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一支烟感化了郑洞国
2015-04-29
郑洞国,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在抗战中声名显赫,却在内战中成为败军之将。用他自己的话说,幸好“我这后半生幸亏跟着共产党”。对于他每一次人生选择,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郑建邦(郑洞国长孙)认为,这都离不开他骨子里的“忠厚”。
冒名顶替考入黄埔
1903年,祖父郑洞国出生在湖南石门县南岳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从石门中学毕业后,祖父听闻同乡要去报考广州黄埔军校,也跃跃欲试。他投考黄埔军校的过程堪称传奇,可以算得上是黄埔军校史上唯一的冒名顶替者。当时,祖父辗转很多城市,报名都已经截止,他非常沮丧,到了广州后,准备索性留在广州的营盘里当兵,下期再考。没想到他所住的旅店,老板也是湖南人,还住着很多来投考军校的同乡。祖父遇到从湖南临澧去投考的王尔琢、黄鳌、贺声洋,黄鳌告诉祖父,自己当初怕考不上,报了两次名,现在已经被录取了,还多出一个名额,你要不要顶我的名字去考?黄鳌给祖父出主意。祖父这时候也急了,便顶着黄鳌的名字进了考场,最终通过了考试。
入学后,真假黄鳌被分在一個队里,都是黄埔军校一期二队,教官一点名,两个人都说“到!”祖父压力特别大。半个多月后,祖父跟校方主动承认了错误。后来经校方商定,既然学生都是抱着为国家献身的目的,考试也通过了,就把祖父的名字改了过来。
祖父在黄埔军校期间,正值大革命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在军校十分活跃。祖父比较亲近的同学,有很多在中共历史上赫赫有名,比如井冈山时期的参谋长王尔琢,就跟我祖父是中学同学。因为祖父在校期间,一直跟共产党员走得很近,所以到现在一些党史材料还说,祖父当时是共产党员。我专门问过祖父,他说不是,但思想是很接近的。
祖父在黄埔接受的锻炼,影响了他的一生。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参加了东征、北伐。开始有五六年的时间,蒋介石并不信任祖父,怀疑他是共产党员,不肯重用他。直到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中原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冯玉祥的西北军一次夜袭蒋介石,中央军措手不及,全线溃退,祖父当时是团长,冒死守住了这个阵地。在这之后,祖父在国民党的军队里走顺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应当说祖父都是蒋介石非常信任的将领。
和史迪威共事有些烦恼
1943年春节过后,蒋介石发来急电,将祖父从鄂西前线召回重庆,任命他为中国驻印度军新一军军长。当时,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罗卓英跟史迪威闹翻了,被史迪威赶走,蒋介石开始物色人选,最终他想到了为人忠厚、温文尔雅的祖父郑洞国。
当时的缅甸战场众所瞩目,中国军队在后来的作战中可谓摧枯拉朽,把日本人打得抱头鼠窜。但对祖父来讲,作为一个军人,真可以用烦恼两字来形容。名义上是军长,其实什么都说了不算,只能管部队的军风纪律;另一边,蒋介石又给他施压,还得把握这十万大军。史迪威很霸道,什么事都是自己说了算,底下的中国军官也一样,只要是史迪威看不上眼的,马上送上飞机,回国!
