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教化 助人伦

2015-04-29

艺术品鉴 2015年10期
关键词:德江藏品瓷器

在西安文理学院,还有一座博物馆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个馆里收藏着三百多件陶瓷器,这些珍贵的瓷器,便是由喻德江先生无偿捐献的,因此命名为“喻氏陶瓷馆”。“喻氏陶瓷馆”里藏品涵盖鈞窑、越窑、临汝窑、鲁山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等窑口标准器,并有多件珍贵的原始青瓷、汉代绿釉陶、汉代彩绘陶俑、唐三彩、唐白瓷及明清青花瓷等。展馆以“汉歌”“唐风”“宋韵”等五大主题铺陈出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演变轨迹。

喻德江,1950年生于陕西铜川,知名的古陶瓷鉴赏家、收藏家,现任西安曲江咸恒生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教授,原中拍国际拍卖公司业务负责人、鉴定师。长期从事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拥有近四十载的收藏经历。2013年4月,喻德江先生将自己几十年收藏的陶瓷器无偿捐献给西安文理学院。

当记者问其捐赠藏品的初衷,他说,就是为了表达感恩之心,我的藏品来源于社会,自然也要回报给社会。

对话喻德江

记者: 您怎么想到会将自己几十年精心收藏的藏品,无偿捐赠给高校,捐献给西安文理学院?

喻德江:古人云:成教化,助人伦。时下人们普遍信仰缺失,道德缺失,理念缺失,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更缺失,表现出来就是没有作人作事的准则,没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这样非常可怕。大学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材,大学生是民族的、国家的、未来的希望,大学生们如果不懂自己的民族史,没有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不了解中华民族辉煌而伟大的民族历史,反而一味地学习外国历史,就容易导致他们对中华文明的信仰危机,而去盲目崇拜一些东西,这样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里必然消亡。习总书记说:一个愽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明确道出历史的载体是何等重要。以实体文物表现历史、传承文化,而非教科书平面的叙述,这样更容易唤醒广大民众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教育的真谛就是学习、传承并发展创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慱物馆就是一部完整的历史,一件件文物就是一个个时代的缩影和载体,文物的神圣和魅力就在于人们能从藏品中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语,感悟历史兴衰、国家存亡之道,通过触摸五千年文明辉煌之实物,感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在大学中兴办愽物馆,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记者: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收藏,那是个“破四旧”年代,您怎么开始有收藏瓷器的想法了呢?

喻德江:70年代可以说是我收藏的初始时期,刚刚开始对瓷器感兴趣,可以说是一知半解吧,感觉瓷器非常美,但不了解它的内涵。1974年春节我和儿子去铜川陈炉镇,走亲戚去,晚上歇在他家,我看到他们炕头上有一个80厘米高的两斗柜,打眼一瞧,就感觉这个两斗柜设计不科学,因为这么高的柜子只有两个抽屉,利用率不高啊。我就随手拉开一个抽屉,才发现抽屉下面另有乾坤,里面放了很多青花瓷器,虽然都是民窑烧制的碗、盘。但是特别美,很有韵味。

从亲戚家回来后,我就一直在想这个事,后来跟我儿子一说,他就去亲戚家收了这些瓷器回来。我赏玩这些瓷器的时候,对瓷器的兴趣也越发浓厚了。

记者:您开始收藏瓷器的时候,是怎么学习鉴定真假呢?

喻德江:我在铜川工作的时候,离耀州窑遗址特别近。耀州窑始于唐代,宋为鼎盛期,是宋代八大窑系之一,也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为了学习知识,我经常到大家熟知的耀州“十里窑场”遗址去转。老瓷片、残瓷传递出的信息非常丰富。因为从瓷片,可以看出胎釉、胎质、装饰、刻花等等。我把瓷片归类为五代、宋、金、元这三个时期,做了很多盒子收藏,这些就是我以后学习、鉴定的标本。

收藏瓷器如果只是看书、听人讲课,不看真品,那不管学多少年都是白学。收藏鉴定的学习必须要看第一手资料、必须看真品。

我们这一行就是要上手。只有上手,才能感觉到这些真品的精气神,它的灵气才会传递给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瓷器是“人和神的作品,泥与火的艺术”。

记者:在您的藏品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件?

