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践行”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2015-04-29崔三常申森
崔三常 申森
[摘 要]“践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践行这一思维方法看作中国文化和伦理道德内化为民众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准则的主要途径。中国在历史上探索出了有效的践行路径,这是当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思想根源。当前应该改变只重视从践行内容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的思路,也应该挖掘中国古代对于“践行”本身思想的研究,以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关键词]践行、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35 — 0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培育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具体应用,践行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道德养成方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方法论思想,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践行自宋代以来被中国儒家学者看作封建伦理道德外化和形成社会规范的根本途径。“践行”是中华民族最能接受的思想养成和运用方式。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传统儒家学者历来重视身教、体验、身体力行在学习、道德养成中的作用,因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关于践行的认识和实现途径的理论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一、对于践行的理解
践行作为中国古代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概念,在历史有其特有涵义和发展过程。从思想源头上理解践行概念既可以帮助我们在理论上正确认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我们开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在古代践行有时也表示为践履、行等。作为知行合一的特定阶段,践行往往是与知相对的。“与知相对的行并不是用来泛指一切行为的,只要是指对既有知识的实践或实现。”〔2〕本文主要介绍两位代表性的观点,一窥践行的特殊涵义。
(一)朱熹的观点
朱熹曾明确提出践行思维方式,他认为践行是学习知识的必要阶段,“圣贤千言万语,只是要知得,守得。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学者以玩索、践履为先。”〔3〕理会和践行就是对于知与行的具体阐释。在朱熹眼里,知与行是分不开的,“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4〕所谓践行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朱熹主张以知指导人的行为,人只有明白道理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践行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圣贤”,这就需要修养工夫的践行。朱熹提出了一套以道德修养工夫为核心的践行方法。朱熹的道德践行思想本质是要求人们按照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各处其处、各安其位。
(二)王阳明的观点
王阳明比朱熹更加重视封建伦理道德的践行。王阳明认为封建伦理道德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什么是践行呢?王阳明认为“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5〕。就是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地去做,而不能光说不练。践行封建伦理道德就是用封建伦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要求。王阳明认为所谓践行就要从细微小事中,从身边日常事情做起。不需要惊天动地之举。“君子之行也,不远于微近纤曲,而盛德存焉,广业著焉。是故诵其诗,读其书,求古圣贤之心,以蓄其德而达诸用,则不远于举止辞章,而可以得古人之学,是远俗也已。公以处之,明以决之,宽以居之,恕以行之,则不远于簿书期会,而可以得古人之政,是远俗也已。”〔6〕但王阳明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者。王阳明把践行者的心理活动同样视作行,人只要动念就意味着开始行动了。这实际上又把行和知混淆了。他认为,“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7〕
总之,中国古代主要把践行理解为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现在有些人把践行简单地理解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误解。践行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思维概念,与实践完全是两回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重点是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伦理理念,践行是将人的理念和价值变成现实的主要途径。中国古代的践行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对象,强调践行与体悟之间的关系,以个体修行作为践行的主要方式。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知行合一思维方式的具体运用。所谓践行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在行动和实践中自觉以价值观为指导。
当前践行的客体虽然与古代社会不同,但是践行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在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下,践行封建伦理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现代中国社会结构更加复杂,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社会结构被打破,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结构正在逐渐形成。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伦理关系,还有经济关系。只靠践行社会伦理道德,无法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就个人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对于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但并不仅于此,社会主义秩序不仅是靠伦理道德的构建与维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整体价值目标、社会规范价值原则和个人道德价值要求三个层面。因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践行”不仅是道德的身体力行。今天所谓的践行有三层涵义。第一层就是社会主义道德践行,这与中国传统的践行思想是一致的,所谓践行就是身体力行,就是要身体力行地遵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第二层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践行,所谓践行就是构建的意思,就是要按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第三层就是社会主义政治理想践行,所谓践行就是实现,就是人们努力把美好的政治理想变成现实,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二、践行的意义
“践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认知世界和养成伦理道德的必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先进价值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业已具备的价值观,要将先进思想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外化为自觉行为规范其根本途径就是践行。
(一)深化对于价值观的认知
“知与行,工夫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8〕要把价值观内化为人们自觉的行为模式,不仅仅需要人们对于价值观本身的理解,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善恶的感性体验。践行可以把抽象的价值观概念变成具体生活体验基础上的感性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转化为自觉的理性意识。践行不仅是价值观的实现方式,也是价值观的理解方式。人们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善恶是非才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构建
个人是构成社会的主体,社会秩序的构建离不开每个人的个人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对于每一个公民的道德价值要求。践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就是要求每一个公民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规则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让人们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念,以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层面的价值原则是我们处理社会问题,构建社会规范的原则。
