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浅谈

2015-04-29杨天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杨天慧

【摘要】国内外历次中学物理教学改革都强调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改革最明显的趋势。只有这样慢慢引导学生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成为实验主体,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才能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顺应改革趋势。

【关键词】动手观察 实践中学习 拓展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54-02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它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它的规律都是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观察和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总结得来的。

在日常实验教学中主要的两大类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是在课上观察或多人共同操作,而且基本上实验只做一遍,在复习和练习中不再做相关实验,而知识进行理论推导,从而导致学对知识掌握不牢,理解不透彻,学起来感觉太难太枯燥。结合新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思想发生的变化与现实教学实际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除了要演示相关的必做实验,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物理实验不仅是训练学生实验技能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有效方法。新教材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在教材中各章节几乎都安排了各种形式的实验,如“演示”实验、“实验”“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课题研究”等,并在不同的栏目里设计了数量可观的实验。例如选修3-1第一章第一、二节中就有“静电感应”“验电器”“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3个实验,由此可知实验在新课程理念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在书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展学生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给出了诸多栏目,但基本上学生对其也只是处于读一读阶段,甚至有的同学连看都没有看过。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让学生走进实战阶段,有条件让每个学生自己亲手做一做,没条件创造条件可以教师做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举一小例:讲反电动势时,可以找一个小电动机做一个相关教具,让学生亲手动一动,亲眼看一看,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想一想,其效果肯定不一样。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教材编写中注意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应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用生动直观的实验展示物理知识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感兴趣、有亲近感。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以上的各种实验形式老师基本都注意到了,但在课后问题与练习中设计到的实验老师却往往不重视,都是让学生在理论知识还不熟识的情况下去分析、猜测,答案都是老师给出的,实际是不是这样的呢?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尤其是在电磁的模块,本来这个模块就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困难,但在课后的问题与练习中有不少习题都涉及到小实验,我们为什么不加以利用呢?如果能够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学生这不是正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经过反复分析、讨论探究自制教具,使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反复操作,从而透彻掌握相应规律再去应用知识,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还能达到课半功倍的效果。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举例:电磁感应一章第七节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课后问题与练习中第1题书中:让铜盘转动起来,将磁铁的N、S极分放在铝盘的两侧,观察铜盘的转动情况,而铜盘在生活中不容易找,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铜盘?能不能用其他的代替?最后通过思考引导我们可以用较好取材的铝盘替代铜盘也能达到实验的效果和目的。第2题中:将个小磁铁挂在支架一端,用手把两磁铁拉或托至同某一高度松手释放让其自由振动,如果在磁铁下面放一个闭合线圈,磁铁就会很快停下来。而真像书中所说那样去做并没有观察到磁铁振动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反复实验分析研究,我们用一段厚铝筒替代闭合线圈套住正在振动的小磁铁但注意不能碰撞,观察比较在套铝筒前后磁铁的振动变化比较明显。第5题中:在水平面上放置一个金属圆环,在圆环的圆心上方开始移动竖直放置的条形磁铁,金属环会跟随磁铁同向运动。在实验过程中再怎么加速也没有发现金属环运动。同样通过分析、实验,最后我们把金属环学位电阻比较小的厚铝环并放在玻璃片上减小阻力,用强磁铁停靠在铝环的正上方适当高度后水平迅速移动,才观察到铝环的运动。此外,我们还想到将此实验进行变通,因为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故为了减小阻力想到了用细线将铝环挂在支架上。使悬挂的铝环保持水平静止,用强磁铁靠近铝环的正下方迅速水平移动,观察铝环的位置变化,效果更加的明显。

虽然这几个小实验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学生如果真的照书中描去做,却不能得到书中描述的效果,会使学生认为书中知识都是错误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但如果我们能够重视课后的实验,可让学生参与制作了一些问题与练习中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反复操作、探索思考,在实验中受某些因素影响效果不理想的实验,还可以诱导学生转变方法,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探究实验解决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还能够让其通过实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变通思想,形成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此外雖然这几个实验反应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定律,但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各异的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实验探究经过实践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这不仅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

杨振宁博士说过:“对人类来说,毕竟90%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对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来说,应认为擅长动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因为有这种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在适当的学科中从事很有意义又很重要的事业,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只有这样慢慢引导学生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成为实验主体,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造就出一批具有科学探究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view/d92ba4d2b14e852458fb57fa.html

[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共10篇)-论文范文资料http://www.baywatch.cn/jiaoyulunwen/wulishiyanlunwen/39309.html

[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百度文库http://ke.baidu.com/view/073828ea65ce0508763213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