喻德江:官窑立耳三足鼎炉,紫口铁足。这个三足鼎炉应该是祭祀天地时用的鼎。古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像这样用来祭祀天地的器皿,它本身含有的寓意也是很耐人寻味的。三足双立耳,三足鼎力、双立耳代表聆听上天的启示。所以说除了它的烧制工艺、它的审美意义外,它的道德文化内涵也是非常深厚的。

这件瓷器整个达到了玉化的程度,美不胜收,可以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陶瓷的魅力、釉的魅力。陶瓷的美大部分是因为釉。古人在做陶瓷的时候,一直追求能做出“瓷类玉”的效果。宋代,五大名窑的青瓷就是美如玉,达到如冰类玉的效果。你之前不是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陶瓷么?这就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陶瓷的烧造包含着有“天意”的成分。所谓“听天命,尽人力”,工匠们尽力去烧制,至于能烧成什么样,窑变、裂片、烧成与否,这都是天意了。尤其官窑讲究“百窑一货”,烧成如此之不易,可见此类瓷器的难能可贵了。成功的陶瓷艺术品作为“人与神的作品,泥与火的艺术”,它的烧成必定是“天助我也”。这种微妙的“奥秘”也深深吸引了我。

另外,我相信“瓷道”就是“人道”,“人、瓷同源”。陶瓷,不管是胎是釉,均自土中来,浴火重生;而女娲“抟土造人”,人也是从土中来,百年之后再化为土。所以,在人的本性与陶瓷之间必然存在不解之缘。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我认为都难抵挡陶瓷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它的美,它本身所蕴含的这些奥秘也牢牢吸引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关注。

记者:陶瓷的古法制作已经失传了吗?

喻德江:烧造方法没有失传,失传的是信仰文化。古代工匠们是有精神信仰的。陶瓷型制讲究一炉二瓶三盆四碗。这个是从器皿的作用区分的,炉或者说鼎是顶级的收藏。因为炉是用来祭祀天地用的,最为尊贵。其它几种算是使用器皿。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也表现在瓷器上。

工匠们在烧造给天、给神用的器皿肯定更加用心更加精细,因为他们相信神明。现代人仿造,可以做到形似,却难以达到神似。因为他们无法将古人蕴含于器中的信仰精神和纯真心态仿造出来。所谓“失传”,并非是烧造方法失传,失传的是信仰和心态:崇尚自然之道的心态、师造化的心态已被功利污染,沾染上功利的艺术,便不能说是艺术。

现代社会浮躁又功利,艺术家也没有敬畏之心,很难静下心来创作。而且现代的工匠大部分不知道去认真传承古代工匠留下的珍贵遗产,他们不去学习古代知识,不去了解古人的心态,更不知天高地厚。

记者:您对哪种瓷器的鉴定更有信心?收藏过程中,藏家面对各种藏品,如何分辨真伪?

喻德江:我对高古瓷的鉴定还是比较自信的。我鉴定有十个字的秘诀:宏观看年代,微观识真假。

高古瓷鉴定首先看整体造型,最重要的就是瓷器比例是否协调。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造型也不尽相同。如果不了解古人的审美,不懂他们的艺术追求,就无法鉴定。比如,唐代经济繁荣,外来文化输入,唐人自信开放,瓷器浑圆饱满,雍容华贵;宋代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器物线条修长,颜色以单色为主;元代器物高大,厚重粗犷。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瓷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当时的文化追求,才能把握那个时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这样,仅从型制方面,就可以剔除大部分的仿品了。

我们拿建盏来说,宋代建盏中的“斗笠碗”高度在80mm左右,直径在120mm左右,足径在40mm左右,整体给人亭亭玉立的感觉。碗口能与人的唇部整体吻合,这样宋人喝茶时,嘴微张即可,既能保证喝的优雅,又不必担心茶汤流出。这是建盏人性化的地方,也是古人以器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的体现。

“斗笠碗”碗底可见有棱,是当时工匠为收碗腹旋削一刀造成。圈足内壁浅。另外,如果碰到建盏,可将碗倒置,用手抓碗底圈足,如果抓得牢固不感到手滑,就比较靠谱。因为古代工匠将瓷胎做好,蘸釉时,就是抓着圈足,必须抓稳,否则碗就掉下去了。而且建盏的圈足稍微有点倾斜,这样烧成后拿取方便。看圈足的这两点,也算是一个鉴定的小方法。

再看胎釉。胎釉要有玉质感,泛酥油光,而且光泽是内蕴的,由内向外发。现在的化学釉泛贼光,且光外发,入眼不舒服。

三看瓷胎。鉴别瓷胎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在哪个朝代,在瓷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宋代建盏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耀州窑的瓷胎则是灰白色。

