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州洪元谷大云寺考

2015-04-29张宝玺

敦煌研究 2015年1期

张宝玺

内容摘要:《宋史》记载的洪元谷大云寺,笔者认定它就是今天天梯山石窟大佛窟,宋庭曾多次资助六谷部修葺洪元谷大云寺,大云寺起建于唐代,天梯山石窟大佛窟在唐、宋相当一段时间称洪元谷大云寺。

关键词:六谷部:阳晖谷:洪元谷大云寺:天梯山石窟:倚坐弥勒佛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1-0035-04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Dayun Temple in the Hongyuan Valley recorded in the Book of Songs to be todays Large-Buddha Cave of the Tiantishan Grottoes. The Song dynasty court patronized the Six-Valley Clan to renovate this temple, which was first built in the Tang dynasty, many times. The Large-Buddha Cave at the Tiantishan Grottoes should long have been called “Dayun Temple of Hongyuan Valley”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Keywords: Six-Valley Clan; Yanghui Valley; Dayun Temple in the Hongyuan Valley; Tiantishan Grottoes; Maitreya Buddha sitting with legs down

宋代西凉府(凉州)洪元谷大云寺,余认为它就是今天的武威天梯山石窟。宋廷曾多次资助六谷部修葺洪元谷大云寺。相关史籍所载有如下几条:

第1次:景德元年(1004)正月

《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西凉府》:“景德元年正月,遣使厮陁完、押衙郑延美以六谷蕃马三千匹来贡,且献捷。厮陁完即潘罗支之甥也。潘罗支又言洪元寺坏,乞给工匠及赐金碧绢彩修缮之。诏以尚方工匠难以远去,余从其请……”[1]

第2次:景德元年(1004)六月

《宋史》卷492“列传第二百五十一”:“(景德元年)六月,又遣其(潘罗支)兄邦逋支入奏……(邦逋支)又言修洪元大云寺,诏赐金箔物彩”。[2]

第3次:景德二年(1005)三月

《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西凉府》:“(景德二年三月)时厮铎督又贡马,求易金彩修洪元佛寺,诏如所求赐之,还其马直。”[1]7671

文中提到的洪元寺、洪元大云寺、洪元佛寺应是洪元谷大云寺之略称。

北宋时期则将西凉府(凉州)的吐蕃诸族称为“六谷蕃部”、“六谷蕃众”、“六谷部族”等。于是便将凉州城附近一带的山野总称为“六谷”。六谷部是吐蕃王朝解体后西北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吐蕃地方政权。六谷部是一个以吐蕃族为主体、各民族参与的地方政权。六谷部建立后,凉州成为河西走廊乃至甘青地区吐蕃势力的中心。

关于六谷部的形成及存在时间,先哲们研究指出:“从后唐天成年间,孙超权知西凉府留后,六谷部联盟开始形成,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厮铎督逃离西凉府投奔河湟确厮啰政权,六谷吐蕃联盟存在了85年(930—1015)。即便从后汉隐帝时(948—950),吐蕃首领折逋嘉施受命为凉州刺史兼节度使算起,吐蕃人经理凉州也长达65年(950—1015)”[3]。11世纪初西夏兴起后向河西扩张,六谷部为了自身生存积极向宋朝靠拢,希望得到支持,共同抵抗这个新起的敌对势力。六谷部族众会商,推举者龙十三部的首领潘罗支为都大首领。真宗咸平四年(1001)取得宋廷的正式任命。六谷部步入了与宋廷关系最好时期,潘罗支不断向宋廷遣使朝贡,景德元年(1004)一次就贡马三千匹,并多次言及洪元寺坏,乞给工匠及赐金碧绢彩修缮之。宋廷诏如所求赐之,还其马直。

