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差异教学”实践研究
2015-04-29孙朝平王国云吴秋瑛
孙朝平 王国云 吴秋瑛
一、研究背景
2009年,淮安区大多数初中优质生源、师资都集中到了3所城区优质学校,其它30多所初中学校,生源逐渐减少,在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无精打采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此时,波及全国的有效教学研究,同样在我们这个县城掀起了热潮,“有效教学培训”“有效教学过关”,不久,又掀起了“高效课堂”大潮,活动一个接一个,外面动静很大,但学校内的教室似乎没什么变化。学业水平不达标、学习困难学生还在增多,如何改变薄弱初中由于生源差、师资弱而造成的教学困境,成为摆在教育有识之士面前的难题。同时,就是在一些比较好的学校,教学中“满堂灌”也是常见现象,凯洛夫五步教学法仍然是教师日常使用最为熟练、最为频繁的教学方法,“练习法”“题海战术”就是法宝,“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只停留于言,少见于行,如何让课程改革要求在本地学校落地生根,这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
2009年下半年,淮安区教研室初中教研员在分管局长带领下与几位初中校长一起外出考察学习,去过洋思、东庐、杜郎口,希望寻找到课堂改革的密码。后来,我们尝试结合教研员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研经历,初步建构了包括“学习目标、基础学习、合作交流、析疑解难、达标检测、课外学习”六个环节的课堂结构,编写相同结构的学案引导教学,为这种尝试起一个时髦名称:六步导学。为了检验与修正这种教学改革,我们选择了淮安区车桥镇初级中学(一所一般水平农村初中)为实验学校,开始了扎实的教学实验。
顶着各种压力,经过两年多实践探索,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实验学校课堂面貌、教风、学风发生了巨变,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受到各界的赞誉和关注。“六步导学”获评“淮安市十大教学模式”“淮安市教育局创新创优项目一等奖”。此时,许多同志提出:“六步导学”不能反映这一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希望改一个更为科学的名称,也希望做进一步的挖掘提升。我们邀请了一些专家前来听课、指导、论证,省教科院专家在论证中指出:“三轮循环学习”是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指出“这一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差异的解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差异是这一教学路径的重要特征”,这样“循环”与“差异”这一标志与内涵被概括与提炼了出来,“六步导学”也更名为“循环-差异教学”。
二、“循环—差异教学”概念内涵
“循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或群体围绕课时学习目标,将本课时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个体先独立自学一遍,有所收获;然后,小组同学经过小组内讨论或全班展示,围绕全部学习内容中各自的疑难问题再学习一遍,有所提升;接着,教师依据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就自学与讨论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没有明晰的问题作启发式讲解与引导,帮助学生再学习一遍。“自学、互学、指导学”三种不同形式的学习,都有所得,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递进学习。
“差异”指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学力、兴趣、动力等方面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内容、进程、方式也不同。“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将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进度的选择权、控制权交由学生个体掌握和控制,基本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循环-差异教学”含义指:以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六个环节构成课堂的结构和流程,规范引导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而形成的一套教学体系。
三、“循环—差异教学”操作流程
循环—差异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形成了十分具体的操作流程。这里作一简要述说。
(一)循环-差异教与学过程链条
依据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编写学案设计学习目标→三轮循环学习落实学习目标→练习检测评价学习目标→补充学习强化学习目标,这是循环—差异教学完整的教与学过程链条或路径。
1.依据课程标准明确目标,就是将课程标准作为制定教学(学习)目标的依据。在学校教学现实中,很多教师只是简单依据教学经验、教学参考书或学生的错误制定学习目标。而这些内容往往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从而形成学习目标制定的偏差。在实践操作中,对照课时内容,找出学科课程标准中具体条目,并采用课程标准分解技术进行详细分解,进而写出本课时学习目标。如果分解有困难,我们只要求教师抄写课程标准原文,从而使学习目标制定找到其最根本的依据。表一为物理学科课程标准分解、目标叙写示例。
2.编写学案设计学习目标,就是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并实现整合,编写成学案,以一份课时学案的形式落实教学设计。常见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常常转化为教师备课,更多教师站在教的立场,主要准备与设计的是教学内容(特别是高、初中教师的学科备课),忽视学生如何学的学习活动,而编写学案使得教师更多地去研究学生的学,在实践中实现学生立场,也使得教与学更好地贯通。同时,学案针对学生特点对教材等资源预先整合,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有实效地实现自主学习,使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
