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笙”壶的创作体会
2015-04-29杨伟倩
杨伟倩
玉笙宜兴的紫砂艺术在中国工艺陶瓷艺术中一枝独秀,从供春壶到曼声十八式,明清紫砂的繁荣延续到了当代,与中国其他艺术领域相比,紫砂艺术的发展时间是相对短促的,但经历数百年来名工巧匠以及有识之士的耕耘参与,在当代又一次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形成了目前千姿百态,别具一格的手工艺术。紫砂艺术并不单单是双手的艺术,它还融汇了许多其他艺术和文化元素。一把壶的造型,甚至能反映出当时所处时代的讯息,如一幅写满故事的画卷,令人拍案叫绝。不单如此,紫砂艺术还与茶文化,佛道文化,儒家文化牵丝并缕,将哲学思想,自然野趣,人文精神集于一身,可以说一把小小的紫砂壶,糅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身。
紫砂茶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带上了深厚的民族印记,同时,在人类喝茶的历史之中,从来没有一样茶具能够拥有紫砂那样多的优点,喝茶能平心静气,再用上紫砂,那效果何止翻倍,所以人才有“坐看浮云淡雾,耳听百鸟之鸣,心生悠然,其乐无穷。”的感慨,紫砂与茶叶堪称绝配。但要制作一件上好的紫砂壶,必须做到在“精、气、神”三者的融汇贯通。这对艺人来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恰到好处的感悟,再在制作时缜密又不失灵活多变的技巧,其后还要对泥料,成型、烧制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深入了解和掌握,当代材料和烧制工艺虽然已经进步很多,但这些亦还是紫砂艺人的必修课。
我接触紫砂已经有不少年头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陶都人我很自豪,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和钻研,使自己在行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作品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所以我在制作紫砂壶时,更加注重各方面的提高,下面就以我的作品“玉笙”壶浅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感触。
紫砂壶融合了多种表现形式,但说到底还是塑形,但塑形并不是无底线的滥作,而是在一个规矩的方圆之内。细看这把“玉笙”壶,壶身光润有形,壶嘴弯而有度;壶把环曲之间彰显富贵;壶钮玲珑;壶的身筒、钮、盖三点成一中轴线,壶底适当收拢,圈线适度,比例协调。远观此壶,壶体的线条流畅舒展,匀称柔和,风格清恬宜人、宁静祥和,透露出干净舒爽的气息,清扫浊气,令人身心愉悦。
紫砂壶的“精、气、神”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这其实并非是什么玄妙的东西,不同的艺人多有着各自的理解,我认为通常讲的“神”,就是通过形象所要表达出的情趣。紫砂光素器身上几乎没有装饰,而且也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壶上刻字。所以在“玉笙”壶上,为了能够表达我所向往的情感,就必须在壶身的造型上下功夫,圆润饱满的茶壶有一种张力,圆而无边,无边则见大。紫砂虽然常被成为紫玉,但却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美玉那样“冰锷含彩,雕琰表饰。”的程度,所以对于壶表面的处理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这一点在选料的时候就必须开始注意,锤泥之时需要反复提炼,将紫砂泥料中的多余材质尽量去除,然后在成形时多运用曲线,我用双圈线内凹的方法曾加了壶的层次感,凸出了壶面的光润的一面,任何事物皆需要于对比中才能彰显华彩,紫砂壶在设计时也同样如此。
“玉笙”壶是一件能够给我清新雅致且自然脱俗的一件作品。在制作这件作品的时候,我的内心洋溢着玉石光彩的绚烂,水柔华润般的景象触动,还有着“园绮随金辂,浮丘侍玉笙。”的感慨,所以很自然的就将壶的形态勾勒了出来,用稍显复杂的曲线融入了这件作品之中。玉石之念一旦融入茶壶,这把壶便活了起来。
玉笙虽美,但并不是说就要将茶壶做成玉笙的样子才罢休,“玉笙”壶首先必须立足于实用的基础上,然后融入现实中玉笙美的元素,以茶具的形式,用紫砂艺术的语言来诠释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所以整件作品做成以后造型紧凑简练,线条匀称舒展,钮盖提携方便,通转和谐,上下前后呼应,重心稳定,一把砂壶,配上玉的迤逦,融入了这一小方天地。
紫砂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点滴,日常所吸收的知识都可以作为紫砂创作的养分来源,但有一点切不可丢弃,那就是紫砂作品的本质,题材再精巧,倘若脱离了本质,那便是无根之木,找不到立足点,更谈不上艺术美。所以制作茶壶既要方便实用,又要能够怡情雅兴。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还是要做出自我的风格,展现出内心的风采,充分享受紫砂创作所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