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是提高习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2015-04-29徐世明
徐世明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4-01
《語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就小学习作教学来说,读写结合、仿写练习这一简单、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巧妙利用教材的样品作用,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特点。
一、基于教材分析,思考为什么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相当多的文章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编入的,“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项目标。
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所以在低年级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注意句式的仿说练习,如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胖乎乎的小手》一课,课后的“说说做 做”要求学生用“我为爸爸……。我给妈妈……。”句式说话,二年级下册《画风》一文中的泡泡语和课后题,都提出了“你想怎样画风?”的交流话题。
第二学段开始提出了“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目标要求,如三年级上册共24篇精读课文,其中有21篇课后提出了抄写积累优美词句的要 求,本册还设计了4次小练笔,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中高年级的教材编排更加注重单元整合,遵循着“单元导语,明确要求——精读课文,习得方法——略读课文,分析方法——交际习作,运用方法”的编排特点,将习作教学贯穿于单元教学的始终。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心中的秋 天”,单元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为本单元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11课《秋天的雨》学习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后,提出了“把秋天的景物画出来”,“和爸爸妈妈一同去秋游”的活动要求,12课《听听,秋的声音》鼓励学生“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接着写几句”,本单元习作要求是“选一幅或者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积累的好词好句。”这样的单元编排特点和“用上积累的好词好句”的要求,就是仿写的起步。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以说仿写是小学阶段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读与写相互促进的最佳方法。
二、分析习作现状,明白怎么做
在习作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害怕习作,在习作时往往无话可写,也有一部分同学有话可说,但不会运用表达方法。仿写是写作的第一步,是指导学生从读到写,讲练结合的过程,通过阅读 理解、模仿迁移,将文本中习得的方法技巧等,用之于指导自己的习作,遵循着“从说到写,从仿到作”的规律。
(一)仿写指导的教学程序
低年级句子的仿写训练点,可以结合文中的泡泡语、课后题进行选择,在学习课文时相机进行,体现由说到写的原则,基本遵循着“明确句式——练习说话——写话拓展”的流程。
中年级的仿写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课堂的教学程序为“阅读理解,领会方法——练习仿说,内化写法——片段仿写,迁移运用(方法)——品评赏析,修改提高”,“阅读理解,领会方法”重在找准仿写点,通过阅读理解,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练习仿说,内化写法”是在明确方法的基础上练习说话,通过比较评议,将方法运用指导到位;“片段仿写,迁移运用(方法)”则放手让学生运用这一写法进行片段仿写;最后在师生、生生评改的过程中将仿写要求落实到位,实现学以致用的仿写效果。
(二)仿写指导的方法
根据年段的不同及单元主题、课文表达特点的不同,仿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仿写点要紧扣课后的思考题、小练笔、单元习作的要求来确立。
1.句段仿写,言之有序
学习作者构句构段的方式,并学会运用这种方式写话,是低年级写话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做到立足课堂,巧妙利用文本,选准“读”与“写”的契合点,即仿写点,为学生仿写提供可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相机拓展,把说话写话的训练落实到位。如二年级下册《画风》“你想怎样画风?”的话题交流,指导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式说说自己想怎样画风,在交流完怎样画风这一话题时,老师提出了“怎样画出像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气味、冷热酸甜等”的写话要求,像这样在说话基础上提出写话的要求与训练,降低了难度,提高了质量。
中年级开始提出习作的要求,教师要挖掘教材与习作在表达方法上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在仿写时将表达方法进行迁移。还是以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语言优美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喜欢。老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创作诗歌《听听春的声音》《听听夏的声音》。像这样通过点对点迁移,一对一仿写训练,目标更明确,重点更清楚,文本与习作之间的迁移效果也更好。
2.画写结合,言之有物
模仿作者的观察、思维方法,通过画写结合来掌握写作的规律,也是仿写的一种方式。“心中的秋天”这一单元习作要求是画写秋天,结合这一要求,教师先指导学生结合本组课文《风筝》 《秋天的雨》,明确画的内容可以是人在秋季里活动的场面,也可以是秋天的景物。同学们把找到的秋天画出来、写出来,广场玩耍的小朋友、空中飞翔的鸽子,都成为画和写的素材,学生经历了“看到想到”到“画出来、说出来”再到“写出来”的过程,思考、观察、想象、绘画、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
3.创意仿写,拓宽思维
仿写是指导学生习作由“不会”到“会”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巧妙运用各种表达方法,并在内容和语言上有所拓展,达到创意仿写的境界。 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一处景物,同时巧妙地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时而……时而……时而……”等句式,是学生仿写的范例。有一位同学写到:“鱼儿更是欢天喜地,它们时而上升,时而下潜,时而跃出水面,时而翘起尾巴跳起了舞。”这位同学将生活与习作密 切相连,将“怎样写”“写什么”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创意,运用掌握的句式写出了鱼的特点,实现了由“仿写”到“独创”的跨越。
4.由“仿”到“放”,厚积薄发
《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作文教学应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句段到篇章要经历从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因此,高年级的习作紧靠“仿”是不够的,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读”与“写”的有效组合,做到厚积薄发。
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主题是“父母的爱”,本组编选的四篇文章,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中《慈母情深》一课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用极细腻的文笔描绘出一位为儿女的幸福而辛苦劳作却不求回报的伟大的母亲形象。本单元习作的时间可以拉长,做到“先放后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梁晓声的小说《母亲》《父亲》,并写好观察日记,将父母的事情、言行等做好记录,不拘形式,不限篇幅;然后结合日记进行习作方法指导,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学生将日记进行修改、删减,整理,最后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大量阅读为学生习作注入活力。
叶圣陶老先生还提出:“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角色。”仿写正是教材的样品作用,提高习作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