关于六谷范围和六谷部的统辖地域,学界认识不一。有学者认为,六谷部统辖地域为凉州南、北两面的六条河流域,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和东大河流域[4]。与此相同的另一种说法,“此处所说之‘六谷明显系指宋初被赞誉为‘周回平川二千里的西凉府境内的农牧地,大概是位于天梯山下距凉州城远近不等的六处适宜于农牧的绝好的谷地(估计大多为前述之扇状地)”。“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谷,并非单指山谷,而也包括便于农牧的河川流域和该流域内的农牧地。总之,所谓‘六谷,乃是指‘凉州复合扇状地带最适于进行农牧业生产的优良地区。”[5]“凉州六谷部虽然以‘六谷冠名,但它的统辖范围并不一定局限于区区六谷。事实上,上述六条河谷的流经地,只是六谷部的中心区域而已,并非六谷部控制的全部地域。另有观点认为,六谷部统辖地域为:阳妃谷、洪源谷、浩门谷、庄浪谷和东大河谷(包括西大河)。”[6]

六谷中的具体谷名及位置,留下来的记载很少,唯阳晖谷的位置可以考证清楚,得到确认。武威当地出土的弘化公主墓及慕容煞鬼墓的墓志载:弘化公主“葬神鸟县阳晖谷”;慕容煞鬼“葬于凉州神鸟县天梯山野城里阳晖谷之原”。葬地在今武威市南青咀湾阳晖谷山冈之间慕容氏家族墓地内,其弘化公主、慕容忠、慕容煞鬼、慕容明、慕容神威、慕容曦光都归葬在这个茔地。墓地背靠群山,面临金塔河,左右有土山群冢环抱,夹峙于青咀湾和喇嘛湾之间,形成天然屏障,荆棘丛生,松柏成林,远远望去“黛柏含雾,苍松起云”[7]。它的重要之处是当地出土文物证实这里就是阳晖谷。又:《五代会要》卷30“吐蕃同广顺三年九月”条记载了“阳妃谷大首领沈念船”由后周授官的事实,所谓阳妃谷大首领即居住在阳妃谷的吐蕃大首领,可能是六谷中有一处叫作阳妃谷吧。弘化公主及慕容煞鬼下葬的阳晖谷和《五代会要》所记阳妃谷字音相近,应该说是一个地方,它就是今天的金塔河流域。这里的地形地貌属金塔河谷前沿扇状地带,也是山地与武威绿洲的交错地带。从地图上看,金塔河是由南山流下来的多个支流——白水河、大水河、细水河、冰沟河、南岔河汇集而成的。现在这里建有水利控制工程南营水库。历史上这里就是适宜于农牧的绝好谷地,而广大的山地则是良好的牧场。

另一个谷名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洪元谷大云寺之洪元谷,洪元谷有可能就是《资治通鉴》所载的洪源谷。《资治通鉴》卷206载:武后圣历二年(699)四月,吐蕃将“赞婆帅所部千余人来降”,又载:同年十月“论赞婆至都,太后宠待赏赐甚厚,以为右卫大将军,使将其众守洪源谷。”[8]其时洪源谷是吐蕃驻地,唐迁吐蕃将守洪源谷。《资治通鉴》所记洪源谷与前述《宋史》所称的洪元谷看来是同一个地方,洪元谷(洪源谷)就是今天的黄羊河谷。洪元谷大云寺就是今天的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曾一度被称为洪元谷大云寺。

黄羊河发源于祁连山,由积雪消融而成。上游叫哈溪河,流经哈溪、张义堡盆地,蜿蜒至天梯山石窟前,出峡口进入武威绿洲。今天的天梯山石窟前筑有黄羊河水库水利控制工程。黄羊河河源长远,有宜于农耕的盆地,也有广大的山地牧场。

天梯山石窟久称大佛寺,它的原名叫什么,久已被人们忘却了。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凉州广善寺碑铭》称,明代敕称广善寺。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等记载中概述为凉州崖窟[9-10]。石窟因在天梯山脚下,近称天梯山石窟。关于天梯山石窟的说法,一般认为它创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可是北凉初创的洞窟已难以确认。可以肯定它有三座北魏中心柱窟和几座佛殿窟。继之,唐代经过大规模的营造,所存唐代洞窟不多,主要有两个佛殿窟(第2、3窟)和大佛窟(第13窟)。佛殿窟造像精美,而大佛窟建成之后,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构成了天梯山石窟的主体(图1—2)。