由于我们区域内联合改革课堂,学案不需每个教师、每个课时自己编写,是由教研室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分工编写,各学校共享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分工到具体教师,收集教学反馈信息,下一轮做针对性修改,使学案更适合学生使用。为了使每位教师使用好别人编的学案,备课成为一个必须做实的环节,“全面书面解答学案”“课程标准原文及简要分解”“学案疑难问题解答”“个体自学如何落实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及实现”“课时知识结构”“方法、思路、步骤”“学案修改”“板书设计”等成为个体与集体备课的指定项目。
3.循环学习落实学习目标,是教学实施环节。课堂上通过“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三轮循环递进学习,较好地实施学案。
自学——符合现代人主动参与的自主意识,能为后续的讨论听讲打下知识、技能基础,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只能是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讨论——受到别人的启发解决自己的疑难,补全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引发自己新的认识(创新),讨论的关键在之前自己对有关内容已经有初步了解和观点,否则,难以参加讨论,只能是听众。听讲——听讲者有明确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需求,对有关内容已经有初步了解,受到启发能理解问题、领会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最终要靠自己整合,才能理解与应用。各种学习形式都有各自特点、作用,有存在理由、有使用条件。各种学习形式应该有应用的先后次序、须优化组合,才能释放最大潜能。经历实践与理论的探索,我们认为:自学—讨论—听讲的顺序是最适合学生课堂学习实际情况的。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对教学目标予以落实。
练习检测评价学习目标。通过一些口头、书面、操作、合作表现等形式的练习与测试,集中评价本课时学习目标达成程度。虽然个体自学、同伴互导都伴有评价成分,但多为隐性,安排一环节集中显性练习与评价,使师生既能有巩固应用的环节,又能全面评价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使得教学与评价相一致。
补充学习强化学习目标,就是针对课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差异性地安排课后的拓展学习与补偿学习。学生有差异,优秀学生课堂能够全面完成学习任务,课后安排适当的实践性或提升性内容以提高课时学习成果。一部分学困生,课堂内难以真正消化领会学习任务,课后有必要对课堂内容重复学习或补救学习,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达到学业合格要求。因此,无论哪类学生,补充学习都是有必要的。
补充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书面化呈现在学案上,便于师生实施。
(二)循环-差异教学主要操作流程
循环-差异教学的课堂操作是核心,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过程模型如图1、图2,下面就课堂六个环节作一具体述说。
1.目标定向
就是在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对本课学习后,自己能达到的学习要求、如何学习有一个基本印象,对本课时学习内容有全貌性了解。
其实,任何人做事都急于知道“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学生的学习也是同一道理。了解了学习目标,也利于学生对课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有清醒判断。学习目标的明确也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至于有人担心学生什么都还没有学,就看目标,既不懂,又没有什么价值,简直浪费时间,没有实在意义。其实不然,学生每一课时目标是建立在已有发展区之上的,不是空中楼阁。同时,对一些语言描述学生还是能够有所收获,至于学生有了朦胧印象,在学的过程中,目标逐步明朗,实属正常,更何况,目标在后面仍会被对照与评价。
课堂实施时,教师一般首先让学生集体大声读或个体默读学习目标一遍,提醒学生圈点关注其中的关键字、词。目标定向控制在2分钟以内,操作中,教师应避免作无意义的解读。
2.个体自学
个体自学是学生个体以学案为载体,借助教材、工具书、教辅、实验器材等资源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主要学习形式有阅读、思考、查找资料、书面解答问题、做实验等。这一环节课堂中占用10-20分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环节。
根据我们对课堂的多年观察,对一线教师的大量访谈,对多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个体对相关内容的领会与理解是后续同伴交流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的基础,没有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同学讨论只能是虚假学习,听讲也多是片言只语的知晓,不会有深刻的思考,不能建构有结构的知识,更不可能有所探究、深度学习;听讲后要真正理解,还需要用较长时间用于反刍。同时,个体自学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利于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终身学习意识、习惯,只有足够的自我支配的时间、独立的空间才能实现真实的个体自学,太短时间不可能有真实学习。
个体自学过程中,学生以个体的自学作为主要学习形式,个体借助学案中“个体自学”部分内容的引导,以阅读钻研、思考教材为主要学习手段,学习目标是达成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其中甚至有熟读、记忆等任务,在学习课本的过程中可能伴有实验、视听资源的运用等,也可以查阅工具书、其它教辅资料。个体自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发现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要及时个别督促、提醒,发现个别学生有学习困难,应该及时个别指导。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发现没有按学案要求学习的现象,可以给全体学生以明确提示。但要特别注意,除了必要提醒(要言简意赅、对准要害)外,不能进行讲解或干扰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全体学生自学,重点督促指导学困生个体自学。这一阶段教师也附带收集学习情况(不是看学生写了没有,做了没有,而应该关注具体写了什么,做了什么。)个体自学的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
给出时间要求最主要目的是针对一些师资薄弱学校,他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基础的规范,必须给以适当的约束、指导。
