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一处乡村记得住乡愁

2015-04-29

山东画报 2015年19期
关键词:遗产乡土城镇化

冯骥才说,中国平均每天有100个传统村落消失,而在山东,未来十五年,这个数字可能是10。

2014年末,《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下称《规划》)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山东省建设约7000个农村新型社区,保留3万个村庄。而《规划》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山东仍保留有8.6万个自然村。这就预示着未来十几年,将有约6万个传统村庄可能消失在城镇化的洪流中。

在《规划》正式公布前8个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共同牵头,九个部门共同参与的“乡村记忆工程”正式启动。在工程启动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表示:“乡村记忆工程”是保护农村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工程要保护的对象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如民居、街巷、祠堂、园林、乡村大院等等,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产遗物遗迹等实物,以及上述这些“有形”遗产所承载的乡土生产习惯、节庆习俗等“无形”遗产。这些保护对象结合到一起,我们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传统村落。

城镇化建设与传统乡村的保护,形成一个悖论。

2014年1月初,“乡村记忆工程”正式提出,随即被正式写入了郭树清省长1月17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先后七次做出批示。

中国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对中国乡村遗产、乡土遗产的灭失性损坏早已形成,而近些年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在某些地区更是被与粗暴的“赶农民上楼”画上等号。

如何破解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困局”,使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有效保护?在宝贵的乡土传统文化和乡土建筑中,这些“无形”和“有形”的文化遗产以“原真性、整体性、活态性”的形态保护好、展示好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科学利用,反过来促进城镇化建设和谐健康的发展?

“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论证和思考,并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初步理念和思路,对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指示作了进一步的延伸和诠释。”谢治秀表示,“即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留得住乡情,并最终形成了‘乡村记忆工程的基本思路。”

2014年1月初,“乡村记忆工程”正式提出,随即被正式写入了郭树清省长1月17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先后七次做出批示。覆盖全省的乡村遗产普查和调研工作随即展开。山东省文物局提供的数字显示,按照山东省委宣传部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提出的具体分类标准,普查工作结束后,全省共上报保护单位689个,其中乡镇26个,村落(街区)230个,民居353个,乡村(社区)博物馆80个。经工程联席单位和专家委员会的论证评审,遴选并确定了24个工程试点单位,确定了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单位300个。

“主要是根据不同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情况及现实条件,在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因地制宜地保护传统文化乡镇、村落、街区和民居;收集、整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生产习惯、节庆习俗、农事节事活动、生产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传统建筑,支持培养具有乡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场所进行集中保护、展示;组织整理乡土志,编撰村史、村志、口头记忆和视频记录,实现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比如看到海草房,你就知道一定是在胶东半岛;看到土楼,一定会想到福建;看到窑洞,那一定是在陕北。

谢治秀表示,我们现在的城镇化建设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甚至是相当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千篇一律”。众多大中小城市,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缺乏文化特质,缺失地域特色。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体会到,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保护与传承好一个地方、一座城市最具特色也是最具魅力的传统文化,没有留住城市文化的“根”。

“乡土建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建筑是一个地方最直观的文化符号,也是最具底蕴的文化内涵。比如看到海草房,你就知道一定是在胶东半岛;看到土楼,一定会想到福建;看到窑洞,那一定是在陕北。” 保留山东传统村落的独特性,是“乡村记忆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于这种独特性的保护,体现在许多方面,“既包括‘有形的建筑和生产生活工具等实物,也包括这些实物所承载的乡土生产习惯、节庆习俗等‘无形遗产。这里的‘无形遗产,如各种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在这一基础之上,“乡村记忆工程”的短期目标被确认为在全省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美丽宜居的“乡村记忆”工程示范单位,提升乡村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保护和传承水平。

而为了确保工程的推进,这一目标被细化为数字:到2020年,在全省保护、整修、恢复和设立10个左右“乡村记忆”乡镇,50个左右“乡村记忆”民俗节庆,100个左右“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村志馆、档案馆,1000个左右“乡村记忆”村落(街区),5000个左右“乡村记忆”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传承人,10000个左右“乡村记忆”民居。结合“乡村记忆”工程,充分利用县级博物馆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打造150个左右“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展览馆”。

山东第一批24个试点单位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2015年1月来山东调研时,实地考察了邹城市上九山村的试点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经过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已确定将乡土建筑保护与研究基地设在山东。

不过,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的公布与保护,只是这项工作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谢治秀认为,在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依然不足,措施依然不到位。“许多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乡村、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量乡土传统文化遭受破坏、走向消亡的速度甚至在加快。乡土传统文化体系一旦毁坏,就会使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家园消失,这种巨大的文化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今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古村落、传统民居和各类博物馆入选,为我们留下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当代人能记得住更多的‘乡愁!”

猜你喜欢

遗产乡土城镇化
亲近乡土
遗产怎么分
乡土中国
千万遗产
芬芳乡土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读《乡土中国》后感
遗产之谜
遗产
城镇化