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颛孙恩扬

2015-04-29

艺术沙龙 2015年1期
关键词:沙龙中国画创作

1974年出生,安徽萧县人。1995年考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先后获美术学专业文学学士、硕士学位。2007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范曾先生研究中国诗学、画论及中国画创作。2010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泼墨画研究》获201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现工作于北京建筑大学美术教研室。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颛孙恩扬:或许只有中国才有这么独特的“70后”“80后”等这类以画家年龄来作美术批评的现象,年龄本身怎么能成美术批评的关键词呢?这是一个独特的时代特征,中国自19世纪末以来,独特的国情造成了这种独特的分法,外在的政治变动和文化政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国家时态也变成了人生与艺术时态。

我从年龄讲属于“70后”,恰恰生在“文革”结束之际,改革开放政策与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对我们这一代影响更大。从“70后”的文化结构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西方文化与政治意识交织在一起,因而思想上的矛盾也更多。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强调爱国与道德,中学与大学看了很多书,倾向喜欢西方文艺和反思文学,而我们这一代的中学与大学教育也一直强调“创新”这个关键词,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小学一直是传统艺术学习,自小练书法读古诗等。中学读了诸如巴尔扎克、莫泊桑、卡夫卡等外国作品,也读了当时诸如伤痕文学等带有反思性的如路遥、张贤亮等人的一些文学作品。大学时代似乎更强调所谓艺术创新性,那个时候仿佛艺术界都在讨论中国画和传统艺术的没落问题,都在探索与实验,比较喜欢实验艺术与后现代文艺理论丛书,也尝试画了很多探索性的作品。而大学毕业入选全国美展的水墨写意人物画《曲尽弦难收》则是为了应付毕业画的创作,当时一直埋头创作综合材料画和意象线描。

从艺术鲜明性来讲,“70后”并不像“50后”“60后”的伤痕文艺鲜明,他们那一代释放的压力最大,如罗中立、何多苓等。其实,这种分法也多是参考如战后“垮掉一代”的文艺现象,都是一种时代裂变下人的激烈反应,甚至毫无理性禁区,如金斯堡《嚎叫》。但现在所谓“70后”“80后”艺术,则没有上述这么激烈的压力释放与张力诉求,因而,可能也仅仅是一个艺术年龄划分。

应该说,“7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是多样化的统一,对艺术、人生有信仰,对中国画艺术发展抱有更深的同情和理想,他们不满足于艺术现状,不再激烈地讨论所谓传统与创新之争,而是根据内在所好选择艺术道路。尤其“70后”画家渐渐步入中年,许多当年激进画家的兴趣开始转向传统美术与生活理想。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颛孙恩扬:传承、创新、时代性这些词语都是特定时代思想下的产物,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我更关注艺术语言与个人情感以及文化理想的内在关联性。所谓的新旧之争都是外在的,只有个人情感选择才能走向艺术语言的情境世界,新旧形式本身并无意义。我大学读书时纠结于这些争论,看了很多书,也作了很多的艺术形式的探索,至今还保留上千张当时的草稿和作品。后来在硕士研究生时读到北宋范宽所说的一句话,才有醒悟,大意说:吾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吾与其师于物,莫若师诸心。

中国画,尤其是水墨写意画艺术,从本源讲就是关于“心”的艺术,我更把水墨画看作是物质与争论之外的“诗意栖居”。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颛孙恩扬:说句实在话,我更在意市场认可。对于青年国画家来讲,市场认可相对公平,也更解决艺术家实际问题,到了这个年龄,需要更多的经济能力解决家庭与事业的计划。

不能否认,学术认可是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学术认可的前提是需要有严肃、认真、独立、自由的学术氛围,但对于现阶段中国画的学术圈子,只能说众说纷纭,评论价值体系多样。但艺术家更需要学术独立与创作自由,艺术家应该建立适合自己的独立学术体系,历史上的国画大师也是这种做法,如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等先生。所以,我在关注市场认可的同时,一直在试图建立自己独立自由的美术史理解与艺术价值观。

《艺术沙龙》:媒体宣传对您有意义吗?您觉得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哪种媒体更适合展示您的作品?

