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住宅设计发展规律与问题
2015-04-29龙柯丞
龙柯丞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住宅建筑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强烈冲撞,在面临新的生活行为时他们的住宅做出了什么样的调整来与之适应,而这些调整是能够很好的满足他们的不断变化的生活需要?这一问题是农村生态发展所不能忽视的,同时也与是摆在新农村建设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将——以湖南常德市农村的调研为根据,浅析目前农村住宅发展的规律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农村住宅;住宅建设;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与农村接触,仅仅依靠田间的庄稼无法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得不离开脚下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田地。新的工作方式与生活环境,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他们,最终影响着他们新建的住宅。当地住宅按其建设时间与建筑风格可分为:80年代住宅,90年代住宅,2000年后的住宅。其中修建于80年代前后的为三开间主屋与若干配屋组成的住宅,有些至今仍在使用,90年代至2000年前后,部分家庭于之前的宅基地上修建的二层楼房,拆除了之前的主屋,保留了之前的配屋。2000年至今修建的住宅中,有的完全保留了80年代住宅,有的仅保留了之前的灶屋。从本村住宅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设置、装饰程度,可以看出居民生活需求及生活中心的变化。
1 建于不同时期的住宅及其特征
80年代前后正值农村人民公社运动结束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这批住宅的平面布局与面积相比此前的“茅草屋”住宅并无太大变化,均为“一明两暗三开间”,即中间堂屋和两侧厢房和平房住宅。80年代建设中心是材料与工艺的更新。主要体现在:红砖代替之前的土砖,土砖墙体受力发展为砖墙木柱混合受力,灰瓦取代了茅草作为屋面材料,玻璃木框窗取代了纸糊木格窗等。这些方面的改进使住宅房间拥有了更好的空气流通、保暖防寒与采光,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时居民生活使用情况。从生产使用角度而言,这一时期及之前的住宅建筑均体现出很强的“适农性”。作为主屋核心的堂屋,主要用于农产品的加工和储藏,农忙时堂屋地面常堆满待了加工的作物、生产工具和各式的竹筐,空间不足时甚至往厢房里放;配屋的组合及选址皆以生产为导向,例如常见的“灶屋-牛棚或猪圈-家禽舍-茅房“组合。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变化,这些住宅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增改了一些门窗构件,更新了墙地面的材质,在屋内增设了隔墙,逐渐产生了一些适应现代生活的调整。
90年代的住宅修建得益于改革开放,在笔者调查的180户家庭中,有37户家庭是在90年代中后期修建了二层楼住宅。这一时期,农村的二层平顶楼房分为商用住宅和农用住宅,其中商用住宅始于各级公路的修建,一部分居住在省道国道边的居民开始经营与长途有关的生意,诸如小卖店、餐馆、招待所、汽修铺等,这批家庭的住宅完全保留了80年代的房间,于禾场的一侧修建平顶楼房,建筑外墙与之前的住宅对齐,通过围墙或是偏屋将禾场两侧围合形成户内院落,二层楼与老宅之间的院落里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所。楼房的首层作为商铺门面使用,二层作居住或仓用途,楼梯入口位于住宅外侧,与内院相连,务农与经商在空间上互不影响。少数家庭通过农业收入在这一时期获得了修房的资本。相比经商家庭这部分家庭的楼房住宅有着鲜明的农业特点,主要体现在农业专用空间的出现。这些住宅的楼梯位于室内的堂屋一侧,楼梯间多使用水泥板封墙,在离地1000~1500mm的位置设置小门,内部用来储藏大米、菜籽油等90年代这一批住宅的建设使用者开始意识到依靠单个房间的体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由生活带来的不断增加的空间需求,并逐渐地开始关注建筑空间分割的问题。
进入2000年以来,住宅布局开始不再以“适农性”为出发点,而是以生活的舒适与便利为核心,尤其是对于家中老人生活起居的照顾,老人房内的独立卫生间就可以看出这一点。2008年后,除了二层楼房住宅外,还兴起了“案楼”,这种有着类似平房外观却称为楼的住宅,得名于其首层抬高有悬空的防潮层,上有阁楼隔热层。从建筑结构、功能分区上均区别于传统的平房与楼房,结合了平房的方便易达与楼房的宽敞多房间等优点,这是居民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做出的选择。
