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导流实现从能写到乐写的飞跃
2015-04-29田堃
田堃
摘 要: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说到底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抓住这两个问题就是抓住了小学习作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拓展思维,链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角色定位,在一课一得中积累写作技巧;强化训练,在积累练笔中锤炼能力,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奠基。
关键词:开源导流;拓展思维;角色定位;强化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99-01
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说到底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抓住这两个问题就是抓住了小学习作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开源导流,即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广泛搜寻习作素材,拓宽写作内容。同时,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基本的习作技能,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从而实现习作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一、拓展思维,链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从接受心理学来看,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两种不同的特质:一类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另一类是较为陌生的事物。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相应能力,引领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进行感受和体验,在降低学生习作难度的同时,克服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正是由于学生对熟悉的事物有全面深刻的感知,内心会出现强烈的情感冲动,内在储备的言语体系才能真正被激活,学生的言语系统才能真正匹配个体生命的内在情绪。因此,在习作指导课中,教师应努力营造高效的习作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渠道,尝试从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搜寻素材。
例如,在教学《身边的小能人》时,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局限在“数学王子”“歌唱小百灵”“画画能手”等传统小能人的泥沼中,要求学生依据时代的发展,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搜寻出富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小能人。此时,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努力冲破思维牢笼的束缚,选择了众多具有生活与时代特色的小能人,诸如“电脑杀毒高手”“打字快手”“给布娃娃设计衣服”等。这些内容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较为熟悉,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为学生完整、真实地再现事件的经过和细节奠定了基础。
二、角色定位,在一课一得中积累写作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自主权利,避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束缚。因此,很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味地遵循学生的自主意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学生的自主权利虽然增加了,但习作能力却停滞不前。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摒弃了自身对于习作教学的主导权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无法真正得到教师的指导,虽然练笔较多,但收效甚微。
例如,在教学六下《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这一内容时,很多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对这一题材不会陌生,应该有自己的深刻体验和经历,一定有话可写,无须过多指导。但事实上,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干瘪乏味,毫无生动性可言。学生虽然有着自己身体力行的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弃自己的指导。教师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搜寻老师不在时,班级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以此作为习作的题材。更要从结构设置、细节描写、点面结合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指导,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时取用。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一节作文课,教师切不可贪多求全,而要根据习作内容进行合理化地划分,力求实现一课一得,在聚沙成塔中进行言语的对比,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训练,在积累练笔中锤炼能力
(1)多种途径夯实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没有扎实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感受到表达的乐趣。在学生的习作实践中,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窘态,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意欲表达,但由于积累量的缺失,常常是言不达意,影响了学生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无论在阅读教学中,还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都应该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种积累贯穿于学生整个语文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富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言语积累,现学现用,让学生懂得积累的积极要义。例如,在教学三上《我的自画像》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姓名、外貌及个性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作为三年级学生,对于这样的要求并不算难,但是描写外貌时,学生就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及时为学生补充了关于外貌描写的词汇,学生边诵读,边积累,很多学生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2)多种方式扎实训练。很多老师存有一种认知误区,认为只有作文课才是真正的习作教学,这是对习作教学严重的认知错误。事实上,习作教学的时空可谓无处不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全新的写法、精彩的句式,教师可以随文练笔,进行扎实训练。课堂上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插曲,也可以成为一次习作教学的资源。学习之余,课间学生的一个新奇的发现,也可以成为练笔的源头。有时哪怕是一个语段,一个句型,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训练的载体。生活中的习作资源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应该胸怀习作的敏锐意识,從根本性上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习作教学无须受到时间和内容的限制,只要教师善于捕捉,灵活整合,适当拓展,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阶梯。
总而言之,教师要从学生谈“写”色变的源头出发,找到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根源,然后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从能写,到会写,一直到最终的乐写,彻底扭转学生对写作的心理畏惧,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
参考文献:
[1]徐海玲.注重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写作才能[J].成才之路,2014(13).
[2]张晓婷.让学生会读、有悟、敢说、乐写[J].广西教育,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