颛孙恩扬:现在觉得媒体宣传很快捷,媒体宣传对画家非常有作用。有时候与别人聊天,碰到认识自己的陌生人都是因为预先在网络媒体上见到过我。我不太善于在电视镜头前表现,相对来讲,网络、杂志更轻松自由些,我也在努力克服自己面对镜头紧张的毛病。

《艺术沙龙》:您订阅期刊吗?近期关注的报刊有哪些?

颛孙恩扬:我以前订阅过许多期刊,如《世界美术》《读书》《今日先锋》等,也让朋友从海外捎过国外和台湾的一些美术期刊。现在已经很久不订期刊了,也不大翻阅,有的赠阅期刊是因为曾约过我的稿件。现在许多资讯从互联网就可以了解到,再者,如今的许多期刊已没有深度,所以不再订阅,实在有需要就去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翻一翻。近期主要关注《文物》《考古》等学术期刊,主要是想从历史与考古新发现中论证我正在写的美术史论文。

《艺术沙龙》:您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颛孙恩扬:网上检索资料与交流便捷。比如当时做博士论文《泼墨画研究》需要检索很多唐宋文史资料,如果一篇一篇地翻书本很麻烦,一般我采取先检索需要的内容,然后再去图书馆找到原本对照,这样准确又快捷。

《艺术沙龙》:您经常在网上购物吗?有作品在网络上成交吗?

颛孙恩扬:网购主要买书,如常在旧书网上寻找一些旧资料。也偶尔有作品在网络上成交。

《艺术沙龙》:相比随时可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手书信件在当下已具有了别样意义。如今,您还会提笔写信吗?

颛孙恩扬:是啊,古代那种“鱼传尺素”的情形已经没有了。历史上许多经典书法都是书信尺牍。在当代语境中,书信尺牍变成一种创作形式,抽离了情感交流与实用功能。如今交流连硬笔都罕用,更遑论毛笔书信。我更乐意采取抄写经典著作的形式,如抄写佛教经文。以前读博期间曾以小楷每天抄写《文心雕龙》,并作读书札记,在抄写与札记中完成对经典的理解和书写的情感体验,我觉得这种形式比单纯的书信创作好,这仿佛是在与经典通邮。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您邂逅了哪些好书?

颛孙恩扬:除了展览之余,最近几年一直在写书,关于古代美术史和一些技法研究方面的书。去年又出版了两本,其中与妙虚法师合著《禅画研究》,今年1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写意梅兰竹菊技法》。在编书的过程中,查阅到很多很好的书,如推荐的话,我觉得于非闇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我是怎样画工笔花鸟画的》和《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两本书是真知灼见,对画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值得珍藏。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颛孙恩扬:未来的创作计划依然是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两个方面。学术研究集中于对博士论文《泼墨画研究》的出版修改工作;艺术实践主要是根据传统禅画、泼墨泼彩画、青绿画法来进行。

几年来一直对中国画文房材料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采购收藏,在此物质基础上,根据我的美术史研究心得进行写生和创作实践。如计划重新构图《禅画十牛图》和《潇湘八景》,去年末已经创作了一部分草图,今年2月到3月于北京雯华堂我的迎春跨年精品展览中还展出了其中几幅草稿构图,得到许多朋友的赞赏。这类作品主要是用泼墨减笔法来创作。计划今年到皖南、江浙等南方一带实地写生来进一步充实草稿,也试图在这类作品中增加更多的现实感受。

另一个创作就是从自然写生中来实践传统青绿和水墨晕染画法,一种工细而充满诗经意味的小品画和古意画。

猜你喜欢

沙龙中国画创作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中国画
MS·CHIC美发沙龙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分享、交流、探讨“CIT2019沙龙”成功举办
Blue Mist美发沙龙
《一墙之隔》创作谈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