给出的时间有原则性和灵活性,具体操作究竟安排多长时间为宜,应该视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灵活确定。学习内容很难,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安排时间适当长点,反之时间可少点。
我们的课堂操作,学生从新内容的学习开始,没有安排课前预习,学案也是上课时学生才能拿到。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全部从零开始,故要安排足够的个体自学时间。根据我们的实践研究,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预习至少有两大问题:第一,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第二,部分缺少学习兴趣与自觉性的学生没有预习,甚至有抄袭现象,而教师仍然建立在所有学生已经自学基础上开展后续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而在课堂内开始新内容学习,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3.同伴互导
即课堂上学生间就本课时学习目标、内容开展的讨论、交流、展示活动。
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学习至少有以下优点:首先,易于展开。因为学生地位平等,没有心理距离,提问者、解释者都发自内心。第二,有共同主题,因为前面自主学习主题一致。第三,易于理解,同学间知识、语言、文化背景相似,对方的语言更易于学生理解,解答者易提问问题,提问者易于听懂对方解释。第四,促进双方共赢,提问者问题得到解决,则有了进步,解答者为了解释清楚,既要深化理解,又要深刻思考,又要组织表达,当然也得到了提高,也是深度学习,有这么多优势,课堂为什么不多组织同伴讨论、交流呢?
课堂操作中,同伴互导环节的前提是组建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宜,综合学力相似者组成学习对子,同组中有上、中、下三类学生,俗称“组内异质”。小组间实力相当即“组间同质”。并不是几个学生在一起,合作学习就会自然发生的,还需要进行一段扎实而具体的小组建设。要指定小组长、副组长、各学科组长,明确小组内各人的职责,讨论的规则,清楚小组成员如何开展成员评价。这些要求需要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行为习惯。一般地,有两种讨论形式。其一,组长牵头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其二,学习对子间两两讨论。当然,也有小组成员代表小组上黑板板演,或在全班级展示学习成果,间或其他成员补充等形式,展示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继续组内的交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班级巡视,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发现游离于讨论之外的学生要及时提醒,同时教师应具体收集讨论中的错误、困难等学情,也可指定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展示学习成果。同伴互导一般在5-10分钟左右为宜。
给出时间仅是原则性参考,目的在引导与规范那些新手教师和薄弱学校老师尽快上手操作。具体的操作时间应该视学习内容难易、讨论过程灵活掌握。如学习内容较容易,则可给较多时间,而问题很难,学生讨论无从入手或收获很小,那么也可缩短时间,具体由教师上课时灵活掌握,原则是相信学生、讨论有实效性。
4.教师解难
指教师通过讲解、追问、反问、设问、实验演示、模型展示、示范阅读等形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和困难,达到提升学习水平目的。
教师是职业教育者,对学习内容有系统化、高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问、错误、不懂之处有清醒正确认识,同时,教师对学习心理过程有专业认识,能够有效率地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参与学习有必要、有可能,已被人类的教育史所证明。
课堂操作中,教师解难的内容首先来源于课堂生成,针对个体自学与同伴互导环节多数学生暴露出的错误认识与不能解决的问题展开启发、引导;第二,来源于教师课堂预设,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预设一些问题,以促进学生深化思考、提升学习水平。教师解难的形式一般有:讲解、设问、反问、追问、实验演示、模型展示、示范阅读等等。
教师解难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原则是从紧,具体操作由学习内容、学生水平决定,但切忌面面俱到,不针对学生疑难的泛泛讲解,既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又不能促进学生学习。
5.练习检测
练习检测就是在课堂上进行适度(量)的练习和针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测验,形式有书面、口头、表演、操作等等。
知识记忆会产生遗忘,需要复习,技能掌握有赖于步骤明晰与学会操作,乃至熟练至自动化。而学科过程与方法的掌握需要学生自己经历过程、自己运用方法,所有这些需要适量的练习。而课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也需要即时评价。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学习需要必要的适量的练习,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需要及时评价,利于激励和补救。
练习检测时,学生个体先对照“目标定向”内容,自我回顾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简短复习总结,然后,自主完成练习检测内容。期间,教师巡视督促,收集学情,学生自主完成检测练习,教师让学习对子间进行互相交换评价(批改)学习检测内容,之后,教师让个别学生展示练习检测答案,并进行针对性点评与启发引导,据此判断本课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练习与检测”一般占用课堂5分钟左右时间,在“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时可有适当增减。
6.补充学习
指课堂结尾时,对本课时课后需要拓展学习、补救学习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明确。