(三)有利于政治理想的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价值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政治理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指引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原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全民共识,共同致力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中国的具体实践经验和伟大的改革成就加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价值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改革的最高原则和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汇聚全民族力量。
三、践行的途径
(一)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践行的基本途径
古代儒家学者一直不断寻求更好的践行途径将封建伦理思想转化为社会规则与个人行为准则。这些践行途径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
首先、通过必要的规章制度约束实现对于道德规范的践行。朱熹曾认为所谓践行就是将天理推行到生活、实践的处处在在。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封建伦理教条规范自己的行为践行天理。而要人能够自觉地用封建伦理教条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就要把社会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细化为社会日常的行为规则。朱熹认为践行封建伦理道德应该从儿童阶段开始。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灌输到儿童的日常行为规矩中,儿童通过对于行为规矩的长期习养,逐渐形成符合封建等级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朱熹曾经编写一部完备的儿童行为守则《童蒙须知》,其中制定了非常详细的道德规则,从言谈举止、生活常识到道德观念等。
其次、通过社会角色定位实现对于人性善的践行。立足于血缘关系之上的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最大特点。维护人的社会伦理关系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伦理角色,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实现对于人性善的践行。礼是儒家所总结出来的处于不同伦理角色的个人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礼”可以说是整个古代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和群体生活的最高原则”。〔9〕孔孟认为,社会的混乱动荡就是源于有人罔顾自己本来的伦理角色,破坏了礼。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那么处于各种角色的社会成员就能和睦相处。社会等级秩序得到有效维护,自然就构建了社会整体的和谐。
最后、通过日常生活的体究实现对良知的践行。王阳明曾提出在日常生活体究良知的践行方式。王阳明认为良知先于一切经验活动存在,良知外显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实践也是致良知的重要场域。践行良知不一定要表现为惊天动地之举,相反更多地内在于细微小事之中。人们对于良知的认知和践行都离不开生活的经验体验。“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己即是行矣。”〔10〕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途径
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践行的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刻在中国文化基因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继承中国的优良传统。当代中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继承传统道德践行所用的各种途径,同时根据时代特征创新践行途径。
首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制度途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制度在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社会规章制度可以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使得人们的行为举止完全符合社会要求。制度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和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构建社会各种规章制度,可以为人们的行为举止提供价值规范。人们在遵守社会制度的过程,可以准备把握社会价值标准,自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国家法规、单位规章、社会组织章程等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为各国家机构、社会机构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践行提供了各种规范和要求。国家法规、职业规章、社会公约等制度为个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途径。中国自古重视从日常生活实践中践行各种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于生活实践,最终也要落脚于生活实践。日常生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停留于口号,停留在表明文章。如果严重脱离群众的生活,再怎么宣传,人们也会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自己很遥远,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民群众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凝聚全民共识,汇聚全国力量,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最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角色途径。中国古代在践行伦理道德时,主张根据人们不同的社会角色确定其行为准则,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当今中国虽然不是以伦理关系为主的等级社会,但是人们仍然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要坚持的价值标准、价值追求是一致的,但是对于每个人的具体要求却并不完全一样。中国古代践行主体是个人,现在还有国家和社会。践行主体不同,践行价值观就是要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外化价值观的行为准则。每一个公民、组织都要有自己的规则、原则和方向,各尽职守。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作为公民必须要遵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要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每一个公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都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是指社会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追求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是作为一切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是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要追求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为国家政治机构和工作人员提出了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
从中国古代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价值观践行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国传统道德践行历经了长期的历史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自觉的思想意识,外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决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因而,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长期的战略方针执行。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N〕.人民日报(第一版),2014-10-16.
〔2〕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94.
〔3〕〔4〕〔8〕黎靖德.朱子语录(卷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9-148-281.
〔5〕〔6〕〔7〕〔10〕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6-893-96-45.
〔9〕刘立夫.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内在结构〔J〕.哲学研究,2010,(09).
〔1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01).
〔责任编辑:张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