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维颖

2015-04-29

艺术沙龙 2015年1期
关键词:时代性水墨创作

1980年出生,台湾南投人。2002年毕业于台中师范学院美劳教育学系,2007年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创作研究所,2008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创作理论博士班。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许维颖:就我个人在台湾的观察,对于“70后”“80后”的水墨艺术创作者而言,“创新”是一种被鼓励的创作价值。受到社会氛围以及媒体信息日益开放的影响,“创新”反映在学校养成教育、个人创作的实际操作层面,都越来越显著。相对而言,中国画的“传承”对于台湾“70后”“80后”的水墨艺术创作者而言,反而不是易事。有时并非出于对中国书画传统底蕴的不了解,更多的是不知道自己在了解之后还可以做出什么超越,造成了一种与传统渐行渐远的创新。在当代艺术当中,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关系,是水墨艺术创作中相当独特且明显的现象。我认为这两个词汇,应该是无关对错或褒贬的中性词汇,是艺术创作者的必然选择。艺术是文化的重要一环,所有的深度都是靠着时间一步一脚印地累积,无法偷懒速成。水墨创作背后有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作为资源,虽然“传承”非易事,但若在当代的水墨创作中“创新”之外,懂得运用,也会用“传承”,这创作自然是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创作中若“传承”少了些,也无不可,等于是多多少少去掉了文化底蕴的厚度当地基,靠自个儿的力量重新搭砖砌墙,时间上靠自个儿重新累积,在深度挖掘内涵的功课上,相对而言是辛苦的。处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也是当代水墨艺术创作者在处理作品“时代性”上的重要元素。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许维颖:因为我目前在台湾师范大学攻读水墨专业博士班的关系,同时具备了研究者和创作者的身份。这两种身份有时相得益彰,有时却也可能相互干扰。研究者的身份有助于跳脱自身,从外部向内观察自己的创作,让创作思考上更多了一份客观与理性。然而另一方面,创作者原始的冲动、创作的实验性与张力,在缜密思考过后,不免会受影响。

自己在攻读硕士班时的任务是在找寻自我,这期间创作“表里”系列作品,着眼在自身作为人关系的“表”与“里”。博士班的前几年,则开始了“Nest Lady”系列作品,目的在追寻“何处能安顿自我”这种地理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创作者,硕士班时看不清自己,于是借着“创作”这面“镜子”来观照自己。而博士班的任务就是借由创作,找寻自己在宇宙坐标中的位置。

博士班的前期,研究的是自己与外部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这个阶段隐约感觉到,作为一个具有自然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创作者,我和过往创作者所实际经历的、感受到的自然截然不同,甚至具有一种说不出所以然的陌生感。到了现在博士班的后半期,慢慢感觉到自然对自己而言是什么,绝非存于精神层面或生物自然科学的范畴。在《原本》的系列中是利用工笔的直接手法与版印的间接手法,来暗示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与陌生化。最近有种强烈的感觉,我所身处的自然原来是一种碎裂、片断,却如洪流、大树、漫草般袭来的讯息。未来近程的创作,便会在这个基础上,更具体地指出我眼中的自然是什么。

猜你喜欢

时代性水墨创作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水墨
诗词的时代性
《一墙之隔》创作谈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泼尽水墨是生平
创作随笔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