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2015-04-29胡文强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盲生盲童盲人

胡文强

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震撼人心。海伦在19个月大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是她的导师安妮·莎利雯把她从黑暗寂寞的世界中拯救出来。在西安市盲哑学校有一位像安妮·莎利雯的老师,如一盏明灯,引导盲童在黑暗中前行。他就是西安盲哑学校教师周建利。周老师 1982年西安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西安市盲哑学校工作三十年来,怀着对特教工作的一腔热情,以一颗爱心,指引着盲童一路前行。

用爱寻找光明

周建利从进入盲哑学校起就担任盲生班主任。和普通学校不同,盲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内容繁杂,任务艰巨。一个在正常的孩子那里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动作,在盲生这里就变得非同一般,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班主任工作意味着既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当好孩子们生活保姆。所以,指导初入学的盲生适应学校生活,教会低年级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安慰那些想家的孩子,为尿裤的盲生及时换洗,带学生上下台阶,教学生如何过门,提醒盲生教室的门不能处于半开状态,以免碰撞等等,这些都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在西安盲哑学校就读的孩子大部分来自周边市县,甚至外省。所以班主任老师的关怀对他们就显得格外重要。陕南的汪荣同学,进校时只有八岁,因为失明,倍受家长的关怀和溺爱,家长临走时,两人眼里都含着泪水,难舍难分。周老师在生活上给予她细心的照料,指导她换洗衣服,为她购买生活上的必需品,在学习上耐心帮助她。

在他所教的学生中,有位来自儿童福利院的张立明同学,失明加上没有父母的疼爱,令人同情。周老师耐心指导她认识教室的方位,学习上厕所,自己安全的走到学校餐厅就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给她讲故事,做游戏,为尿裤的她及时换洗衣裤。每到周末家长们到校接孩子时,张立明都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显得那么孤独。有一次,竟然没有人来接她,看着孩子一人独自在教室里落泪,周老师就把张立明接回了自己的家,与自己的家人一起 度过了一个愉快、难忘的周末。在周老师的教育下,张立明变得爱学习、爱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强,西安电视台还专门为她拍摄了专题片。后来她考入陕西省自强按摩中专学校。直到现在,她还念念不忘在周老师家过的那个周末,每每来信提及。

除此以外,他还努力开拓盲童的视野,通过各种方式与外界接触,激励学生走出自我,回归社会。他的班级和市二十六中学、西师附小等学校的班级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组织盲生参加和平电影院地区青少年影评“希望奖”活动,先后有多名学生的影评获奖;为了丰富盲生课余生活,他和西安图书馆多方联系,在学校开设了西安图书馆盲哑学校分馆,改变了盲生读书难的状况。

像普通人那样行走

周老师在学校主要教授定向行走。定向行走是盲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盲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盲童的定向行走教育日趋得到重视。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开展了这门课程。西安市盲哑学校是陕西较早开展定向行走课程的学校之一。1991年作为首批接受培训的学员,周老师参加了美国卡特中心在长春举办的定向行走培训班,进行了整整一学期的培训,从而成为西安盲哑学校的首位定向行走课教师。

能够像普通人那样行走,对每个盲童的一生意义极大,这是他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权力,也是他们获得自尊和自信的基本保障。在平日的教学中,周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状况都做到了然于心,并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单独训练。从操场到教室,从教室到餐厅,当孩子们能够运用定向行走的法则自由行走在校园里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和自信——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此。

2008年10月,西安市盲哑学校承担了中国残联合作项目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技术标准和培训教材的试点工作。为全国五个试点地区之一的西安市莲湖区培训了40名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周建利在这次培训中承担了授课任务和实操训练。这些接受培训的指导师也是从未接触过盲人的正常人,因此要接受这样专业性比较强的技能培训是有相当难度的。

针对培训人员的这些情况,周老师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和授课内容。并对这个项目里不切合实际或是不够详尽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补充。通过两个星期的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训练,学员们了解了盲人定向行走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基本技能,为试点区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纳入社区康复,利用家庭、社区为基地的训练服务网络奠定了基础。2010年8月,周老师再次承担了莲湖区残联举办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培训班的任务。这次的培训不仅要对指导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带领指导师在室外进行定向行走的实操训练,同时也要陪同指导师深入盲人家庭对盲人进行实际的定向行走指导。虽然辛苦,但周老师乐意做这些事。

