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俄罗斯掠影
2015-04-29张曼菱
张曼菱,作家、中国教育史研究者。在北大为学子时,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电影《青春祭》,成为中国知青电影巅峰之作。有《中国布衣》《北大回忆》《张曼菱评点(红楼梦)》等多部著作。
近年以抢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口述史为主业。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著作《西南联大行思录》被誉为中国教育史重要篇章。
九月,寒冷已经降临俄国。
一夜飞到伊尔库茨克。酒店为客人举办了盐和面包的传统接待仪式。
有一列小火车专供旅游。乘它可沿贝加尔湖走一天。
辽阔的疆土,到处是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树林密布。从火车里涌出来的游客们惊叹着纯美的大自然。贝加尔湖保持着荒凉寒冷的本色。一个生态博物馆告诉人们,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
一些用彩色木板搭建的农舍偶尔出现。紧挨着铁路旁有一处别墅,也是木建的。导游说,这是普京的别墅,他带着那位运动员女友刚刚离去。
在伊尔库茨克的郊野上有哥萨克村子,一个标本式的空巢。那些壁炉、木制的粗糙家俱、墙上的兽皮,在小说和电影《静静的顿河》里似曾相识。
夜色笼罩木楼旅社,拎着箱子登上木楼梯。在寒风中登山到达餐厅。餐厅与晚餐古朴温馨。体验俄罗斯,首先就是经历寒冷,然后到达精致与温馨吧。
终于能够面对俄罗斯人重温我的俄语,不禁有幸运感。上小学时,我就开始学习这优美的韵律抑扬的语言和严整的格律,它和我的童年、青春相连。
“十二月党人”,为祖国受难
旅游,本身就包含多种选择,即使是同坐在一辆车上,走同一条路线。
人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旅游。每个人的文化,就是她最固执的“导游”。
伊尔库茨克,令我神往的是“十二月党人”博物馆。
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在1825年12月(俄历)谋划起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政体。他们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起义,均遭失败。500多人受审,5位首领被处死,100多人被流放。他们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长诗《俄罗斯女人》很早就译到中国。涅克拉索夫描写了几位贵族夫人寻找丈夫的漫漫白雪之路:当她来到阴冷潮湿的矿井里,囚徒们对她表示出敬仰,把一粒烧熟的土豆投进她的裙子里。这是我从少女时代就熟读并记住的故事。
汽车把我们送到了一所庭院。这个院落与当地人一样,是木栅栏围起来的,有草地、野花和木头钉的长椅,堪称粗陋。楼房里则充满了从彼得堡移植来的贵族气息。钢琴、油画和华美的地毯、家俱等。这是一位“十二月党人”流放到这里后,用自己的钱建造的住宅,是一所故居。贵族们在流放中的尊严,体现在这幢宅子里。
当年许多贵族夫人选择了与丈夫一同流放。她们高贵的气质,显示出一种对历史正义的理解与牺牲精神。讲解人说,他们教当地的人民识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被谱成歌曲,我是在知青时代学会它的。它安慰过我们。这其实是普希金为起义失败后的“十二月党人”所写: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的友谊,不畏暴政,使得诗人的品质达到一种纯金程度。
俄罗斯关于“流放”的吟唱,后来成为中国的“右派”们在“下放”生涯的心灵抒发。
“右派”是中国的受难者。由于开放初期的文学成果, “右派”成为有胆识的先驱者的身份标志。而关于中国“右派”的流放,却没有一个博物馆。尽管其中有许多值得载入史册的名人。
纪念那些为民族的生存而受难的人,这是一个民族的道义能否延续下去的象征。
来到圣彼得堡,在“十二月党人广场”有彼得大帝魅力四射的铜像。普希金的诗称它“青铜骑士”。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历史的形像合并了。因为他们的理想都是要推动俄罗斯前进。
作为俄罗斯诗坛的王者,普希金总是伴随着英雄的脚步,伴随着那些为推动俄罗斯改革前进的奋斗牺牲:
高傲的骏马,你奔向何方?
你将在哪里停蹄?
啊!威武强悍的命运之王,
你就如此在深渊之底,
在高峰之巅,用铁索勒激起俄罗斯腾跃向上?
