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2015-04-29李苏怡
李苏怡
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心理疾病,卫生部曾报告,我国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15岁至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是全体人群中的第五位原因;70%左右的自杀死亡者和40%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我院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学生大多存在有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目前,在国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个性形成[1]学业成就[2]的关系研究较多,而很少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性的研究,来帮助人们意识正确的教养方式,从而改变、调整和放弃不当的教养方式,以便使更多的子女在良好的教养环境中成长,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形式:临床研究。
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抽取。每个年级各抽取55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45人,。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17.45+3.29,共165人。
研究时限:横断面调查研究。
不同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接受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接受父母拒绝否认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佳,人际关系敏感t=2.27、抑郁t=2.07、敌对t=1.81、恐怖t=1.88、偏执t=1.96、精神病性t=2.20所得因子分超过正常值与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比差异显著(P=1.662 P∠0.05),接受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佳,人际关系敏感t=1.73、敌对(t=1.88、恐怖t=1.80、精神病性t=1.72、得分超过正常值与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比差异显著(P=1.662 P∠0.05),接受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佳,所得因子分超过正常值与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比强迫t=3.64、焦虑t=4.75得分超过正常值与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比差异极显著(P=3.183 P∠0.001)、人际关系敏感t=1.94、偏执t=2.00、精神病性t=1.97所得因子分超过正常值与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比差异显著(P=1.662 P∠0.05)。
aP∠0.05 b P∠0.001
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进入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作用。父母从子女出生起就应该让其感受到家庭温暖,知道他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家庭中享有和别人一样的权利和地位,他们畅所欲言,得到的是理解、信任、尊重、教育、鼓励与支持,父母的疼爱使他充分享受爱的美好;尝受到被人欣赏的快乐。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3]。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对子女莫不关心,只顾忙自己事情,他们拒绝满足孩子合理需求,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甚至是出气筒,轻者吵、骂;重者罚、打。子女为了引起父母重视作出种种努力,他们常常是视而不见,甚至误解。父母过激用词使子女感受到自己是多余的,是家庭的负担,由于自己错误的存在,给家庭和父母带来不快。这样的孩子,感到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拒绝,不懂得什么是爱,更不知到被爱的滋味;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表现对子女管理过分细致、严格限制自由,让子女感受到时常有一双挑剔的眼睛盯着自己的缺点,并时常责骂,缺乏民主与尊重。以致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表现为对子女言行管教过分严厉及归罪,甚至在外人面前也过分的打骂、训斥和粗俗无理甚至有用刀划肢体,用绳子和腰带捆绑吊起来,他们错误的认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器”。这样便影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担心自己的行为表现被人指责,害怕失败,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避免别人否定上,过分苛求自己的行为表现,,以致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自尊、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严重时出现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自尊水平对个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被视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5]。
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因素,这与国外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
国外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归因于他们的情绪反应及父母的教养态度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关系[4]。国内有研究显示从子女出生后父母不良的人格特点对子女的不当教养方式和教育内容,严重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大学生中有14.9%的人 SCL-90各因子上至少有一项达中等及以上水平,特别是人际敏感、强迫、偏执、抑郁得分最高[6]。
综上所述,父母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心理健康成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从小对子女采取情感温暖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健全的人格,对预防青年期发生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世昌,张亚林,黄国平.受虐儿童个性特征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2004,(09):617.
[2]岳冬梅,李鸣皋.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1993(03):97.
[3]双赫,谷传华,陈会昌.对儿童攻击和退缩行为的归因及其与父母情绪反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2004(10):695.
[4]陈林庆,石洲宝,彭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21):2991.
[5]陈同先.社会支持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国临床康复,2004(27):5776-02.
[6]张军.高海拔地区大学生自尊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A].中国临床康复,2004(27):57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