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西方眼里的中国议题
2015-04-29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家;中国议题,已成世界议题。
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
中国经济话题是西方媒体、学术界以及外交界的重点关注对象。怎样解读今年7.0%的经济增长预期,看法各有不同。外交官们多从实用主义看待这个数据,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注意到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对2015年GDP增长的表达为“7%左右”。“‘左右意味着今年中国GDP增速可能为6.8%,也可能为7.2%。不管真实数据是多少,最后的增长率应该是可持续的。”裴德盛表示。
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国经济增速减缓意义何在,既是一个长期关注的话题,在短期之内又无法找到答案。
它们力图给这一数字寻找某种方式的解读。首先寻求的是7%是否具有合理性。
同时,西方媒体又注意到2015年将可能是中国在25年来GDP增速最低的一年,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会于己不利。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调低GDP增速之后,包括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在内的大部分重要的西方媒体,立刻注意到了亚洲主要股票市场马上下跌这一情况,并暗示股市的变动,与中国经济增速之间的动态联系。而《华尔街日报》则说,增速下调并没有“嚇到(在华)外资企业”,但是同时又声称,由于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它的经济增速下调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全球影响。
究竟什么才是“改革”
对中国的“改革”议题,西方媒体、驻华外交官之间的看法差异甚大。
西方媒体眼中改革的含义明显比较狭隘,仅仅指向经济改革以及政治改革。朝日新闻在3月中旬发表的社论含糊不清地将改革指向于政治改革,称中国的改革应该“惠及人民”。这个日本的熟悉中国的老牌媒体同时说:“在世界政治当中,有时候发动一场改革的困难,要远远大于发动一场革命。”
而在西方国家驻华外交官眼中,“改革”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媒体定义的更加具体。他们首先关注改革本身能否给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带来具体利益,因而将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改革的详细措施。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认为,新的《外国投资法》的修订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2013年,德国就已是欧洲国家中最大的对华投资国,而且投资增幅迅速,当年增幅达44%。
其次,西方外交官们本能地关注中国在依法治国反腐以及消除社会不平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欧盟驻华使团在其网站上将“支持中国朝着一个基于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开放型社会转变”确定为其对华主要政策之一。
中国外交向何处去
“2006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外交政策,一直使用‘负责任这个词语。这一次提出‘积极参与,这意味着中国将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裴德盛说。
在中国外交这种政策性很强的话题前,西方媒体多发言审慎,较多关注中国外交当中一些潜在的冲突性因素。
总的来看,驻华外交官们和西方媒体在看待中国问题上有不同视角:前者主要为政治利益服务,导致其对中国的认识也相对现实主义;而西方媒体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它提供了大量的中国话题和报道供读者了解情况,同时媒体的中国议程相对灵活,对外交官实用主义视角和学者的理论性研究是一种补充,不过其结论也往往和媒体本身的立场以及商业利益的需要有一定关系。
不管如何评价,中国已经不再以一个单一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而是全方位、立体式被世界聚焦。
(《南方周末》2015.3.20 吴梦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