是正途。笔加墨所形成的效果是画面的视觉效果。南齐—谢赫在其“六法”中首提“气韵生动”。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

二、笔墨乃心运,以致表情达意

“画乃心印”是中国历代无数画家的经验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自古以来,写意画就很讲究笔情墨趣,追求在笔墨挥洒出显示情感,以“有笔有墨”、“气韵生动”为极致。从而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形象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感受和情感:“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并最终把他的情感心理乃至潜意识注入笔墨,融入形象。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笔墨一身而二职,一个是“造形”的职能,经过笔使墨运留下的是形状,这与其他画种的语言职能无太大区别。第二个职能就是以心使气,以气发力,以力用笔,以笔使墨,最终成画。第二个职能才是中国画语言的独特之处,这才是中国画语言和其他画种语言的意义的区别之处。中国画的笔墨中有很多的主观成分,笔墨是直抒胸臆的迹化过程,是主观意气的直接表现。所以中国画中的笔墨要“写”出。在笔墨中不但要流露感情,而且还会流露人品人格,人品不高,笔墨自然媚俗。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这笔墨者无情。”笔墨作为内心世界与画面连结的使者,笔墨的内容应该是意在笔先,情在笔中,趣在笔后。意在笔先要求笔墨运行先有个设计意图,特别是对整体笔墨的驾驭。情在笔中是每笔都要贯注画者的感情,笔中有了感情下笔才有神。趣在笔后,是整幅画中的笔法、墨法交织在一起,变化无穷,妙趣横生。恽寿平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有笔墨,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笔墨是中国画韵趣的载体。要想笔墨有情、有趣、有韵,那么必须对它心使腕运。

三、继承、创新“笔墨功夫”,是“中国画”生存与延续的前提

五千年的中国绘画史和三千年的笔墨使史的发展充分说明笔墨的现代价值在于传统精神的延续性,传统精神涵盖着中国哲学和中国人文精神发展的文化根源。

一个特定文化环境培育出来的传统艺术种类,必定与它的母体营养有着千丝万缕的本质联系。以不断的社会流态和世俗标准形成的短命的价值尺度,去轻率地随机考量一个已经千百年历史的、已经承载了我们民族丰厚审美情感和文化积淀的传统艺术画种,是自不量力的,也是幼稚可笑的。尽管“中国画”和植根于它的“笔墨功夫”已经不那么时髦,但它特有的精神品质和特有的绘事方式,都附着在中华传统文明这个庞大而优劣并存的主流文明形态之中。

什么是传统?如何认识传统?这确实是个问题。传统是一种精神,如果把传统看成是一种凝固的东西,不变的东西,看成是一种样式,就错了。传统精神涵盖着中国哲学和中国人文精神发展的文化根源。五千年的中国绘画史和三千年的笔墨史的发展充分说明笔墨的现代价值在于传统精神的延续性。我们要学习传统,要学习传统书画中韵含的那种传统精神,笔墨当随时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画家们在继承中国画笔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尽情的发挥中国画的笔墨特长,探索和革新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中西融合的主流是借鉴西方写实绘画及现代绘画语言的学院派水墨。传统的、现代的,只要是有用的,均拿来所用,“融合”无际。保持民族审美特色,借鉴外来艺术形式中的可贵因素诸如抽象、构成和色彩手段,犹如将佛教中国化为禅宗。这种新语言有笔墨而非教条程式,有形式又不是西方人的翻版。笔墨形态变了,但笔墨精神尚在,它所特有的审美趣味、审美高度还在。中西融合的形态中,也有笔墨的高下之分,有笔墨功力的差异。笔墨效果仍然决定着中国画的审美效果。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坚持什么、吸收什么、“弃”什么,值得当代人认真思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是中国画发展的最佳出发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自卑,也不会盲目自大而陷入保守,才能使中国画艺术继续发展。

坚持和创新,是对传统笔墨的最好传承,它的终极目的,为的是更加发展、丰富出“中国画”能不断产生适应环境变化、习俗更替的“新语不断的推陈出新,一如我们先辈已经出色作为那样,从吸取母体文化营养的原始养分为初始机能,也不断汲取日新月异的新生、外来养分,使“中国画”继续在民族文化的莽原上,继续根深叶茂,延绵不绝。

参考文献:

[1]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南京,1931年。

[2]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

[3]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北京美术出版社,1983年。

[4]徐悲鸿《中国画教学研究论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2004年。

[5]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

[6]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7]皮道坚《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8]周韶华《艺术纵横》,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

猜你喜欢

继承笔墨中国画
中国画
笔墨童年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笔墨厨神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笔墨厨神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