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共同的发展
2015-04-29王兆平
“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这是新时期我们江苏省东台中学的办学理念,也是大家所追求的教育的理想境界。这句话中的“我们”,不仅仅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还包括了学校中的每个人,所有的教职员工,甚至是家长和关心我们学校的社会人,都应该在教育、学习和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在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层面上获得成功。“我们”,还不单单指的是人,也包括学校本身,其品牌,其形象,要靠学校所有的人共同打造;其成功,其发展,更要靠学校所有的人共同努力。事实上,“发展”与“成功”,这是两个并列的概念,不分时空,不分对象,只要大家在其自身所在的层次与所处的位置上,再向前迈出哪怕小小的一步,就是发展,就是成功。这句话中的“共同”,则体现了合作、双赢与共享的时代精神,每一个在东台中学工作与学习的人,每一个关注并参与促进着东台中学发展的社会人,都在与学校一起成长,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
提出“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这样的办学理念,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
江苏省东台中学,有着千年的教育积淀和百余年的办学历史,正如我的老师、扬州大学李坦先生在《江苏省东台中学碑记》中所言:
东台之学以书院显。北宋真宗时,晏元献公殊莅职西溪,勤政兴学,为创晏溪书院,且读书讲学于兹。史谓“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而晏公兴学,自晏溪始。晏公去后,范文正公仲淹旋踵至,垂帷授生徒。仁宗朝,晏、范二公先后为宰辅,一书院并出两丞相,诚晏溪之盛事,杏坛之佳话也。西溪之名,由是大著。其后九百年间,虽代有兴革,而流风余韵,终不稍替。
清季废科举,学堂兴焉。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十二日(公元一九零五年十一月八日),县人于台城魁星楼立东台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人咸以“两堂”名之。董其事者,乡贤夏公寅官也。公字虎臣,光绪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旋辞归,以兴学育人为务。“两堂”之筹经费,定校址,择良师,夏公出力尤多;而课程之置设,一以学部所颁为依归。其所擘画者,若学校之规模,教学之程式,管理之法门,莫不合乎矩度,宜为后世法也。此东台中学发轫之期。筚路蓝缕,创业维艰,夏公之德,至今人犹思之。
其后,学校经历了承续之期、救亡之期、发展之期,本世纪初进入再发展之期。2003年8月,随着北海新校区的正式启用,学校面临新的挑战,也拥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北海新校区是学校百年历史上的第四次大搬迁的校区。占地面积213亩,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一条南北向的大路,将校区分为东部建筑区,西部运动区,一静一动,功能独立。东部由南向北又分为行政区、教学区、生活区。办公楼、图书楼、报告厅等建筑在南入口处围合成一个半圆形广场,给人以特有的亲和力。教学区处于“静”区,并且以六道连廊将其与办公楼层层连接,形成围合的整体。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以池塘、绿化隔开,融益智、怡情、游息于一体。形体独特的办公楼和体育馆接近城市主干道,给东台城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整体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学生、教师数量空前增多。一个年级的班级从原来七八个增至二十七八个,教师也在两三年中或调进或分配了七八十人。最多时,全校班级数上百个,师生数上万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其个体的差异性、错位性都迅速凸现出来。
如何在新校区传承学校百年文化?如何在大规模办学背景下保证优质教育资源不被稀释?如何与时俱进地追求更高的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怎样找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佳平衡点与结合点,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数据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办老百姓们满意的、看得清摸得着的教育?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考验。
百余年来,学校一代代人始终坚守用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引领教育的时代。1905年开校时,以夏寅官堂长(校长)为代表,确立了“务本求实,重在育人”的办学目标;上世纪90年代,以李志成校长为代表,提出了“以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等等,都极有价值。进入本世纪,笔者与时俱进,提出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其实跟前任的诸多校长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不变的教育宗旨中,加入了时代的精神印记,努力诠释得具体一些,全面一些,也更有个性、更为人本而已。
提出“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也汲取了几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和”“乐”教育的精华。“和”,更多地源于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论语·学而》)“和”,既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原则,也是进行教育、培养人才的最高标准。而对于“乐”,孔子也有过经典的论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乐”是孔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孔子重要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原则。我们提出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的与时俱进,“有教无类”的分层推进,“教学相长”的齐头并进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孔子“和”“乐”教育思想的承继。
我们深知,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个体的发展,更要努力促进整体的发展,也为个体发展提供更好的时空平台。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其重要的任务在于促进有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发展,努力让每一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每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在各自的层次与层面上发挥作用,学有所得,教有所长,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同时成就学校,真正使学校中的所有人都形成一个共同发展与成长的整体。而“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这一办学理念,融合了历史的传统与时代的精神,必然能够成为提升学校品位、品质和品牌的力量之源。
二、“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理论支撑
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肯定是空洞的理论,同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必定也是盲目的实践。如果我们的办学行为能够建立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之上,那么在科学的实践中凝炼出的“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也就自然获得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1.哲学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学校的教育就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真正使教育服务于包括学生、教师等在内的一切人的发展,服务于学校的和谐发展,以期实现共同发展和成功。
价值观的价值更多的是由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而决定的。当主体在某一方面存在某种需要时,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而离开了主体的需要去谈客体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又有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之分。要形成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一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育的价值由教育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决定,当我们的教育活动能够满足或者是部分满足社会群体或个体的需要时,教育自然就具有了真正的价值。我们提出“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力求让学校的教育满足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价值潜质,符合正确价值观的要求。
2.心理学、教育学基础
教育实践活动的心理学基础,一般包括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激励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主体教育理论,其主体教育具有科学性、民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等四大特征。教育者要根据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宽松、和谐与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并规范各种教育活动,努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自主、能动和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再例如陶行知“生活教育”中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加德纳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多元智能理论等等,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我们明确办学方向、制定具体工作目标、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我们的办学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并探讨促进发展的教育举措,能够更具有号召力、亲和力,从而激发学生和教师自主提升的内在动力。
