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驱魔与游戏:侯麦电影《女收藏家》《克莱尔之膝》《午后之爱》的叙事核心

2015-04-29赵利利

理论观察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电影

赵利利

[摘 要]侯麦系列电影代表作品《女收藏家》《克莱尔之膝》《午后之爱》摆脱了爱情故事类型叙事追求的终极目的,而着力于驱除欲望魔障的情节设计,通过主人公的历险游戏,达到了驱魔的效果,这一叙事核心对人物的左右摇摆和自我搏斗做出了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展现了当代人复杂微妙的深层情感心理。

[关键词]侯麦;电影;叙事核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097 — 02

当爱情成为故事里一种假象或者说一个幌子,具有一种被揭示的意义,被赋予的观察性和分析性的重要就不言自明。法国新浪潮导演侯麦的电影叙事,经常在一种欲望本无罪,诱惑无处不在的情节里展开。全部道德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侯麦自己归结为就是两种标准的对抗: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人性;一边是情欲,另一边是英雄主义的优雅。

在经典叙事的法则之下,主人公被欲望所吸引而进入一种冒险的游戏,摆脱了爱情片叙事追求的终极目的,侯麦感兴趣的是对人物陷入某种情境的观察和分析,这些人物在行动时刻的自我纠缠和自我搏斗,本质上叙事的核心成为一种驱除欲望魔障的过程。从人物角度来说,“侯麦的电影并不描写那些被抛入了身体艳遇的人物,而是那些被某个道德标准所驱使而默默努力的人。”〔1〕 而这些人物,侯麦的说法是“我的那些主人公有点像堂吉诃德,都把自己当做是小说中的人物。”〔2〕 整个叙事过程里戏剧性并不更多来源于欲望追求者和欲望对象之间的冲突,更多在于追求者自我的冲突。六个道德故事里的男主人公都明显带着这种小说人物的自以为是,自我矛盾。《穆德家之一夜》里让-路易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而《女收藏家》和《克莱尔之膝》、《午后之爱》里的男主人公们皆一脉相承。他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理想中“英雄”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但面临诱惑的时候,灵与肉的互博难掩尴尬。这种趋向于理想中“英雄”的旅程是艰难的,侯麦避开了成为“英雄”的情节,而把叙事的重点落在了如何成为“英雄”的分析上,以一段叙事来体现抗拒欲望的心态,带有强烈的自省意味,这种自省却并不是一种褒义的正面刻画,而成为揭开自我道德规范之下的妥协和挣扎,以及最后取得所谓胜利的虚妄,成功地将一件情事转化为一段英雄事迹。帕斯卡尔·博尼策说“六个道德故事的整个提问法,就是解决诱惑,用诱惑力,调情和通奸的幽灵来驱魔”。〔3〕事实上,道德故事系列的叙事更加着力于观察和思考欲望的消解与释放,呈现出驱除魔障游戏的叙事核心,带有强烈的冒险意味。

《女收藏家》讲的是发生在乡下度假别墅里的故事。阿德里安拒绝了与女友一起去伦敦,来到朋友乡下别墅度假。这里有一个画家达尼埃尔,一个充满诱惑力的青春少女艾黛。阿德里安想寻求一个纯粹假期,但艾黛对他形成了无以抗拒的诱惑力。阿德里安和达尼埃尔一起达成了一种“在道德和简朴的生活中找到幸福”的状态。艾黛的诱惑力是被阿德里安所鄙视的低俗欲望,不自觉的驱魔游戏便悄然上演:他们嘲弄并赶走了艾黛的无知男友,居高临下评判艾黛“收藏男人”的低俗和不道德,表现出一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阿德里安通过一系列的行动,与自我的欲望展开对抗,宣称跟自己不喜欢的女孩在一起非常不道德。阿德里安看似可笑的一切行动,展示了他已经完全失去平衡和要追求的虚空宁静,无非是源自男性本性中对一个迷人女性的好奇和猎艳期待,他竭力逃避这种诱惑力,拒绝成为艾黛的收藏品之一,以此来保持自己满意自足的道德准则,在叙事上表现为强烈的戏剧冲突。当艾黛在画家和画商之间辗转,阿德里安烦躁不安,驱魔的游戏反而把他带进嫉妒的深渊,一步步貌似胜利实则一步步败下阵去,最后阿德里安丢下艾黛一个人扬长而去。阿德里安自我总结这是一个误入歧途的故事,充满了成功者的喜悦:终于驱除了欲望,摆脱了诱惑。他享受着这种胜利,把它归功于自己,而不是运气,甚至产生了一种“甜蜜的独立感”。

如果电影到此为止,这将是一个圆满的英雄旅程,对抗情欲,战胜诱惑,驱除魔障,成为英雄。但侯麦并没有让阿德里安这段驱魔游戏自足于成功的陶醉里。影片的最后镜头对准自觉成为“英雄”后的阿德里安的焦躁和不安,空旷安静的别墅里,他最终定下了当天飞赴伦敦与女友团聚的机票。这个结尾充满了讽刺性,阿德里安煞费心机构建起的英雄主义瞬间失去了优雅。他和艾黛之间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故事,喜剧性地揭示了虚伪虚弱的某种标准,堂吉诃德假想式的世界瞬间破灭。“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承认有无限的事物是超乎理智之外的;假如它没有能达到认识这一点,那它就只能是脆弱的”。〔3〕在这里侯麦把他深爱的哲学家帕斯卡尔的理智有限性做出了精妙的诠释,所谓自我高尚理性的英雄幻想,实则是一种脆弱理性的出丑。围绕着驱魔的游戏,反败为胜继而又反胜为败,情节的几次反转,把男主人公的内心真相完全置于光天化日之下,由此可见侯麦电影的观察与分析性,犀利而深刻。