无论是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还是作家、诗人和帝王,令人感觉到的是:他们都深爱俄罗斯。
最高的世界级荣誉也无法替代回归家乡的岁月。这里用一句“责任”“担当”的话都嫌肤浅。现代人喜欢说:“为真理受难”,可是真理如果离开了相依存的祖国,还有多少真实的意义呢?真理一旦离开土地,真理也就变成了“过去”。一个人有了对本土的爱,才构成他的基本人性与人格。
俄罗斯改革者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但他们的理想永远深植于祖国的土地。“为祖国受难”是一种奉献。因此他们被祖国纪念,也永远成为俄罗斯历史前进的动力。
东正教是俄罗斯性格的一个特征。一种宗教如果与一个民族不可分割,那一定是它提供了某种渗透人生的精神。殉道,也许是其一。
滴血大教堂,威严神秘,色彩绚丽,从外观到内部的绘画都浸透了俄罗斯传统之美。它为纪念一位身在皇位的受难者而建。
公元1881年3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乘着马车准备去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在经过涅瓦河边时,遭遇“民意党”极端分子的暗杀。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父皇,在遇刺地修建滴血大教堂。
瞻仰新圣女公墓,那些构成俄罗斯精粹的人物安息在这儿,让历史回味。
墓碑雕刻使墓地变得诗意。从乌兰诺娃优美的芭蕾舞姿,到赫鲁晓夫的脑袋和叶利钦的大海波涛。一个激情的民族和几段激变的岁月,这就是俄罗斯给世界的印象吧。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这个民族所创造的那些风云突变的历史,大概只有法国大革命可以与之相比。而发生在上世纪的前苏联解体,在顺应大潮中,全民的忍耐,上下默契,闪现出一种把握历史脉搏的悲壮气魄。
暴风骤雨与温情构成的民族性格,雷霆过后的安祥,有如俄罗斯广袤的原野。
托尔斯泰:一个民族的解读
库图佐夫大街,是莫斯科最宏伟的街道。乘车过去,一路上都看见战斗者握枪的雕像。
库图佐夫的名字载人世界历史。据说直到今日,法国人都不愿意走过这里的凯旋门。
我对这场战争的最早认知,来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男女主人公纳塔莎与安德列各自出身于两个古老的俄国世家,在侵略者到来的时候,这两个风格不同,并因此阻隔了他们子女婚恋的家族,都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抵抗法国军队的全民之战中。一个献出了最杰出的儿子,一个抛弃了自己的财产,腾出车来拉伤兵。
在爱情上幼稚失落的纳塔莎去看护前线下来的伤员,因此遇到了自己思念与愧对的爱人。神圣的民族之战把一切都洗浴干净。安德列公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俄罗斯的蓝天和心爱的姑娘。而活下来的少女走向成熟。
中学时代如饥似渴的阅读,把俄罗斯的故事刻在了我的青春岁月里。
我不认为,那些战争场面对于小说是游离的。这是厚重的爱情故事,也是民族的故事,怎么可能不写库图佐夫和决战的场面呢?怎么可能不写库图佐夫身上那种俄罗斯农民一般的朴素和大智若愚?
一个伟大的作家,就是这样让全世界认识和尊敬他的民族的。
一清早,我们前往距莫斯科190公里的雅斯纳雅·伯利亚纳庄园。
这片广阔的庄园是托尔斯泰母亲留下的遗产。它也是托尔斯泰的故事与灵感源泉。
一路上绿树成荫,令我想起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青年地主列文从乡村去莫斯科向贵族小姐吉提求婚的故事。吉提在遭遇社交界的感情抛弃后厌倦浮华,来到庄园生活。
托尔斯泰推崇的生活,有点像中国古人的“耕读”田园。亲近大自然,是人获得幸福的一个条件。
庄园很大,而住所很小。墙很厚实,室内非常简洁。除了餐厅比较正式,其他的房间类似于一个角落,放有坐椅、圆桌。托尔斯泰晚年睡一张极其窄小的小床,由他的女儿照料。
在由树林与草地构成的庄园里,仿佛看到《复活》里少爷聂赫留朵夫与女仆玛丝洛娃嬉戏的情景。可怜的姑娘就在这迷人的暮色中走向绝境。
契诃夫说:“我以为托尔斯泰永远不会变老。语言可以变老,但他永远年轻。”
《复活》这部作品,年轻时候我不喜欢看。太沉重。后来阅历多了,尤其是“文革”后中国文人开始讨论“宽恕与否”的话题,才感觉托尔斯泰在我们之前就进入了深思。
