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人雷锋”刻在共产党人的价值天空
2015-04-29谢可明
谢可明
雷锋在中国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字,然而,当提出雷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问题时,得到的答案恐怕会是多种多样。鲁迅先生曾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雷锋恐怕也不为过。有人说雷锋是共产主义战士,有人说雷锋是道德楷模,有人说雷锋是又红又专新人-- -。每个人会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对雷锋有不同的解读。不过,我们注意到,有一条是人们一致认同的:雷锋是一个好人,雷锋是好人的符号。
真理是生长在泥土里的,有着毫不修饰而又暗藏深意的风格,真实得令凡人激动地颤抖,“好人雷锋”令我彻悟了许多。
首先“好人雷锋”是对雷锋成长道路、雷锋精神世界构成的大众解读,统一了雷锋的平凡与崇高
好人是一个既含糊又确定的赞誉称谓。好人,古代称之为“贤人”,指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能够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和规范者。《易·系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有的还把好人喻为“美人”,以此比喻品行端正、善良的人,如《诗·魏风·葛屦》:“要之襋之,好人服之”。人之孰好孰坏,如何区分? 明吕坤( 新吾) 有首著名的《好人歌》写道:好人先忠信,好人重孝弟。好人知廉耻,好人守礼义。好人动鬼神,好人感天地。不枉做场人,替天出口气。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圣人、仁人、中人、君子、小人的划分方法;南宋教育家、哲学家朱熹认为“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毛泽东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为好人;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叫好人”;王选院士认为“好人的标准还可以降低一点,考虑别人和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20 世纪 60 年代开展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好人的衡量标准转向“做好事”,即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积极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老百姓大多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好人就是遵守社会规则、尽到个人义务、坚持道德标准的普通人,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关心送给他人。总结以上认识,可以概括所谓好人,首先应是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人,能做出一些对社会有用的好事。其次好人应具备一颗“好心”,即“善心”,只有如此才使得心的主宰者时刻准备着见义勇为、执着正义、公理诚善、济人危难。再次好人行为不是一时一事而是持久性动作。最后,好人的作为对象不应是少数人或者极个别群体,而应该以大众为基准。
人们把雷锋与好人联系在一起,因为雷锋的品行与好人内涵有融合点。所谓融合点,指的是被融合的双方具有共同点、相通点,才能实现二者的融合。例如雷锋精神包含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等,这些与好人蕴含的坚守美德、乐善好施、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相融契合的,所以,人们把雷锋当做好人的代表是有根据的。
不过,用“好人”来定义雷锋难免挂一漏万。雷锋是一个好人,但不止于好人,就其个体来看,雷锋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是超越“好人”之上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就其是抽象的符号来看,雷锋精神不是一个人的精神,而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汇集几代优秀青年高贵品质,代表未來先进文化的巨大社会力量。所以,好人具备的品格,在雷锋精神世界里,仅仅是一部分,而且是基础性的一部分。当然,雷锋的伟大不是悬浮于空的,他首先是一个好人。雷锋的成长道路说明了这一点。雷锋做了许多好事,起初他是抱着一种感恩的动机来行事的,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好人好事”。后来,雷锋通过党的教育和科学理论的学习,意识到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使命,这时候他的行为就从自发上升到自觉。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然而,不是穿越,如果没有“好人好事”量的积累,不会有自觉行为质的飞跃。这应该是认识好人雷锋问题上的辩证法。
其次“好人雷锋”体现学雷锋生活化与终极崇高化的统一
雷锋精神的产生是时代的、历史的。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思想背景和现实基础。当今时代与雷锋生活的时代存在着巨大的时空间距,雷锋精神得以成长的土壤发生了巨大改变,新时代要求对雷锋精神进行新升华。伴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也出现多样化趋向。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践行不仅与过去时代的人存在间距化而有所不同,而且就同一时代的人与人之间、同一个人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也存在巨大差别。因此,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就要求我们注重雷锋精神的现实生成性,在尊重雷锋精神前概念的合理因素的前提下,注重雷锋精神与现时代的视域融合,对雷锋精神的内涵、实质、特点以及践行方式做符合时代要求、社会现实以及人性特点的探索。
适应这些变化,学雷锋从做好人导入,回归生活,符合大众对道德偶像的期许。学雷锋做好人,回归生活,并不是舍弃甚至否定雷锋精神的政治内涵,而是在雷锋精神对人们的高标准要求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一定张力,使人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之中深切体会到雷锋精神的存在并努力践行。好人雷锋是雷锋精神人民性的反映。雷锋本来就是一名普通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成千上万个雷锋式人物的缩影,只因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各方面的进步,从而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认可。因此,好人雷锋这不仅是雷锋精神的本质所决定,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体现了雷锋精神的人性回归。好人雷锋把对雷锋精神的理性认知和感性参与进行有机结合,使人们在知性的指导下根据生活实际采取符合自身条件的措施践行雷锋精神。
提出好人雷锋命题并不是弘扬雷锋精神的终点,而是行之有效的中介,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雷锋精神的科学认知与践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高度自觉的状态,这一高度自觉的状态----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正是国家主人翁地位的生动写照,是人们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佳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最后“好人雷锋”是学雷锋活动层次性、针对性、渐进性的科学回归。
一项社会活动能否获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活动的主张与参与者认知的重合度是否足够大。重合度越大,表明参与者对社会活动目标的认同高,参与的密度和活跃度也就高,社会活动成功率越高。既然“好人雷锋”依然成为大众最大的公约数,符合大众的普遍认知,我们就应该因势利导把好人---雷锋作为学雷锋活动较高重合度的切入点,学雷锋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就有了“共同语言”,奠定了学雷锋活动至关重要的共同心理基础。诚如一位伟人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弄清好人與雷锋的逻辑关系,使用好人雷锋新词汇,也是转变理论体系话语的一个尝试,有益于推动大众对雷锋精神的认同内化。学雷锋活动的终极目标与顶层设计唯有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增强说服力、公信力和可行性,谋求大众的心理支持,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追求感,进而推进其为大众所认同内化。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世人领略了中国文化的风情万种,引发了全社会的追捧和赞誉。《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成功传播,它更引起我们的思考,主流媒体如何弘扬先进文化,如何坚持品质、品格、品味,如何以更生动、更亲近的方式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走入大众的心田。“好人雷锋”带着理性的思考,感性的热望,刻进时代的印刷机,这台印刷机会转印出来浩瀚的好人资讯,转印出数不清的好人,数不清的好人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