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着力点

2015-04-29朱君梅汤卫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7期
关键词:克隆技术品德科学技术

朱君梅 汤卫英

鲁洁教授说:“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作为实施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坚守“儿童生活”的土壤,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把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作为课程的终极守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课程已足具魅力。

然而在具体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很多任课老师因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深入,对教材钻研的不到位,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了教学设计的无力感,使得本来最具魅力的课程却让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尴尬之中,导致“德”的无奈,“育”的无力。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设计,让课堂焕发精神,让生命拔节生长,让教育充满魅力呢?不妨从“设计感”“学生观”“道德性”三方面着力。

一、设计感,一堂好课的匠心体现

“设计感”这个词原用于建筑学或时尚界,这里把它跨界借用到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倡导无痕的教育,而这无痕的教育靠的就是精心的设计。在刘英杰老师的《科学技术的喜和忧》这一课教学中,多处体现了设计感。

1.设计感体现在情境设计中。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是还原生活。在畅谈科技新生活的这一环节中,按照教材思路,就是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衣食住行中的科技。学生可以漫无目的地说,思维和想象的搜索缺乏一个着陆点。有时甚至会因为过于空泛而出现思维断层和空白。教师非常巧妙地制作了一部微电影——“游恐龙园”,视频记录了一家三口游常州恐龙园的情景。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好玩有趣,而且给了学生一个思考与辨识的抓手,在片子的观看中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探讨生活与科技的关系,既符合生活,又超越生活,而且有正面讲述,有论点反驳,也有小组探讨,交流发言。由于多种形式参与,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的情境设计真是巧妙至极。

2.设计感体现在教学思路的环环相扣中。“手机的变迁”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它点面结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之前的衣食住行的科技新生活的搜索与发现中,孩子们对科技新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但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学生对于科技的发展过程,并没有多少认知。这堂课以手机作为一个点,通过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短短二十年,手机经历了砖块似的的大哥大到现在轻薄灵巧的Iphone6 plus,由单纯的电话功能到现在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以实物呈现,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与功能比较中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接着话锋一转,手机控带来的生活烦恼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科学技术有喜有忧。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科学带来的烦恼的大讨论。在这一块面的设计中,可谓是环环相扣,丝丝入理。

二、学生观,一堂好课的机理所在

所谓学生观,就是我们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把握学生的情感维度和走向,思维的起点和方向,生活的经验和体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和体会。问题思考的台阶太直太陡的话,调整一下坡度;情感体验不着边际的时候,铺设一个着陆点;已有生活经验够不着的情况下,降低一点重心,这些都是教师学生观的体现。

1.给想象以支点。课堂需要想象。在想象中还原生活,在想象中联系实际。但是想象不是漫无边际的,它也是有方向有依托的。仍以上课伊始的微电影“游恐龙园”来说。VCR中,一家三口从开着自家的小车出发,到一路上使用到的各种新科技设备,路上经过的红绿灯、公交车站,吃的各种新科技食品,身上穿的新科技衣服,再到介绍海尔智能家居产品,在轻松欢快的音乐烘托下,充分展示了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一个支点,撑起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一个全面而又具象的时空。

2.给思维以台阶。马卡连柯曾经说:“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来架起桥梁。”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维之间也存在一条小小的鸿沟,这就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在这条小小的鸿沟上架起桥梁,铺设台阶。以《科学技术的喜和忧》中给“苹果卸妆”这个环节来说,通过让学生用小刀刮苹果表皮,刮下工业蜡的这个小实验,让学生对不法商人的贪婪人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因为贪婪,重利轻信,利用科学技术,却做着对人类有危害的事情。这一实验,有效引出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类似的事件,通过列举,更加清晰了科学技术若使用不当将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与伤害。“苹果卸妆”的实验就是设计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的联系和比较思维所铺设的台阶,这一设计真正体现了教师良好的学生观。

三、道德性,品德学科永远的追求

“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要求品德课堂是“道德课堂”,是激活生命智慧的课堂,这将是品德课程永远的追求。不论是历史题材也好,地理题材也好,还是其他常识类内容也好,其教学设计始终要坚持道德性。

1.价值取向——道德的坚守。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他们社会经历、经验都比较浅,习惯从现象看问题,自身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强,行为意志力也比较薄弱,教师一方面必须从现有教学空间出发,不局限学生思维;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交往、合作、意义共享、协商过程中,必须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坚持核心价值观。社会是多元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坚持多元,才能坚持开放,才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在坚持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辨识和选择,从多元中选择核心价值观,坚持主流的思想和价值,从而使他们在新旧经验的联系中,自我认同,自我遵循,实现意义建构。《科学技术的喜和忧》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堂学习分为两大部分:畅谈科技新生活和科技带来烦恼,引领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用得恰当,会给人带来便利,用得不当,就会有许多弊端,甚至带来灾难。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体验中,真实地感受科学技术的喜和忧,从而明白只有用好科学技术,将来为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够把今天的忧变成明天的喜,让科技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这是本课教学所要坚持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2.道德冲突——跨越的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启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维。通过讨论和争辩,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科学技术的喜和忧》一课教学设计中,在聊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时,说到了关于“克隆技术”的话题,这可是个十分新鲜的话题,学生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当即组织了一次辩论,围绕“克隆技术是喜是忧?”的论题,学生立时分成了两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一部分课外知识相当丰富的学生引入了大量的资料,说明了克隆技术的益处和危害,两方人员辩得不亦乐乎。通过辩论,大家明白了“克隆技术使用得恰当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如果使用不当,那将会带来无穷的危害。因此,必须谨慎使用克隆技术。”

道德冲突,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朱君梅,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214400;汤卫英,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2144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克隆技术品德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生殖性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救世主还是潘多拉魔盒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