《复活》代表人类良心的忏悔。同时托已将他的审判目光投放到了“体制”上面。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厌恶上层生活的虚伪,在营救玛丝洛娃的过程中,他尝到了官僚司法的折磨。
托翁的墓地是一块平坦的草坪。在这里,鲜花从来没有断过。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我年轻,一定要去中国。”
那天,我们一行人是庄园里唯一的中国游客。
托氏晚年出走,因为他感觉到作为一个庄园主生活的罪恶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白了他对农奴的歉疚和对物欲生活的摆脱。不知为何,我想起中国的学者陈寅恪,他们一个要“走”一个要“留”,全然不顾家人的劝告,都完成了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文学殿堂,如《悲惨世界》《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些推动了历史前进的伟大作品,来自作家们伟大的心灵。托尔斯泰属于这个殿堂。
从莫斯科到彼得堡,画廊与博物馆星罗棋布,徜徉在街道与广场,随时可以购票进入一处处美不胜收的名画收藏馆,看到那些久仰的名画原作。
列宾、列维坦们可以称作是拿着画笔的托尔斯泰。他们肃穆广阔地代表着俄罗斯气派,俄罗斯的呼吸。每一幅都可以让你感受到画家对这片土地的深爱,对人民生存的息息相关。
那幅著名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原来并不大,只是一小块,可里面的人物都有姓名有来历有个性。这表现了画家对他们人格的尊重。让你想到在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笔下的,那些以粗陋方式生活着的倔强乐观的劳动者。
那幅彼得与他的儿子对峙的油画,让我想起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新旧人物的冲突展现在两代人身上,如此激烈,这似乎也是俄罗斯文化的一个特征。
俄国的油画被批评不如欧洲的技法精湛,然而它粗犷的生动写实,凝重的风格与魅力,令人一见而不能忘怀。反而,我以为欧洲的古典画风过于宁静和美化现实。
历史与民间的故事、情节、人物和重大的宗教场面,成为俄罗斯油画的主题。流血的宫廷、父与子的对执、出嫁前的富家女、应征人伍的乡村青年、大战前夕的将士、母与子的林间嬉戏、一个家庭的聚会,还有神话故事里的英雄萨特阔。油画成了俄罗斯生活的表现舞台。
俄罗斯油画也弥漫着面对大自然的感恩、道德自省、人性的恶与救赎。
在油画中,同样能感受到托尔斯泰式的“面对穷人”的愧疚,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是俄罗斯文学高贵内涵的由来。
托尔斯泰本人就被画家们多次描绘。一幅“赤脚的托尔斯泰”表达出画界对托氏深刻的理解和赞美。而那幅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俄罗斯女人”,则被认为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
阻止侵略者前进的,是严寒更是尊严
开阔的涅瓦河让彼得堡生机盎然。河上的航行船只、大桥,凉爽的风,显示它的开放性格。波罗的海云气浓重而奇诡,带有阴霾与彩霞的双重气质。从前以为是油画的渲染,原来这就是真实的天空。
天时常下着小雨,这正是彼得堡留在文学与油画里的气质,忧郁的、艺术的气质。
彼得大帝奠造了气势恢宏的彼得堡建筑群落。而它的氛围气派,则是由那些成年累月聚集在彼得堡的文人、画家、音乐家以及贵族们所营造的。这里的人们一眼望去也与莫斯科不同。一股悠闲、高傲的欧洲风度包裹了俄罗斯茁壮的生命体。
彼得堡城市的端庄雅致与陈旧气派,不输于欧洲名城。现任领导人普京曾经要迁都彼得堡。因为这里有真正的俄罗斯传统气韵和风水。
冬宫、夏宫、叶卡捷琳娜宫,宫殿讲述着帝王们的博弈之途,鲜血与辉煌的故事。华丽的房间,画像威严,陈设华贵,搜尽人间膏腴,透出历代沙皇版图扩张的野心。
斯莫尔尼宫曾是革命指挥部。现在,列宁的雕像还在那里保留着。这原来是叶卡捷琳娜被打人冷宫时的居处,一所修道院。有心计的叶氏在登上帝位修建王宫时,使用了自己被幽禁居所的色调,使蓝色与白色相间变成华贵的标识。
叶卡捷琳娜宫的独特处在琥珀宫。这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用来自全世界的琥珀装饰起来的华丽客厅。二战时,被希特勒整个剔出,带走。战后无下落。前苏联用德国的赔款,发掘波罗的海的琥珀矿,重新按原图恢复了它。这里禁止拍照。
