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条件下如何让实验探究更有效
2015-04-29王秀娟
王秀娟
【摘要】大班额条件下让实验探究更有效,离不开精彩提问:课堂提问要贴近学生生活,要适时等待,指向要明确;引导学生开展有序严谨的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有结构的材料,注意把握材料的呈现技巧,实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操作的规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交流。
【关键词】大班额 实验探究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59-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看见科学课上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多了,但留心观察我们发现,课堂上也出现了混乱、效率低的现象,尤其是容量比较大的班级,影响着学生实验探究的有效性。造成探究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问题还应从教师身上着手,教师是科学课堂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形成有效的科学教学策略体系,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有效探究。那么,大班额条件下如何让实验探究更有效呢?
1.有效探究离不开精彩提问
1.1课堂提问贴近生活
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资源。科学教学内容有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提问。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达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2课堂提问适时等待
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显,也是教师从容心态的表现。等待才能使师生共同成长,让科学教学充满成长的气息;等待才能使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演绎精彩。
1.3课堂提问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科学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二是所提的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清晰规范、严谨明确。
2.开展有序严谨的实验活动
2.1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探究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如何设计和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呢?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的探究在真实中展开。选择学生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为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的探究在愉悦中进行。趣味性的实验材料抓住了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及对儿童玩具具有特有的兴趣这一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选择具有开放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由学生自主选择,分组研究。自助餐式的实验材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2把握材料的呈现技巧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分层、适时呈现实验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探究的有效性。
材料的呈现要有层次性,发放体现后续性。教师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就形成了结构。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较后发放的材料称为“后续材料”。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
材料呈现的数量和种类要充分,适应学生的探究能力。每个学具都应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都要对学生概念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材料应该能够吸引和适应特定年龄的孩子们,让他们通过适当的努力,能够最终获得发现。
2.3规范实验操作要求
在科学教学中,每一个实验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每一项操作的规范要求都是为实现实验目的服务的。因此,实验应该是一种很严谨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明确实验操作的目的、充分理解规范操作的意义、全面把握操作要求的同时,集中理解和掌握实现该项基本操作的重点与关键,确保实验活动的严谨,从而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技能。
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3.1激发交流的愿望
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引导孩子有主动交流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谈谈实验过程的感受、碰到的困难、团结的力量等诸多的自我感受。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研究的结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3.2制定交流的规则
不论是组内的交流,还是全班的交流,都应该讲究秩序。组内发言、交流应该是轮流的,逐步形成统一的观点。教师深入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小组交流时,每次派选不同的组员进行汇报。当这位同学汇报完毕,同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而其它小组必须要等该小组汇报结束后再次进行再次交流。
3.3培养倾听的技巧
课堂上的交流其实是一种沟通。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如果沒有倾听,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意见,那他还是停留在自己有限的认识层次上。首要必须要加强听的目的性。每组汇报信息时,先对前面的信息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述,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迫使学生必须要听。接下来是听什么和怎么听的问题。根据别人的发言找出与我相同的信息是什么,与我不同的信息是哪些。这样在自己汇报时有目的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不同的观点。
3.4激发讨论与思考
既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又能让学生怀着交换意见的态度,平和的心态提出不同的观点有效的激发讨论。教师不做评判,让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使问题与发现清晰化,并趋向合理化。在信息矛盾时还能引发出更多科学素养的发展,能够促使学生返回去审视自己实验操作的科学性正确性、审视实验器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审视实验进程先后顺序的科学性等等,对于提高学生今后实验开展的严谨性、自我审视等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慧.浅谈在“大班额”教学中有效落实新课标教材探究实验的策略.中国教育研究,2008,11.
[2]陈海娟.引导学生开展有序严谨的实验活动.科学课,2010,12: 48-49.
[3]钟智明.引导学生有效交流.科学课,201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