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北新乡地区丧葬礼俗中的“跑灵”仪式研究

2015-04-29刘杉

大观 2015年12期

本文是2012年新乡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结项成果之一。

摘要:“跑灵”仪式主要流行于河南省中、北部地区,是该地区丧葬礼俗中一个独特的民俗礼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世纪末,“跑灵”仪式在豫北新乡地区的葬礼中处处都能见到,上世纪末始,“跑灵”仪式逐渐退出了新乡地区的丧葬礼俗。从鼓吹乐的两大功能——祭祀与娱乐功能来看,“跑灵”仪式在整个丧葬礼俗中的功能是突出的。从仪式普世伦理的价值,它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曾经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对豫北丧葬礼俗中的鼓吹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一个仪式来说,它的消失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民俗音乐;丧葬礼俗;鼓吹乐;跑灵仪式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个阶段,生命诞生与死亡终结又是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它常常伴随着庄重的仪式——庆生礼与葬礼。豫北新乡地区葬礼的组成,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报丧、入殓、吊唁、送葬、安葬及葬后祭祀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子仪式构成。本文所研究的“跑灵”仪式发生在送葬仪式环节中。新乡地区,死者一般在报丧后的第三天或第五天进行安葬,送葬仪式的当天下午灵柩从家中抬出,放在当事人家庭附近的干道上,进行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路祭。路祭是送葬仪式中进行的祭奠活动。上祭者一般为亡者生前好友和岳父家同宗族人及其他远亲。路祭之前,贡品已摆在灵柩前的贡桌上,排祭者至灵柩前磕头或鞠躬行礼(也有念祭文的)。“路祭”仪式是亲友对逝者最后的缅怀活动,同时也是祭天地神灵、逝者亡魂,安抚亲属、宣扬孝道的仪式环节。“跑灵”仪式发生在亲友的祭奠活动之后,主要由吹鼓手执行。从仪式形式来看,分“哭祭”和“跑祭”两个子仪式完成。

“跑灵”仪式何时出现在新乡地区葬礼中,文献没有记载。据本文前期调研来看,至上世纪末,“跑灵”仪式广泛存在于河南省中、北部地区的丧葬礼俗中。[1]新世纪开始的几年中,新乡市区的葬礼中逐渐消失了这种仪式,但在位置偏远的农村偶然能够见证。如上所言,新乡地区的“跑灵”仪式由“哭祭”和“跑祭”两个子仪式组成。整体来看,仪式主要由吹鼓手执行,而死者亲属、乡亲邻里也共同参与了这一过程。仪式首先从“哭祭”仪式开始,接近尾声时仪式音乐风格发生了变化,节奏由慢到快,标志着“跑祭”仪式开始。艺人围绕灵柩边走边吹,音乐由慢到快,最后吹鼓手重新回到灵柩前奏起哀乐,乐曲终了,“跑灵”仪式完成。乡邻抬起灵柩继续前行,进行最后的安葬仪式。

“跑灵”仪式作为豫北、豫中地区丧葬礼俗中一个独特的民俗礼仪,无论从社会功能角度或从普世伦理价值来看,其意义是重大的。它是豫北地区的城乡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构建地区城乡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豫北地区的城乡社会中,“跑灵”仪式逐渐退出丧葬礼俗成为了一个现实。对于这个曾经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对该地区城乡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个仪式来说,“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个现实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研究动因即在于此。

一、新乡地区丧葬礼俗中“跑灵”仪式本体构成及其分析

(一)“跑灵”仪式中吹鼓手的人数、使用的音乐及乐器

1.“跑灵”仪式中艺人的数量并不固定,一般情况下在6—10人之间。原因是此仪式产生的费用不在之前艺人与事主家庭商定的总费用之内,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请几个鼓吹乐班(费用是按人员数量来计算的,八十年代每人/次2-5元不等,九十年代达到每人/次10元)。如果每个鼓吹乐班的人数都在六个人以上,且每个人都具备够“跑灵”技术,这就形成了各个乐班轮流“跑灵”的可能。当事主家庭聘用一个乐班时,由于并非每一个艺人都具备“跑灵”的技术,存在人员不足不能“跑灵”的现象。所以,大多数情况是多个乐班对棚,各乐班抽出“跑灵”人员数名组建一个队列进行“跑灵”。不同的“跑灵”情况取决于当事者家庭的经济情况、对待葬礼的厚重程度等原因。

3.乐器使用。吹鼓手围绕灵柩边跑边吹是“跑灵”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使用的乐器体积要尽量小一些,以方便演奏。这些乐器有唢呐,笙、管子、笛子、小锣、棒子、木鱼、手镲等。乐器组合随人数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6-8人。唢呐手一人,笙匠2-4人,其他为棒子、手镲、小锣等打击乐器人员。9-10人组合,一般由1-2名唢呐手领奏,笙匠4-5人,其他为打击乐器艺人。

二、结语

“跑灵”仪式是豫中、北地区丧葬礼俗中的一个子仪式。从仪式用时的角度来看,它的比重较少。然而,从鼓吹乐的功能和价值来看,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豫北新乡地区鼓吹乐中“跑灵”仪式的本体入手,探讨鼓吹艺人的人员构成、音乐及乐器使用情况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豫北“跑灵”仪式在整个丧葬礼俗中的功能和意义。目前,“跑灵”仪式已经消失于城市的丧葬礼俗中,且在地处偏远的县乡农村社会的丧葬礼俗中使用的越来越少。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如果一个丧葬民俗文化现象的消失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它是否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空中影响到区域丧葬民俗文化的健康传承,继而影响到整个区域文化的生态链?如前期调研中艺人谈到的一个共同认识:目前,豫北鼓吹乐正在走下坡路。本文对豫北“跑灵”仪式音乐本体的研究即是该现象的一个有益探讨。

【注释】

[1]笔者在2012年寒、暑假期间对新乡地区的部分鼓乐艺人及鼓乐班社进行调研,他们有群艺馆的赵吉峰老师,新乡县付家乐班班主付师傅、马杨村张师傅等。对“跑灵”仪式什么时候兴起于新乡地区葬礼中的问题,他们并不能说出准确时间,但大家认为是老一辈艺人传下来的,且与河南梆子有着密切联系。此外,作者在查阅新乡县志、新乡曲艺志等文献时,未查出关于“跑灵”仪式的相关文史记载。

作者简介:刘杉(1979-),河南许昌人,讲师,现就职于新乡学院音乐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