开展盲童教育计划不辞辛劳

2002年,周老师了解到北京的徐白仑教授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金钥匙工程”的盲童教育计划。这项工程旨在让盲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对学校现成的师资进行一体化教育方法基本培训,以帮助贫困地区视障儿童入学。

周老师立刻意识到这是造福盲童的好事情。几经周折,终于在带领盲童去北京参加《中国盲童文学》百期纪念活动的时候见到了徐教授,并在这次交谈之后达成了在陕西进行“金钥匙工程”试点的意向。2003年,金钥匙盲童教育计划在陕西省西安市进行第一次试点。在政府的帮助下,在西安市盲哑学校的支持下,周老师积极参与“金钥匙工程”陕西地区盲童随班就读工作,成为陕西省盲童随班就读培训盲文的主讲教师。

首次培训的是来自三原县和蓝田县的3名盲童及3位普通学校教师。通过师生双向培训,指导盲文学习、盲文教学法和随班就读工作,成功将孩子们送到了普通小学。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周老师对受训的盲童关怀备至,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带着他们外出感受古城西安的繁华与古朴。

第一次试点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于是在2004年陕西“金钥匙工程”咸阳示范区在长武、淳化、旬邑、彬县、永寿、三原六县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一对一视障教育培训。共培训教师107人,学生107人。这次的培训首先是深入到盲童的家庭,对盲童进行视力筛查,确定可以进入学校上学的学生对象。由于这些未入学的盲童大部分居住偏远山区,所以周老师和其他培训教师及志愿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寻找盲童。他们在崇山峻岭中迷过路,在炎炎烈日下中过暑,只为了不漏掉一名可以上学的盲童。

“金钥匙工程”在开展二年多后,由于盲童随班就读遇到各方面的阻力比较大,加之后续工作不到位,所以目前基本停滞下来,周老师为此感到遗憾。

科研创新开启智慧之门

盲童是社会上最弱势、最困难的群体,周老师总是说:你们没有了眼睛,老师就做你们的眼睛,带给你们希望和光明。

作为一名有三十多年教学经验、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周建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盲童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探索出更适合盲童学习的教学方法,努力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例如:盲字是由六个小米大的圆点组成的拼音文字,组合复杂,难以记忆,为此他对“盲字教学”进行了改革,他分析盲字特点,掌握盲字规律,总结出了“以词带字,整体入手,从易到难,化难为易”的新方法,为盲孩子提前读写、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还自编盲字学习儿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周老师还积极开展“盲分类教学实验”, 主张对低视力学生与盲生实施分类教学,他认为“如果没有为这些低视生提供必要的有利条件,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更多知识,得到充分发展的最佳时机。这无疑是一种教育的失误和人才的浪费。”而以低视力教学为特征的视障教育分类教学是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科学方法。让部分有残余视力的同学认写汉字。既要教盲文,又要教汉字,既要完成现有教学任务,又要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为此,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周老师不仅自己善于思考、用于创新,而且鼓励盲童开拓思路,积极实践,自强自立,残而有为。他总是鼓励学生:“眼睛失明了,但还有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也许将来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绝不再成为社会的负担。”在他的教育、培养和鼓励下,学生李玉参加了盲人足球队,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代表陕西参加盲人足球比赛,被评为优秀运动员。黄文珊同学在陕西省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三枚金牌,被评为市级优秀运动员。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有的成为远近闻名的按摩大夫,有的是单位的骨干。他们再不依赖父母,依赖社会,成为自食其力,有益社会的劳动者。

2014年9月周老师荣获“陕西省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同年12月31日获得第五届“感动陕西教育人物”殊荣。他常说:给每一个学生真诚的爱,让每一个学生愉快的学,激励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他愿以艰苦的付出,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猜你喜欢

盲生盲童盲人
盲人取袜
网络时代盲生德育工作策略探究
基于盲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
随声附和的盲人
自首的盲人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盲人节
浅析盲童生活化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浅析盲童生活化教育的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