走进这瑰丽的宝殿,感受到的是俄罗斯那一颗高傲而追求富丽的心灵。
无论走在宫殿花园冬宫、叶宫、夏宫,还是庄园、故居,广场上甚至街道旁,都会感觉是走在原野里,走在树林里。这个民族的昨天与今天,都融入在拥有漫长冬天的大自然中。
俄罗斯人以极高的热忱和责任感守护着一切历史遗迹、文物、艺术品。在宫殿、展馆里,你都可以看见那些气度庄重的老人们,在那里一丝不苟地看守珍贵的文物。严厉的目光盯紧了参观者。
俄罗斯不允许外国导游来讲解它的景点,中方导游只能作翻译。导游不合格,直接导致旅行者面对古典名胜一无所获。
顺便提一句,因为能讲几句俄语,我在酒店、商店、宫殿都得到一种格外的善待。这也鼓励着我,复习俄语,再来作“深度游”。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
这个日子引起了对斯大林评价的再次反思。俄罗斯跟中国一样,也曾经对外面临覆灭性的入侵,对内纠结着体制与内政的困扰。复杂历史下的复杂伟人,需要时间的推移来论道。
在各处不时地可以看到一些纪念“二战”的图标。但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从来就没有忘记过战争,从拿破仑到希特勒。俄罗斯对战争的记忆不仅仅是一时的标语,而是铭刻在城市的建筑和宗教般神圣的仪式里。
在红场有无名烈士墓碑和不灭之火,士兵在日夜守卫,崇敬的纪念永远持续。
“纪念无名者比纪念知名者更困难。历史的构建是献给无名者的记忆。”(本雅明)
俄罗斯受到冬季的眷顾与保护。严寒曾使拿破仑败退于莫斯科。严寒也同样阻止了德国人的进攻。但希特勒的手段更为毒辣。
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城市900多天。城中因此饿死了20万人。
俄军后来开辟了一条昼夜通行的冰上公路,在1941年~1942年间冬季,列宁格勒处于饥饿围困最艰难的期间,连接了拉多加湖东西两岸的运输线,成了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被誉为“生命之路”。
来到拉多加湖畔,看到“生命之路”纪念碑。两个半圆的顶上留出了一条小小缝隙的交错拱形,拱形代表了德军的四面围困,中间空着的那条缝隙,代表“生命之路”。
湖畔也有火焰在燃烧。
一组钢轨呈60度角并排指向天空,这是当年的著名火箭炮“喀秋莎”的发射架。
此时来了一辆车,一些年迈的俄罗斯人缓缓走来。
有人对在此嬉笑拍照的游客发出嘘声。
我悄悄摄下了一位老妇人的背影,她面向着湖水在哭泣。
另外一位同行的妇女站在离她远一点的地方。
这是尊严,忧伤者的尊严,和被怀念者的尊严。
在俄罗斯,你会感觉每一个普通的人似乎都带点傲慢。
领土辽阔,文化与艺术宝库,这种富有写在他们的脸上。
比起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建筑,俄罗斯的基础建设停滞不前。在莫斯科没有高架桥,堵车是每天的常态。那些盛名冠之的酒店设施落后,从莫斯科到彼得堡的小火车肮脏不堪。
俄罗斯人依然保持着慢效率的循规蹈矩的工作节奏。排队的人们安然地看报纸。即使是在路边小摊上,买到的小物件也非常精致和有质地。
在咖啡馆,网络信息很好,但人们都在享受安静,深思的气氛,看不到手机“低头族”。
面对国际币值的变化,俄罗斯人说:“我们的卢布足以保障我们的生活,我们不需要外币。一切外币退出俄罗斯。”
我去过彼得堡的地下超市,那里货源很充足,买回来的黄瓜和西红柿味道纯美,比国内的好吃。卢布在俄国境内没有贬值。
由于卢布与人民币的汇兑率高达十比一,中国游客从二十万徒然增加到四十万。这使得中方导游奇缺,滥竽充数,旅行社的“性价比”下滑。种种细节,令人生厌。
今日令我们中国人无处不困扰的,归根到底,是“尊严”的沦丧。
契诃夫说: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场合承认自己的渺小?在上帝面前,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
在莫斯科大剧院观赏到的芭蕾《天鹅湖》,王子与白天鹅最终还是被妖法分开了。高贵的忧伤永远是对逝去情感的珍惜纪念,而不是平庸者的大团圆。
这令我想起了普希金笔下的塔吉雅娜,她并没有接纳那份太迟来的感情。
在旅途结束去飞机场的前夕,我和几个朋友专程来到涅瓦河边普希金文化咖啡馆。
普希金从这里走出去决斗,再也没有回来。
这是他用生命写下的最后一首诗: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