班级中的学生有差异,优秀生课堂学习任务完成较好,课后不需要进行重复简单学习,但需要深化学习,提升学习的质量(品质),那么课后需要进行学习,但不能简单地增加大量的重复练习,需要增加一些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内容学习。对一些学力低的学生,课堂学习目标难以合格,学案要求的学习任务不能全部完成,课后需要继续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即课后安排补偿学习。总之,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学生,课后都需要适当地再学习。问题是课后学习和课内学习的内容应该相呼应,形成系统才能提升学习的量和质,以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为了使课内、课外学习贯通,在课堂内明确各类学生课外学习的目标、内容、要求便很有必要。
实施时,教师提醒学生自己课外学习的内容,完成的时间,如何被评价,提示其遇到困难时,如何求助。用时一般在2分钟以内,使学生明确要求就行。
四、研究成果
经历近6年的实践研究,循环-差异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
1.培育了1所实验学校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淮安区车桥镇初级中学开始了循环-差异教学实验。当时,这所学校师资水平属于本地区同类学校下游,生源质量也居于下游,全校有50多名教师,800多名学生,教学质量位于中等。经过几年的课堂改革,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乐教、教研风气浓厚,学生乐学、言行举止优雅、课堂内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全校学生阳光而充满朝气,中考等综合质量评估从2011年开始一直位于全区公办学校之首。受到学生、家长、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很多外地学生到该校借读。学校充满了发展活力,2014年被国家人社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体系
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循环-差异教学已形成了包括“八条信念”“六个模型”等内容的理论体系。“课堂质量评价”“学案质量评价”“教师学案备课用表”等操作性做法,构成了一套实践体系。这些理论与实践集中收集在2014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专著《基于课程标准的循环-差异教学指南》一书中。
3.锻炼提升了一支教研员与教师队伍
在课堂改革推进过程中,参与其中的教研员与学科教师经常性地学习理论、参与大量的课堂改革实践,尽管他们的起点可能不高,但在与专家的反复对话中,与经典的不断对话中,无论是职业精神与追求,还是专业境界与技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譬如学案的编写,教研员研读相关理论、编写样例、课堂教学试用、组织骨干教师编写队伍、组织修订与改编、直到组织学案备课研讨,这是一个稳步持续的提升过程,大量的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背后是一线教师幸福而又辛勤的专业学习与提升。
一位在江苏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上过名师课堂的实验教师这样说:“这一节课抵上我课改以前一年的专业水平提升的量。”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表达的感受却是真实的。
4.引领与推动了一个区域的课程改革
随着循环-差异教学被更多教育同行认识并关注,这一教学改革措施对薄弱学校的规范作用,对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受到更多教育同行的肯定和赞扬。区域内越来越多的学校参加到循环-差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目前,淮安区有27所学校、淮安市所有县区都至少有1所学校参加这一课堂改革实验,成立了循环-差异教学改革实验学校联盟,统一组织学案的编写、修改、使用,经常性组织课堂观摩、课改研讨沙龙、互相赛课、同课异构,形成了一个引领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源。
六、问题研讨
循环-差异教学和许多其它教改成功做法一样,都有一定的实践、空间条件约束,也有不成熟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1.统一的教学做法与学科特点之间如何互相适应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因学科不同,而有大的差异。学习主体都是统一的学生,学习规律不会因学科有过多差异,因此相同的教学做法有存在的可能。更因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这种相同教学做法更有其存在理由。同时,不同学科确实有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特殊性,那么统一的教学做法如何为学科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这将是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2.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课堂改革最主要的成果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接近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主要的矛盾是教学内容处理如何更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发展需求,这决定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使其适应循环-差异教学的需求,将是未来较长时间我们需要面对的难题。
3.深入开展学习理论的实践研究
个体自学、同伴讨论、教师指导这是千百年来公认的学习形式,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学生各方面情况,社会的物质、精神状况,时代的价值追求,教育装备差异,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些学习形式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如何优化组合更有效率。我们一方面要从经典汲取营养,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和教育同行共同回应时代给教学与学习带来的挑战。
4.如何处理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关系
学习内容选择如何兼顾知识与能力,学案编写中如何处理问题开放性程度,在有效引领学习与培养学习能力间取得平衡,教师解难如何更好地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教育的功利性是教师与学校不可回避的矛盾。循环-差异教学同样面临分数与能力间的抉择,如何取度那是相当艰难的平衡问题。
(孙朝平、王国云、吴秋瑛,淮安市淮安区教研室,223001)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