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门女弟子孙诵昭
2015-04-29高克非
高克非
孙诵昭(1878 ~1968)字宋若,生于江苏无锡。她自幼随父亲学习书法、国画,同时也经常得到母亲的教诲。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其儿时在国学、书画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孙氏23岁出嫁,婚后4年丈夫病逝,她从此立志以学问自立,毅然走出了家门。
1905年,孙诵昭来到苏州,她在教家馆的同时致力研究东、西方的画学理论与画法。客居苏州不久,她来到了北京,先后任私立女学传习所艺术师范国文、图画教员,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国文、地理、图画教师等。辛亥革命后,又于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尚义女子师范学校教授图画。1920年孙诵昭进入北京大学画学研究会,专修中西绘画两年有余,期间得到了胡佩衡、汤定之、贺履之以及李毅士、郑锦、吴新吾等前辈艺术家的教诲。之后,她再入中国画学研究会进修五年。中国画学研究会是1920年5月由金城、周肇祥、贺良朴、陈师曾、陈汉第、萧愻、徐宗浩、徐燕荪、吴镜汀、陶瑢等二十余人发起成立的,画会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提倡学习宋元及南北各家。画会每月逢三、六、九日定期开会观摩画作、研习传统,除此还经常组织会员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
数年濡染于众多良师益友之间,使孙诵昭画艺大进。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客居北京的白石老人并拜师求教,那时的齐白石尚未名噪京城,与这位漂泊北方的女学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白石老人画了一幅《晴波扬帆图》送给她,同时,有感于她的身世经历加之自身多年漂泊之感悟,齐白石在画面寓意深刻地题诗曰:“一日晴波山万重,柳条难系故人篷。劝君莫到无边岸,也恐回头是此风。”上款为:“宋若夫人法正。”这是笔者目前见到白石老人送给孙氏最早的一幅画,从落款“齐璜白石山翁”的字迹分析,应为1925年左右之作。白石老人在1928年画了一幅《得财图》送给她,上款的称呼已经变为“诵昭画家”,作为弟子而被老师称为画家,可见孙诵昭50岁时已经具有相当的笔墨功力了。
1929年孙诵昭出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课余闲暇时她经常前往齐府问艺,除去学画外,一年之中每逢佳节她必要携礼探望恩师。二十年从未间断。1943年的中秋,66岁的孙诵昭一如既往地到家中探望老师,白石老人高兴之余,当即画赠她一幅《秋实图》,画面既多彩又雅致:洋红色双桃配以绿叶、紫色葡萄配以墨线勾出的双藕,老人挥毫题曰:“诵昭女弟四时八节无间视余,余感其重师若是,今岁癸未中秋日,画此为报并上三千年之桃实为寿,八十三岁齐璜白石并记。”师生情谊之深由此可见一斑。她69岁时临摹白石老人所画的《游鸭图》笔墨生动,老人看到之后欣然为之题字:“画格奇矣......”此外,白石老人还为她的很多画作亲笔题诗,其中有《题孙诵昭女士蝴蝶兰画幅》:“旧时风月借山来,亲见枝头栩栩开。今日笔端能变化,分明不作梦中猜。”
孙诵昭是一位中国传统式的文人画家,她能诗擅画,书法亦有成就。绘画长于花卉写生,早年的作品多为工笔。她临摹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园图》,一丝不苟且足以乱真,显示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她29岁时所画的《牡丹》,承袭了明代沈周、陈道复的疏简笔墨与画风,画面质朴无华且耐人寻味。21年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先生见到此画,挥毫题跋称赞:“......能于淡处见浓,似不食人间烟火者。”绢本《江南姊妹花》作于1925年,是她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所画花卉行笔工稳、设色雅丽,颇有清初画家恽南田的遗风,画面题自作诗一首:“老屋扶疏处士家,春来也许断繁华。连枝丛刺休伤手,此是江南姊妹花。”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诵昭于北平赋闲,以书画维持生计,偶尔也教家馆。解放后,她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又于195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藏于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天香深处》,是孙诵昭76岁时所画的一幅小品。此图只绘一枝桂花,画面工写结合,枝干行笔随意而又不失法度,叶与花的设色明快大方,所勾叶筋一丝不苟,桂花的设色浓淡相间,赏画的同时似有香气扑鼻而来 ......每年春季,种植于文史馆院落中的茶花都会芬芳袭人,1956年春节,78岁高龄的孙诵昭老人面对盛开的茶花,在写生多幅之后精心创作了一幅融汇中西的《山茶图》,笔墨之间流露出老人晚年生活的安逸。1968年孙诵昭病逝,享年90岁。生前著有《寒灰吟草》、《养拙斋书画课》、《书画随笔》等。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孙诵昭生前未能享得其应有的声誉,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中也没有对她的公正评价,她的作品也大多散失,如今,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保存了她一些精品画作外,另有很少一部分作品被收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