祖父的副官黄仁宇,就是后来写就《万历十五年》等著作的历史学家,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祖父曾两次飞回重庆,要求蒋介石换人。蒋介石大骂:我派你去,就是让你受气,你不受气怎么行?!然后又安慰他,你好好干,国家需要你,逼着他还得去。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祖父在印缅战场的处境十分艰难。他既要千方百计地搞好与盟军的关系,又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国民政府和中国军队的尊严和利益,还要顾全大局。好在随着共事日久,史迪威与祖父的关系逐渐融洽,祖父随史迪威一起参加了缅甸胡康何谷、孟拱河谷对日军第十八师团的战斗。在密支那战役的关键时刻,祖父受命到前线指挥,最终攻克了这座缅北重镇。1945年8月,祖父奉命回国,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官。
在东北的日子最煎熬
应当说,任何一个人的思想转变都有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尤其是祖父,他不像有些国民党的老前辈,早期就跟共产党同舟共济。祖父是在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又非常的信赖他,而祖父从小就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熏陶,比如忠臣不事二主,这对他影响很大。蒋介石打内战时,祖父并不同意,他跟很多人包括杜聿明都说,我们好好和平建国不好吗,干吗还要再打仗,再说在江西时共产党只有几万人,我们费了那么大劲还剿不了,现在他们已经百万大军了,怎么个剿法?但当时蒋介石及很多国民党将领都信心满满。
1948年东北内战开始后,那里的战场早已不是国民党的天下。1月,精锐的新五军被全歼;2月,解放军再战辽阳和鞍山;3月,林彪集中兵力打下四平,切断了长春和沈阳之间的联系。3月25日,祖父临危受命,来到了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长春。祖父被任命为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主席。他当这个省主席的时候,他的政令出不了长春的城门,外面全都是解放军,守了7个月,这7个月是祖父最难熬的日子,而且越来越难熬,解放军后来越围越死,城里粮食也没了,燃料也没了,十万军队还有几十万老百姓,怎么办?那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到最后,祖父的部属们都动摇了,觉得犯不着给蒋介石卖命,纷纷起义或投诚。
祖父很少跟我们提及长春围困,那是他一生最痛苦的一段时光。他曾撰文说:我看着天上的太阳,都觉得没有光芒。长春和平解放后,组织安排他去哈尔滨后方休息,很优待他,住一个小楼,还把继祖母从上海接过来一起住。这个时候,祖父的思想才开始发生转变,他看到他的老师邵力子、张治中,还有同学陈明仁,这么多人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肯定有道理。他开始读《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包括普列汉诺夫的著作,明白了很多道理。
1952年,祖父应周恩来之邀,从上海迁居北京。这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表示他接受了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决定。
毛主席的诚恳感化了祖父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祖父为国防委员会委员。祖父还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家宴招待。
这次到毛主席家吃饭,祖父有些战战兢兢。主席很了解祖父的心理,祖父一进屋,主席就从沙发上站起来,迎到门口,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讲:郑洞国,郑洞国,你这个名字好响亮啊。大家就笑,贺龙,叶剑英他们也在旁边笑。坐下来后,主席问:你吸不吸烟?祖父说吸,毛主席的烟就在茶几上,祖父拿出一根就要点。主席从沙发站起来,拿着火柴给他点烟。这个细节,也不是毛主席有意的,他跟谁都这样。但祖父却是百感交集,他能想象蒋介石会给谁点烟吗?祖父在蒋介石面前,那真的是一点都不能含糊,毕恭毕敬。这一刻,祖父确确实实感到毛主席和蒋校长不大一样。这次宴席上,毛主席又以自己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勉励祖父好好学习,转变立场。从此,祖父的内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1966年“文革”爆发,红卫兵只到过我们家一次,还非常客气,只说郑先生,我们到你家看看,看了一下也没有破坏,就收走两把军用水果刀。祖父跟刘少奇、贺龙都算同乡,尤其是贺老总,他的老家湖南桑植县与祖父老家湖南石门县相邻,所以有时见面,贺龙老是说:洞国,你到我家去坐坐。祖父心想人家是元帅,公务繁忙,怎好打扰?可在“文革”时有人要他揭发贺老总,他坚决不干。祖父这个人从来不找事,他有他的底线,毫不含糊。
“文革”结束后不久,全国政协就开始恢复工作,1979年,祖父当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当时他已经年近八旬,仍积极建言献策。他晚年利用各种方式,向在台湾和海外的昔日黄埔校友宣传党和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他多次寄语台湾当局,希望其以民族大义为重,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和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推动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1991年,祖父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梁衍军荐自《文史博览·文史》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