大佛窟今编号第13窟,系穹隆顶大龛造大佛一铺七尊,龛高27米,龛内正壁为倚坐弥勒佛,高23米,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抚膝。左右壁站立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均高16米左右,均为石胎泥塑。泥塑层容易毁脱,历经多次重修,而石胎之整体仍不失唐代造像气势。唐代盛造弥勒佛像,是有其政治背景的。武则天为了给自己当女皇造声势,于是有一些僧俗就造《大云经疏》影射武则天是弥勒下生,暗示武氏将治世,得到武氏的赏识。诏令各地广建大云寺,造弥勒佛。天梯山石窟大佛窟应是唐代广建大云寺、广造弥勒佛的产物。如果肯定该窟为大云寺,那么其造像时代在初唐,主尊为弥勒佛,在唐代大佛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现在仅存石胎,仍现盛世风韵和宏伟气势,具有无可代替的价值。结合宋廷资助六谷部修葺洪元大云寺的记载,凉州城内虽有名震遐迩的大云寺,即前凉张天锡舍宅无寺的宏藏寺,唐代改称大云寺,西夏改称护国寺,可是,其不在六谷部的辖区内。综观六谷部辖区内凉州佛寺,能够称为大云寺者非此莫属。《宋史》所称的洪元谷大云寺,有着特定地点,寺在洪元谷内。因此,可以肯定在唐宋时期相当一段时间内天梯山石窟被称作洪元谷大云寺。这是凉州境内另一座以石窟为依托营建的大云寺。

从造像角度看,唐代陇右、河西石窟多有大佛造像,而一铺七尊仅有天梯山石窟一例,较单尊大佛要筹高一等。其他大佛像均是单尊,要者如:敦煌莫高窟第96窟武周延载二年(695)弥勒佛倚坐像(北大像),高35.5米;敦煌莫高窟第130窟唐开元九年(721)弥勒佛倚坐像(南大像),高26米;瓜州榆林窟第6窟唐代弥勒佛倚坐像,高24.7米;永靖炳灵寺石窟第171龛唐开元十九年(731)弥勒佛倚坐像,高28米;甘谷大像山大佛倚坐像,高23.3米。其中敦煌莫高窟有武周延载二年(695)弥勒佛倚坐像(北大像)的第96窟,就是敦煌遗书中提到的大云寺。由此推测天梯山石窟大佛窟的建造年代与敦煌莫高窟第96窟的建造年代相近。虽然起建年代较早的天梯山石窟大佛高23米,比敦煌莫高窟第96窟弥勒佛倚坐像(北大像)35.5米的高度约逊一等,但是它们有着相同历史背景。出于各种原因和不同历史背景,初唐以后到盛唐营造大佛像依然不衰,上述所列几尊大佛多属于这一时期。

武后圣历二年(699)吐蕃将“论赞婆至都,太后(武则天)宠待赏赐甚厚,以为右卫大将军,使将其众守洪源谷。”是否以此为契机起建了洪源谷大云寺大佛窟,由于资料不足,这里不便妄论。从初唐起天梯山石窟又步入新的建窟热潮,确是事实。

洪元(源)谷大云寺起建于初唐,吐蕃“论赞婆至都,太后(武则天)宠待赏赐甚厚,以为右卫大将军,使将其众守洪源谷。”或为起建大云寺的契机。宋代凉州六谷部多次请宋庭资助修葺洪元谷大云寺见于史册。其后,大云寺的冠名被人们遗忘,长期以来泛称大佛寺,今称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曾称洪元(源)谷大云寺这段隐去的历史应该还原。

参考文献:

[1]徐松.宋会要辑稿: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7:7670.

[2]脱脱,等.宋史:第4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4156-14157.

[3]刘建丽.宋代西北民族文献与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87.

[4]陈守忠.公元八世纪后期至十一世纪前期河西历史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4):47-60,46.

[5]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M].陈俊谋,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329.

[6]赵永红.凉州六谷蕃部的兴衰[M]//河西走廊藏文化史要.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88.

[7]党寿山.弘化公主墓的始末[M]//武威文物考述.武威:武威市光明印刷物资有限公司,2001:189.

[8]司马光.资治通鉴[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6539,6542.

[9]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2[G]//大正藏:第5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417-418.

[10]释道世.法苑珠林:卷13[G]//大正藏:第5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