四看装饰图案。陶瓷装饰多种多样,耀州窑刻花堪称一绝,居群窑之首。宋代耀州青瓷装饰工艺主要有印花、刻花,尤以刻花著称。刀工犀利、潇洒、刚劲有力,无论花卉、人物、飞禽刻划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与直切斜削的刀法有直接联系。古代匠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器物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装饰图案以及如何使用不同的刀法可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探索出了一套绝活。简单说就是直切斜削,关键在于入刀的深度和斜度。

五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宋代瓷器刻款较少,而明清时期刻款较多。最有特色的是宣德时期,瓷器刻款即多且乱,有的是底款,有的刻在瓷器中间或者颈部。

说了这么多,收藏瓷器最重要的是要看真品,不仅看还要上手。要以真器、标本为老师,为判断的依据,万不可纸上谈兵。看上一两本书就搞收藏,肯定吃亏。

记者:您在这个行业待了很多年,这也是非常有趣的行业,能不能说一下您在这个过程中,碰到哪些有趣的事情,跟我们分享一下?

喻德江:收藏这件事有意思的事情太多了。就拿我收藏一对清末粉彩碗来说,大约是在1990年左右,我去农家一户户问有没有老的瓷器,发现了这对粉彩碗,上面虽然有成化的款,其实是清末的。民窑烧制,但非常精致,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用品。我看到后就爱上它们了。呵呵,可惜人家不卖给我,因为这是人家奶奶的陪嫁,也是老辈传下来的。我实在喜欢,没办法,就一趟一趟地到人家家里去,软磨硬泡,最后花了三百块钱把这对碗买到了。

还有一次我带着学生去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的时候,在一件铺子里我看到一个破破烂烂沾满泥的小杯,虽然破损,我看着颜色特别像老器,就拿来看了看,把杯上的泥稍微抠掉一些后,露出颜色,是宝石红,而且这个红色有浓有淡,看着像明代的单色釉,我就有些动心了。因为在明代,单色釉在成化以前都是官窑烧制,红色更是皇家的御用颜色。而宣德年间,宝石红瓷器烧制取得成功。我感觉这个小杯就是那个时候的,就这么一边怀疑一边又仔细地看,发现这件宝石红小杯底部有积釉,底款标识成化,我进一步怀疑是成化年间的小杯。于是我就和商家讨价还价,当时商家不愿意卖给我,还是我的学生跟我一起,俩人在那里磨来磨去的,才能买了回来。我把这小杯拿到家,整体清洁了一下后,仔细看了看,确认是一件老器。虽然已经破损,整件还是可以作为标本收藏,这是我专题收藏里很重要的一件了。

记者:如果有人对藏家的藏品提出质疑,您觉得应该怎样面对呢?

喻德江:其实质疑是收藏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我的原则是以平常心对待质疑,以标本来解释质疑。在收藏过程中,对于藏品真假的争执很常见。所以我一直坚持对于历代瓷器标本的收藏,不管是整器还是残片,只要是真品,我都去收藏,再加以研究,这样以后面对质疑,我们就以标本为判断标准。因为即使是残片,也可以透露出许多文字无法表述的信息,胎质、沁色、釉料等等历史的印记都可以在残片中体现出来。如果只看图录或者照片,是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的。

记者:前段时间,美国知名古董商兼收藏家安思远去世后,千件藏品七日散尽。一些大的收藏家对待自己藏品的方式各有不同,您选择把自己珍藏的陶瓷珍品捐献给学校,是出于什么想法呢?

喻德江:其实我收藏有三个原则:一、本人不想出名;二、不想藏品上拍场;三、把玩研究后,我可以送出藏品、可以捐出藏品,但我不想卖我的藏品。这并不是说我的思想有多高尚,而是我悟到了,并不是我拥有这些藏品,而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有幸能够保管它们,或者说能够与它们同行一段时间,这已经是我的福报了。因为,每一件老器,从它的诞生到如今,不知多少人曾拥有过它,欣赏过它,赞叹过它,现在它能在我这儿,我已经感恩不尽了。我的藏品源于社会,最后还于社会,理所当然。

猜你喜欢

德江藏品瓷器
铜仁德江供电局:节后特巡保供电
A novel flexible plasma array for large-area uniform treatment of an irregular surface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德江黑木耳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的“警察”
罗妍妍藏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