3.“老三论”基础
俗称为“老三论”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也能够为我们提出的办学理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例如,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更多地强调整体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和动态性的基本特征,其所揭示的整体原理、动态原理、反馈原理以及最优化原理等等,都为我们办学理念的凝炼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也为我们的办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三、“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直面基础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
基础教育是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根本价值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其主要任务应该是育人,而不是选拔。当然,强调基础教育的这种核心价值,并不意味着否定其担负的向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学校而言,更需要在落实基础教育独立价值目标时,有所侧重和有所凸显其“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重要功能。
可是在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中,不少人对基础教育中“基础”的认识显得狭隘化、短期化和片面化,这些可能与我们对基础教育的价值认识有一些误区相关。
所谓狭隘化,就是把“基础”仅仅理解为学好学校所开设的国家课程,在国家课程中又更多地着眼于那些要考试的、知识性强的内容,或者是当前社会上趋之若鹜的、急功近利的内容。这些科目中的多数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的是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特别是考试的分数,而一旦考完则没有太多的意义,很少是为学生未来美好生活而做准备的。
所谓短期化,是指把基础教育当作眼前的“工业”来抓,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常常采取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培养模式,去培养统一的所谓人才。过分强调工具性,忽视本体性,只是满足于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和能够评价的标准。过分关注“量”的呈现,而忽视“质”的表现,造成一些学生离开高中学校大门后仍然还是个“高中生”。
所谓片面化,是指教育的对象始终是一维的,只聚焦于学生,不少学校甚至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之类的口号,忽视了教师也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体,忽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生和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失却了“教学相长”所展示出的意义和价值,更失却了合作共赢、共享的时代精神。
我们认为,教育事业和其他社会事业一样,必须有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只能是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和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教育法规等等。一个真正懂教育的、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有担当的校长,应该正确面对来自社会的升学压力,积极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努力实践教育制度和新课程的改革,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即使在兼顾实现个人近期目标的时候,心中也应该守住一条底线,拥有一个尺度,全面践行我们的办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忠诚党的教育方针,办社会认可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基于教育价值追求的三个话题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了,其基本理论和实践更多地在于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就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标准以及课程管理等诸多方面实行改革,应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的学生、教师和学校也在与新课程同行,共同发展,共享成功。基于实践着的新课程、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在此突出三个话题进行再讨论与再认识。
整体性。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教师、学生等等都应该是构成这个系统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教师更为重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督学李希贵曾提出“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观点,强调要成就学生必须先成就教师,强调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第一”的观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发展,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时,相信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产出,教师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同时,教师又需要依靠学校发展所提供的平台来施展才华,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打破单一的发展模式,构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共同体,尽可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重视“整体性”,就是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发展和成功,追求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内的价值取向。
发展性。高中教育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基础教育,主要为学生成人与成才奠定基础。学校教育的价值不只是满足眼前的需要,还要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只是把继承和掌握人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判断和唯一选择,显然是狭隘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当今的社会,更要求其成员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面对广袤的陌生世界时不惊惶失措,不迷失方向,并能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去解决富有挑战性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认为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之涵义,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长远地实现这一目标,也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使得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前沿的学科信息,以适应社会对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重视“发展性”,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发展,以赢得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生命性。教育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关系到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师生生命的成长,在教育中,没有什么东西的价值能比人的生命成长的价值更为重要。重视“生命性”,将使学校诸多方面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处于生命中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最需要广阔的学习时空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中的教育影响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因此,我们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发展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眼中要有教师,要关注教师的情感体验,实行人性化管理,创设促进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教师的生命幸福和创造,才有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和谐而可持续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我们还提出了“我强”“我能”“我行”“我先”的四个“我”:学校的发展,在乎“我强”,与时俱进地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教师的发展,在乎“我能”,进一步打造有特点的教师;学生的发展,在乎“我行”,不断培养全面而又有特长的学生;校长的发展,在乎“我先”,努力成就有思想、有特质的校长。从这四个方面,具体演绎和践行“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使得办学理念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并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对教育的基本理解和终身追求。
(王兆平,江苏省东台中学,2242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