而在影片《克莱尔之膝》中,即将结婚的外交官热罗姆从瑞典回到法国乡下老房子,邂逅了老朋友女作家奥罗拉。奥罗拉希望热罗姆帮她进行一个实验,完成一个小说构思的进展:结婚前夜与一个少女发生点什么并不算是一个好故事,那如果发生点什么但是又不上床,这个故事会精彩得多。这个实验命题是知识分子式的“魔障”。

基于这个设定,《克莱尔之膝》故事叙事的核心趋向于一个冒险驱魔的过程。影片基本上分为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按照女作家奥罗拉的请求,热罗姆尝试了一段与少女劳拉的游戏,热罗姆虽然大获全胜,但在这个游戏中多少显得有点无辜和被动。第二部分,当劳拉的姐姐克莱尔出现,热罗姆摇身一变成为主动掌控“小说”的人,克莱尔的膝盖在他心中引起了某种欲望,虽然他坚持认为这种欲望是一种不渴望任何东西的欲望。但正因为没有目的,这种欲望才格外强烈,热罗姆陷入了自我欲望的挣扎和搏斗,最后的胜利成就了一段“驱魔”。拉康曾说“欲望与对欲望的反抗,确切的讲是一回事”。〔4〕

《克莱尔之膝》相较于其他几个道德故事,故事情節更加复杂丰富。因为少女劳拉是女作家奥罗拉与男主人公合谋实验的对象,并没有成为整个故事的单一情节,叙事的转折点在另一个少女克莱尔成功激起了热罗姆主动的欲望。克莱尔之膝,成了一个无法摆脱的魔咒。热罗姆假借安慰克莱尔的机会,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一种极具引诱意味的动作被无辜的少女当做了一种安慰。对热罗姆来说,那个女孩的膝盖不再令他想入非非,驱除了破坏既定的未来婚姻的可能性,也由此解除了对未婚妻之外女性的关注。将手放在克莱尔膝盖上的这个小小的动作,是一个被刻意放大的细节,侯麦给予了难得的特写镜头,并且让一直喋喋不休的主人公终于闭上了嘴,这一瞬间纯电影化的呈现,达到了惊心动魄的效果,甚至成为整个影片叙事的核心。热罗姆借口安慰女孩实则为解除自我的魔咒,获取一种平静。但侯麦不动声色在结尾处,揭开了热罗姆自我欣赏的脆弱性,一切不过是一种自我的蒙蔽和想象,并且,生活里的诱惑并未驱除干净,很可能在不久之后,会以更加强烈的程度困扰着走入婚姻里的男主人公,那就是《午后之爱》里的男主人公了。

《午后之爱》的男主人公弗萊德里克和道德故事系列的人物有着质的区别,不再是一个受到诱惑而挣扎摇摆的单身青年,他有美满的家庭和事业,但是弗莱德里克对平静的生活感到黯然无趣,天天在书中梦想着激动人心的旅行和冒险,慵懒的午后在咖啡馆里遥望街上的女人,依靠幻想魔法来掌控女人。米歇尔·塞尔索认为,这样一幅颇具浪漫色彩的画面,“赋予了这段时间在偶发性之外的一种存在的价值,也是超越于生命的偶然性以外的价值,这种思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距被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5〕男主人公自称深深感到了她们的魅力,却没有因此而受到诱惑,自我的矛盾昭然若揭。耽于幻想是内心的一种魔障,若想驱除,需要一个真正的现实行动。

影片中男主人公驱除魔障的实际行动,就是和偶然出现的过去情人之间的旧情相续。但在妻子和情人之间,在被诱惑与坚守自己的道德之间,一贯在欲望、犹豫、摇摆、引诱、冒险、逃避、游戏、驱魔的情境里挣扎的侯麦主人公,虽然已由青年人成长为中年人,但是青年时期的自我蒙蔽与欺骗,自我挣扎与虚妄胜利都如出一辙地重新上演一遍。每一次在欲望和冒险游戏驱使下对诱惑的拒绝,并不是特别主动和坚定,更多时候像是虚伪脆弱的挡箭牌,不堪一击。对照最后那种从欲望回归理性的道德自足和得意,愈发显得可笑。一个中年男人出轨的故事被赋予了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远远超越了一个庸常婚外恋故事的窠巢。“他要求伟大,而又看到自己渺小;他要求幸福,而又看到自己可悲;他要求完美,而又看到自己充满着缺陷;他要求能成为别人爱慕与尊崇的对象,而又看到自己的缺点只配别人的憎恶与鄙视。”〔4〕帕斯卡尔是侯麦深爱的哲学家,侯麦对当代人的观察分析与帕斯卡尔对人性的洞察一脉相承,在古典主义的优雅之中,隐含着不过时的思想。

侯麦不厌其烦地把镜头对准了这些主人公,对人类永恒的矛盾境遇做出了巴尔扎克式的深入而广阔的思考,成为当代电影中最关注情感真实感厚度的导演,在看似平淡的情感故事讲述里植入驱魔游戏的叙事核心,通过欲望诱使进而反抗驱魔的过程,层层剥开了情感世界里欲望诱惑与自我道德的有趣较量,反复强调的主题,显现出一个无法遮蔽的生活真相,洞彻当代社会复杂微妙的情感心理,影片的分析性远远超过了剧情叙事的戏剧性,但由此诗意展现的情感心理丰富微妙而精准。

〔参 考 文 献〕

〔1〕〔2〕〔3〕〔法〕帕斯卡尔·博尼策.也许并没有故事:埃里克·侯麦和他的故事〔M〕.何家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5〕〔法〕纳塔莉·沙鸥.欲望伦理:拉康思想引论〔M〕.郑天喆,等,译.南宁:漓江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电影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