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权威性和贴近性 增强引导力和传播力
2015-04-29吉莉
吉莉
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风生水起,多元舆论场观点交织,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发挥党报评论的“亮剑”作用,无疑成为关系党报舆论引导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一个紧迫课题。因应时代背景和受众的转变,加强党报评论的创新,以权威性和贴近性增强引导力和传播力,打造新闻评论精品,是建设主流阵地、壮大主流舆论的必然选择。
一、精心设置话题,创新内容制造,提高引导水平
有思想的传播才是有持久影响力的传播。处于思想大活跃、理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党报要发挥其引导力和影响力,不仅要成为读者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读者的“思想源”。
1.先声夺人,观点引路
新闻可以复制,观点、思想却不能复制。全媒体时代,媒介相互间的竞争已由争夺“信息发布权”转为争夺“信息解释权”。对于“耳聪目明”的受众来说,不仅需要了解新的事件、新的问题,从而得知新闻,更需要了解新的观点、新的视角,进而解读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党报评论就要精心设置话题,以权威应对海量,抢占第一解释权,推陈出新,见解独到,言人所未言,言人所欲言。
话题的设置,要突出自身的政治优势,先声夺人。针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和重点活动,在第一时间主动设置议题,率先发出党报的权威声音,发挥“定心丸”“指南针”的作用。在办报实践中,《内蒙古日报》力争“观点首发”,注重用新观点、新见解,阐释新思想、新理念。比如,在自治区党委提出“8337”发展思路之后,紧扣思路的关键点和利益的共振点,迅速组织撰写学习贯彻发展思路系列评论员文章;在学习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撰写《先行一步 带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刹“四风”就怕“一阵风”》《用形式主义解决不了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是精神鸦片》等评论员文章。这些评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起到了解疑释惑、廓清认识、正本清源的舆论引导作用。
同时,要突出新闻性,新而有益。对党报评论而言,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及时发现事件的新闻价值,紧跟社会生活的大事大势来论长短,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来论是非,有感而发、有据而发、有理而发,就会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认同。
《内蒙古日报》评论版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每期的“交锋”针对当前一个重大事件,选取角度不同乃至观点对立的评论,让读者在观点的激烈交锋中进行思考;“街谈”聚焦普通民众的柴米油盐等生活小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辣语”选题精巧、短小精悍、一针见血,或幽默讽刺,或嬉笑怒骂;“洞见”则针对某一事件,洞悉出新闻的本质,针砭制度和执行方面的缺失与不足,推动制度完善和执行到位。评论的互动化和新闻化,话语权向群众的转移,避免了报纸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的弊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了主流传媒的影响力。
2.具有问题意识,深而有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当前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大量不确定、不可知的矛盾和问题时刻潜伏着,有的还显得比较突出和尖锐,这是一个需要经常面对的事实。党报评论对这些问题不能消极回避,应需要找出这些不和谐因素,发现问题的症结和“病因”,解剖矛盾、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进而积极推进问题的解决。与真相本质同频共振,就能与读者达成共识,树立党报的权威性,提高公信力。
撰写评论的时候,首先要思考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要关注“上头”:当前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是什么?政策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和阻力?另一方面要思考 “下头”:基层群众正在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他们的呼声和要求是什么?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深入调查,潜心研究,缜密思考,深挖主题,才能写出一批富有社会影响力的创新之作。对于读者来说,谁提供更好、更有深度的思想参考,谁就能达到最佳的影响力。
这几年,《内蒙古日报》的评论力求克服一般表面性、浅层次的弊端,把笔触伸向隐蔽在现象背后的内在本质,靠理性思维的穿透力去开掘深层次信息,层层剥笋、拨云见雾。比如,针对自治区举办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座、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等重大事件,《内蒙古日报》及时配发了《主动学习增才干 提高本领促发展》《无会周意味着什么?》《把改造棚户区的事情办好》等评论。这些评论不是给读者解释一下就了事,做个简单的传声筒,而是既直接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让群众读了不但明白“是什么”,而且知道了“为什么”“怎么做”。
二、更新话语体系,转换表达方式,实现有效传播
新闻评论做到以理服人、以理取胜,光靠内容正确、思想深刻是不够的,还要灵活多样、引人入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话语体系,更新语态、语汇、语气,讲读者想听的话、听得懂的话、听得进的话,使评论可读、必读、易读、悦读。
1.形象化论述,增强“穿透力”
创新表达方式,一要转换语态。同一话题的评论,有的写的枯燥无味,有的写的生动活泼,原因就在于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空洞说教、八股文风,自然令人反感、让人厌倦;而言之有情、言之有文,就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何才能把评论写的“凌云健笔意纵横”?关键是要有故事、有锐气、有朝气,清新活泼、言之有物。我们可以引用历史事实、故事喻解现实之事,把评论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增强说服力;运用一些富有哲理性、形象性的名诗、名句,来阐释当前的矛盾和问题,使读者入耳入脑;引用广大群众的谚语、俗语,通俗生动地把道理说到群众的心坎上。我们写的文章里,应有波涛、有悬崖、有奔腾、有激情、避免材料语言,力戒空话、套话、口号化,文章尽量向短、实、新上靠拢。此外,还可适当借鉴文学表现手段,让评论更有韵味、更好看。
二要转换方式。撰写评论时可以多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点评式、对话式、随笔式、杂文式等。
三要有一个“抢眼”的标题。汤姆森在《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标题。”对于评论来说,更是如此。不仅文章要生动,题目也要生动、具体,有感情、有热度,甚至也可以有幽默。
2.立体化传播,形成“组合拳”
对于各项政策和时事要闻的阐发,党报倘若仅凭“社论体”就会显得话语方式过于单一,传播效果过于平淡。多媒体的舆论环境,尤其需要党报以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为读者提供一个及时、多元、深厚、独特的思想平台。因此,既要坚持做好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规定动作”,运用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常规武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又要通过在不同版面设置各具明确功能定位和不同话语特征的多个言论栏目,形成有效引导舆论的合力。
遵循这一思路,《内蒙古日报》分别在要闻版、分类新闻版和各专刊中推出《今日谈》《大众论坛》《快评》《微言空间》《访谈》等言论栏目,同时每周推出一个评论版,议事论理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加贴近读者,贴近热点,贴近民生。
《今日谈》刊发的言论每篇只有300字左右,直指社会热点,言简意赅,以小见大,读之有味。《大众论坛》《快评》《微言空间》等栏目,观点泼辣、新锐,最大程度地拓展党报评论的创新空间,使党报话语更为鲜活生动。评论版突出一个“时”字,对时鲜新闻快速提炼和及时思考,对社会热点现象和问题深刻剖析。
多层次、立体化的言论格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有效助推了党报的主流价值观念直抵读者内心,进一步彰显党报的话语影响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