2 不同时期住宅的规律及问题
结合其现状与需求的对应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住宅在经历了三次建房热潮后,体现出以下几方面规律:
住宅整体功能正朝着以生活为中心,以人为本发展;住宅形式日趋多样化,居住者开始在住宅建筑上追求个人审美喜好的表达;农村居民对于新材料、工艺、建筑结构敢于尝试,但在建筑布局上仍受三开间的习惯性思维影响。
这些规律既从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干的巧妙设计中体现,同时也因相关资源的缺乏导致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单体建设缺乏美感,村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导致每户住宅都是以家庭为核心修建完成的,居民们常根据个人好恶及经济水平的因素建房,从单体外观看,各种欧式风格的构件任意地堆砌在建筑正立面,而侧立面则是水泥墙面或白墙,建筑群体从结构形态到建筑表皮都缺乏主题性和统一性。部分保留了之前住宅的家庭,其新旧住宅之间没有做任何视觉上的衔接处理,显得有些脱节。一组之内,各户不同,一村之内,各组不同,村落失去了整体意象。新建住宅亟需整体规划。
空间的变化未能跟上生活的变化,传统农村住宅的层高受其家具尺寸影响,例如卧室里的架子床一般都在3米左右,故在三开间住宅中,卧室层高很少小于3米。伴随着新式家具的逐渐普及,以及住宅内通风条件的改善,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原有的层高来达到节能的效果。但实际上,部分居民在修建住宅时为了让住宅显得高大气派,将层高做到3米以上,结果却导致照明不足、空调效果不佳、走廊等空间显得过高等情况,最终不得不通过再次吊顶以降低层高,浪费空间的同时浪费了许多的材料。
不断的返工与重建也是农村住宅修建中常出现的情况。由于建设前缺乏对于住宅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建造时亦无详细的设计图纸,有时所依据的仅仅是包工头与房主约定的简易草图,这张草图可以画在草稿纸上,甚至是用砖块画在地上。有时出现一些新的想法,又大刀阔斧的拆掉刚刚砌好的墙,重新估算和实施。如此多的变量在未经由整体的统筹与设计时,往往在建成后发现空间实际尺寸与预想中不符,导致空间的浪费或空间不足的情况。
3 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面对农村住宅建设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应从设计理念的更新与设计案例的推广两个方面去解决。
3.1 实用性先行的设计理念
实用性是住宅使用价值的一个主要部分,对于农村住宅而言,提高建筑功能满足生活需求应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就势必要求设计者根据不断发展的农村居民生活状态,综合场地因素,从家庭的功能要求出发设置合理的空间。为此,必须进一步分析住户的居住心理,生活模式,尊重其生活的特殊性,研究其居住行为的科学性。农村住宅实用性应注重在体现三个特点上:一是提高设计的前瞻性,考虑到未来10年内家庭生活大致走向,预留出相应的空间;二是提高设计的适老性,基于老年人的生活特点,考虑老人房的设计;三是理清住宅房间的组合关系,做到动静分区,公私分区。
3.2 符合新农村生活的设计案例的推广
目前大多数住户外出打工,长年积累等待时机而翻新住宅,改进中仅靠身边所谓的木匠“能人”来支配,造成环境空间极大的浪费。建筑标准,面积大小,户型种类,工程造价楼层高低,乃至方位朝向,环境条件,艺术面貌,都无不限制着建造者,束缚着他们的手脚,矛盾更为突出的是住宅建设初期的参照物良莠不齐,建造者或从城市住宅图片中吸取灵感,或从附近村镇的住宅中获得启示。使得大众住宅被封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没有任何选择和需求的余地。所以,目前农村大众住宅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即是优秀住宅案例的推广。相关部门应联合建筑师深入实地考察,了解农村居民生活需要,适当改变布局形式,建造一批能满足新时期农村居民生活行为习惯的模范性住宅。通过对优秀设计案例的推广,潜移默化使农村居民对空间的认识能力和审美的提高,逐渐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使乡村风貌得以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 邓建伟,卢健松.关于农宅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13-15.
[2] 张俊英.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